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运营狗的周末掉线日记

2017-06-25  本文已影响88人  x李不二x
汪汪汪

大李作为一只运营狗,平时还真很难不联网、不使用微信。但日子久了,这颗躁动的心,总想体验点不一样的。

昨天周六,大李就刻意断网一天,白天手机关机,晚上处理短信、电话,不联网。

今天回过头来看,周六这一天确实不同寻常,大李心灵很安静,不用担心有谁找你。时光似乎漫漫,有种“空”的感觉……

在这种慢悠悠中,我埋头扑到了《穷查理宝典》上,和伟人交朋友,好像回到了大学时光,不想做读书笔记、不想做画什么思维导图,一页一页的翻过就好,只是享受阅读的快乐而已。

时光漫漫

不知道是不是当你“放空”后,很多东西会浮出水面....

在这种缓慢的节奏中,大李惊讶的发现,我对平时很多事儿都“视而不见”。那既然看到了,就要做点不一样的。生活,就应有点不一样的色彩。

绿色——蔬菜

大李楼下有一家庭超市,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一个月前,他家门口突然多了一架子,上面放满了新鲜蔬菜。由于大李经常吃她家外卖,一直以为架子上的蔬菜是炒菜用的,放外面是为了让顾客知道菜品很新鲜,就和很多餐馆把后厨开放给顾客看一样,让你放心。

昨天由于不用手机,不想打电话让大姐送外卖上来,我就亲自下楼去了,这才发现他家新增了服务:卖菜。大李这才恍然大悟,以后闲暇时可以自己做菜啦,之前不想做的重要原因就是菜市太远,不想来回折腾。

楼下家庭超市

黄色——精进

大李很喜欢运动,一直有用Keep,其中“核心部位入门”这个动作练了大半年了。昨天很神奇的,我重新按照标准动作进行了校正,一波锻炼下来,效果改善很明显,还练到了新的部位——肩部;

事实上,对keep动作进行校正,这个念头已经在我脑子里有几个月了,却一直没动。我一直以为我是在犯拖延症。看起来,事实上不是那么简单。

Keeper

蓝色——减少内耗

某个纠结一年的问题(不便具体透露),昨晚大李往深处想了1小时,对比各种材料,我能正确的认知它了,很清晰的,解决方案立刻出了4个。

或许执行下去也没法解决,但我能接受了,因为人不能去纠结没法改变的事实!而过去我纠结它的时间,早就远远超过1小时,至少几十倍于此....

红色——发现更多可能性

当断掉“手机”后,大李全天都在阅读了《穷查理宝典》,约130页止。并没有功利的去做“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只拿出一张白纸写写画画。本着和本书主角“芒格”交朋友的心态,我还把家里整顿了一下,欢迎他的来访。

一天下来,我发现可能阅读效果并不差于之前的阅读方法,因为抛弃了“功利心”,反而更享受“阅读的快乐”,我想去了解芒格,他到底是什么样一个人,去和他交朋友...

结果他很让我很感动,芒格是一个“善良”、“正直”、“诚信”的人,在乱象迭出的当代,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用“智慧”建立跨学科的思维方法,干净的获取财富。并还能照顾好家人、朋友,对社会创造了自己的巨大价值。

这种人生,正是我向往的!很高兴,能够认识你,“正心,修身、齐家、治业、助天下”的你——查理芒格先生。

这种人生可能性让我惊喜!

查理芒格先生

另一种可能性,我发现这种“交谈式的阅读”可能更适合我,我喜欢“咨询顾问”的角色,而由“1vs1咨询”延伸出来的“交谈式的阅读”也受我喜欢!

第三种可能性,喜爱是有原因的,是天赋的延伸。我由此想到“学习倾向”的问题....有的人并不喜欢阅读,但也能有成就,因为他善于模仿“高手”的言行;还有的人喜欢社交,和他人聊天中获取信息;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可能存在偏好,听、看、模仿....不同的人倾向应是不同的。又回到了原点,学习也需要“自知之明”!

红、黄、蓝、绿....不同的人想要的生活不同,大李想要的是多彩的人生,去经历、去体验....

感恩这个小小的想法,感恩这个世界。



以下将探寻,为什么普普通通的“断网一天”,会发生这种情况,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工科男分析,很长,慎入!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当我断掉网络后,会有这么多差别,就和换了种生活一样。

先来归因一下,可能的原因有二:

1、网络已经对生活有巨大影响,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器官”,被屏蔽后,生活自然会发生很大变化(整体看)

2、断网会导致外界输入信息的急剧变少,让大脑不再高负荷运转。那么和平时一样的行为,由于大脑有空闲了,自然而然你能更深入、更专注…从而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前文所述的点外卖、健身、阅读....(细节看)

第一点没啥好深究的,第二点却很有意思。

把人脑看成一个电脑,假设你很忙,每天都要做很多事儿,这相当于电脑的IO口会输入很多信息进来,那么你的CPU(大脑)一直是在超负荷运转中,那么当“中断”时会怎么样呢?

(“中断”可理解为,你有很多一直拖延的重要事儿,偶尔潜意识会提醒你,电脑也有很多放着的事儿要处理,当它被程序提醒,该去处理时,这就叫发生了“中断”)

人脑、电脑

那么,在去处理之前,电脑会有个动作,就是自检:我知道了有事情要做了,但要不要去处理这个呢?

正常情况下,电脑都是会响应这个“中断”的,去解决掉临时事件。

但如果是CPU已经跑满,再处理中断,特别是中断程序又大,主程序也要维持运转的话,CPU可能就会被烧坏了;

为了避免被烧坏,应急的温度检测程序会被触发,不去管这个中断(临时事件),强制继续运行主程序。

这里面,“应急的温度检测程序”等于“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当大脑(CPU)负荷太多时,就会发生“被保护”的情况,对一些事情“视而不见”,根本看都看不到,不要说去处理了。

断网的作用在于,外界输入人脑的信息变少了,你的大脑从超高运转中闲下来,开始不急不缓的运转。这时你才有闲置的“注意力”去关注,你原本会“视而不见”的事物

而现在“微信”等APP,确实占用我们大脑太多内存了。这也是为什么“断网的一天”变化挺大的原因。

这能解释很多事实:

为什么会拖延着不去优化keep的动作?因为CPU高负荷,大脑无法再处理,真相不是你不想,不是你拖延,而是“被不想”

为什么能发现“楼下卖菜”的新信息?因为CPU闲下来了,可以运行新程序、接受新信息。

这种现象的实质,不在于时间、精力、甚至所谓的拖延症……而在于人的注意力极其有限。

大脑内存只有这么多,只能关注几件事儿,并推进其中一两件事。

你关注了A,势必必然就没法关注B,哪怕你很想,有意识想去做,你的大脑会阻止你。

这就是拖延的另一条逻辑线:已经很忙→CPU有限,内存被占→“视而不见”→没法正确认知→思考深度不够→不能解决问题→拖延

这种现象,应该是有理论支持的,我想到了两本书:《稀缺》与精要主义》

《稀缺》里提到的:

1.稀缺对注意力的俘获,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所见和所见的速度,而且也会影响我们对周遭世界的认识。

2.它会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下降,还会削弱人们的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3.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稀缺都会牢牢俘获你的大脑。

此处,稀缺主要指时间稀缺(过于忙碌)、资源稀缺(财务困境)

《精要主义》则提到“更少但更好”,过于忙碌,不是“高效能”的状态!我们要专注的做更重要的事儿。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大脑内存的大小,实质是注意力的多少,它是有限的,是资源,是生产力。“联网”会占用了一部分,当“断网”后,闲置的“注意力”被调用了,我们就能更多、更深入的处理已有的事儿。

是的,我们真的可以做得更好!

如何防止我们掉入这种“视而不见”的陷进呢?《稀缺》指出要给生活、工作留有一定“余闲”,即不要把工作、生活安排得太满、太紧凑....要留有富余的时间、精力,从而具有一定弹性,既可以应对“突发事件”,也可以把我们手上的事儿做得更好!

郑重警告:如果你太忙,请给生活留白,不然会变傻的。



再问为什么?为什么我会做这件事?

回到初心,我“断网一天”,是觉得这几天有些累需要调节,而手机是我们的器官了,天天上网很累的,爱自己,就给它放1天假吧。然后给我反馈了很多,给了我一个美好的体验,真是喜欢你啊!

但大李很好奇,为什么我突然有这个举动:决定断网一天

如果我想休息调节的话,有很多其他方式的,不能是出去玩一天、看电影、运动?

为什么偏偏是它?“给手机这器官放假1天”这个念头?

倒推来看,还真找到好多证据:

1、《稀缺》让我知道,有大脑带宽这一说法。

2、《精要主义》让我知道,有“更少但更好”这一说法。(其实本书并没怎么看,只看了序言。知道核心思想)

3、李笑来让我知道,注意力很重要,要珍惜。

4、和朋友交流达成的共识:注意力(精力)>时间>钱(此时,我认为注意力和精力,并不应完全等同)。

5、爱自己才能爱他人,来源于科维的《七个习惯》:你不仅要把人类的普遍灾难铭记于心,也要把自己的实际需要和磨难牢记于心。只有这样,你才会获得一种长久的解决方案,并明了生活的方向。

6、某朋友说,当我持续修炼自己品德,逐渐少犯“贪嗔痴慢疑”等人性弱点时,我就变得“空”了,然后可以看到周围人,又在犯什么人性的弱点。就像你变成了光滑的湖面,可以映照别人的影子。

7、某篇微信文章,女主角很厉害,可以随时保持“空杯心态”。

还有很多很多,我已经记不起来的....

大李第一次发现:你读过的书、看过的文章、聊过的人,真的在反向塑造你,影响你做什么决策,而选择决定了命运。

所以,今后请慎重选择读什么书、和什么人交朋友!



再次联想——其他的指导意义


1、从查理芒格处学到的

大李和芒格一样,很喜欢思考、反思,但与此对应的,行动力会降低。这是一个阴阳平衡,思考越多的人,必然行动会变慢。行动力越强的人,必然思考不够深入。

“思考”属于人的特质,偏思考、偏行动....基本的执行力、职业素质是大家都有的,在此之上,人尽其才即可。

大李应做的是“发挥优势、平衡劣势”,将“思考”、“反思”做到极致。也许每次行动少点,但每动一次,必定有所得,且所得远远超过“行动派”们就可以了,这才是适合的解决之道。“方法”必须是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但芒格让我学习到新的人生策略:

芒格非常有耐心,且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建立了“普世智慧”,他说他的成功源于:放弃好的机会,只抓那1%的卓越机会。一旦看准投资机会,立刻全力以赴下重注!

《孙子·军争》有云: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若雷霆。”

虽是形容行军作战,但形容芒格非常合适。

他就像一个狙击手,等待、瞄准、射击....

大李需要学习他的不动如山(耐心),侵掠如火、动如雷震(考虑清楚后的“全力以赴”)

其实,人生的机会很多,只是你准备好自己没有,能否把握住..

2、学习偏好

此次写文章,大李很惊讶的发现,我在借用成甲的黄金思维圈(持续问自己“为什么”);李叫兽的学习模式:现象→理论→现象;都在这篇文章中找到了影子。

如果把信息输入分为两种:

1、通过视觉获取信息,比如:阅读...

2、通过听觉获取信息比如:听书、社交聊天

偏好哪种,应该由结果来判断,哪种舒服、哪种记得住,哪种就好。

整合信息的方式应有几种:

1、记录(阅读、写作)

2、聊天(社交)

3、模仿(别人的言行)

这能解释为什么,很多社交达人,不喜欢读书,但也混得还不错,其实别人也在持续输入输出,不过方式有所不同。

大李的学习偏好“模仿”比重应不低:

大学时,看了半本《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名言,不知不觉就用起来了,完全没刻意练过。

看了《好好学习》的序,就记住了成甲说的:价值观决定方法、黄金思维圈(多问一个为什么)。然后今天写写写中,”为什么”就突然乱入了。

看《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是模仿BOSS,因为他看了且告诉我,他受益良多;

看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也就记住他说《七个习惯》是对他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本书,然后他说的其他的,我基本全都忘了。

我想,我能从《七个习惯》中获益良多,也是因为模仿这些高手行为吧;另外就是,当我读《7个习惯》后,我也开始模仿科维,对《七个习惯》言听计从,这又是另一个原因吧。

我觉得虽然我并不聪明,但这不能说我没脑子,不深入思考就接受,而是我倾向于模仿他人来学习。

用结果来验证对与错就好了,学习应该是简单的,不要搞复杂了。

对未来的指导意义在于,大李要多看经典书、多接触有智慧的人,模仿他们就好了。

最后,持续思考就好,这些都会让我更了解自己。“自知之明”是生活与智慧的源泉,幸运的是,如今的时代,成长路上并不孤独!感谢互联网,让我找到同类们!

PS:“学习偏好”来源与某大咖分享以及我的思考,待引入相关理论考证,该部分归因不可全信。


最后的最后,请记住,我所说的一切都是错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