一研为定写作分享互赞互评专题读书

白昼的光,岂知夜色之深

2021-08-18  本文已影响0人  尼莫札记

白昼的光,岂知夜色之深。——尼采【村上春树-且听风吟】

从儿时的记忆起,日本这个国家就印在了每个中国人的脑海里。曾经的暴行,成为了它们在中国人的记忆中不能抹去的印记。但是艺术始终是没有国界的,不同国家的文化,需要我们不断的借鉴。

第一次了解到日本的文化,是在美国的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著作《菊与刀》中。但是当时年纪还轻,并不能真的领会到其中关于日本文化的精髓。后续读了日本很多的小说作品,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雪国》《情书》《白夜行》《人间失格》等等,对于日本那种儒雅中蕴含着乖张的性格特征深有体会。

这些小说,因为故事类型的差别,在整体的风格上不便比较。但是在每一部小说的对话描写上,却都能看出一种相似性。那种文字描写的方式,是不同于我们小说描写那般直白的,会都多出很多的客套话(也许也是因为中文翻译“信、达、雅”的原则使然)。就像我们读文言作品一般,读来很美,但是却与自己是有着距离的。

但是读村上春树的这部小说时,却全然没有了这种感受,他的文字是那般的简洁。

不管是对话,还是整体的行文,没有丝毫的拖沓与阻塞。给人的感受,反而更贴近生活了。我们想要说话时便说,不说也就结束了这段交谈,而并不需要在一段对话中,一定要争论出一个结果来。虽然有时候显得很乱,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是当整篇文章读完,却又感受到了一种“确实结束了”的完整感。他开始的突然,结束的也突然,翻译成中文的不过短短七万字,却确实让我们在片段中,好像看到了人物的一生。

就像翻译者林少华在序文中所说的那般:“村上春树对于距离很执着”,在这本书中,确实也让我体会到了那种距离把握。一方面,是小说中每一个角色间的距离;另外一方面,是小说与我的距离。它们,都始终保持在一种亲近而又疏远的奇妙边界上,当他应该更进一步的时候,作者却已经停笔,不再书写下去。

在这种距离感外,还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一条纵向向前的时间轴上,不断地插入着参差的时间和事件。本来单调的叙事,也因此陡然赠了许多颜色。而读到了故事的人,也因此多了几分思忖,期待着他下一次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叙述另外的故事线。

而最为推崇的,还有在这极短的篇幅中,他所体现的人生哲思。

“我们是在时间中彷徨,在宇宙诞生直到死亡的时间里。所以我们无所谓生也无所谓死,只是风。”

而这句话,在阐明了文章标题的同时,尤其体现出他的思忖。不管是生来富贵还是贫贱,又或者我们的曾经充满悲剧或者美好,都不过是一阵风。就像没有一缕风,吹过了同样的天空两次,我们也会从生存走向死亡,而过往,我们谁也不能重新走过。我们不过是经历了,然后去接受,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也不过只是一阵风。

从生命伊始,吹向人生的终章,不能回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