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独孤AB碰百科医师

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

2018-12-07  本文已影响7人  独孤泠潇

当前,我国癌症形势之严峻,显然已经不用多说。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为什么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

近年来的癌症大数据都非常惊人

其实从现实角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现有医疗仪器检查技术的水平

由于基本上目前对所有肿瘤的确诊,都依赖于肿瘤形态的出现,这就导致了一个根本性的矛盾:当肿瘤形态已经呈现出可以被仪器所检测出的地步的时候,肿瘤的发生发展程度,已经基本上不会太早期了(至少说,绝对意义上的肿瘤早发现,在现在这个世界上,还是较难以实现的)。当然,可能有对医学有些了解的朋友,听说过癌前病变,但是癌前病变这个东西呢,不是在所有的患者身上都会出现的——或者更准确一点说,不是所有的癌前病变,都能检测得到。

2.医生的诊断水平与临床思维水平

由于慢性炎症和癌症现在在临床上已经非常不好区分,所以能否多留一份心,或者愿意在必要情况下多做一些检查,能否有尽早发现肿瘤的水平,也是因医生而异。尤其当患者常年患有慢性炎症,那就更加难以鉴别:究竟是慢性炎症处于症状发作期,还是慢病炎症转化成了癌症。有时候还真怕一些医生“以过往想当然”,然后放跑了辅助检查(仪器检查)。

3.患者自我驱动

(1)能否尽早发现身体的异常变化(症状、体征)

尽管已经进入到了现代社会,但是大众对于医学知识仍然非常的匮乏。不知道什么叫做身体异常变化的人,仍然大有人在。在这个讲究效率的年代,时间就是金钱。不管大病还是小病,我们都愿意自己多扛一阵子,没有人愿意去浪费排队看病的时间。此外,即便我们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有时我们也会由于工作压力大或精神压力大而疏忽了这些异常。

(2)如有发生身体异常能否尽早做出就医行为

更可悲的则是,明明已经知道了身体有异常,但是就是放任不管或不当回事。有多少人会因为自己有持续性一个月的似有似无的上腹隐痛而去医院?有多少人会觉得鼻涕中伴有稀稀拉拉的血丝就意味着身体有大问题?又有多少人可能会因为自己最近面色有些发白或有些发黄就去医院?脖子上有一个小包块、肚子上有一个小包块,即便摸到了,有多少人会往肿瘤去联想?就连我们的文化,似乎也很回避就医和看病。“讳疾忌医”,从来就不只是一个描述古代中国人对疾病态度的词汇。

4.体检

(1)是否有定期体检

肿瘤可怕就可怕在,在毫无感觉、没有任何难受、没有任何临床表现的情况下(也即专业上所谓的亚临床态),它已经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和进展了。肿瘤所具有的极高隐匿性,让“肿瘤早发现”对于那些没有定期体检习惯的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妄想。

(2)是否选择了性价比最高、最合适自己的体检项目方案

比如30-40岁的男性选择胃镜、肠镜,可能就比同年龄的女性选择该类检查更合适;类似的道理,30-40岁的女性,选择甲状腺超声检查+甲功五项检查或乳腺超声/乳腺钼靶检查,就比同年龄的男性更合适。想特别一提的是,肿瘤标志物究竟要不要做。其实平心而论,现在临床级的肿瘤标志物,大部分的检测价值意义,并没有达到预想。当然,有一些已经成为“经典”的检查项目,比如AFP、CEA、PSA,其筛检效果算相对不错。但是很多新开发出的肿瘤标志物项目,可能还尚需更多时间、更多人群、更多病型的验证。假阳性率不理想、假阴性率不理想,一直是肿瘤标志物绕不过去的问题。因此肿瘤标志物究竟要不要做,如果要做又要具体做哪些,还是在请教专业的医生或专业人士、结合自己的情况后再做决定为佳。

(3)在体检中出现了异常情况,是否会据此前去医院就医

当我们在亚临床态时,对于体检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和异常指标,常常会有一种“没事,稳住,我问题不大”的错觉。在此情景下,会去医院的人究竟有多少,真的不好说。但是想来,即便在一些高素质、高文化、高学历的人群里,这个比例,估计也不容乐观。更不用说那些避医院唯恐不及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了。

综上,如果想要避免“癌症一发现就是晚期”的情况,做到在早期发现癌症,就必须实现“条件串联”。在这里,作出两类肿瘤早发现的可能假设:(1)每年定期体检+选择了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提示了异常+患者自己积极去医院就诊+医生既有足够的重视,也做出了正确的临床分析与诊断+检查仪器能测出患者得了早期肿瘤;(2)患者尽早自我查觉出症状与体征+患者尽早地做出了就医行为+医生既有足够的重视,也做出了正确的临床分析与诊断+检查仪器能测出患者得了早期的肿瘤。事实上,这就是一个漏斗模型。而且还是一个转化率极低的漏斗模型。

因此,即便在未来真的出现了可以同时在灵敏度与特异度上媲美内镜、造影检查的滴血验癌技术,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医学常识”、积极的“患病意识”、主动的“就医观念”的人来说,“肿瘤早发现”,仍然还只是一句空话。

癌症,就是这么一类反人类、反人性、反人情的大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