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这样吗?————《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2020-06-25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徐来_9efe

    《儿童的人格教育》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很多观点和概念都能在儿童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给我们以引导和启发。                如“儿童的所有行为都从整体上反映他的生活和人格”,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和理解一个人的行为表达,只有从人格发展的统一性角度,全面了解才有可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给孩子更好的教育。针对“社会情感”这一概念,阿德勒提出“教育必须具有社会性,在所有的教育规则和教育方法中,我们必须要有群体生活和社会适应的思想,而社会情感的培养,最重要的阶段是幼儿和儿童时期”。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如果一个人不能在社会参与中发展自己的与人合作、责任担当等能力,即使他的学识再高,也不可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些都能引发我们对教育目标、教育行为等更多的思考。但是书中的一些表述,不知是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我个人感觉并不是那么严谨。

        在说到器官缺陷的儿童时,书中举了左撇子的例子。并说“左撇子儿童通常被认为笨拙不堪……在学校学习写字时,他的能力低于平均水平,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原因,他会受到老师的责骂,会得到较低的分数,还会经常受到惩罚”。首先“左撇子”是不是器官缺陷值得商榷。百度百科的解释器官缺陷是个体心理学术语。“阿德勒1907年发表《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认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儿童,如天生肢体残疾,眼睛、耳朵、发育器官,内脏器官等机能失调,以及与器官相联系的神经不健全等,一种不断的自卑感。”从阿德勒本人的这种表述中左撇子好像也并不属于器官缺陷的范畴,所以以此为例说明器官缺陷的儿童问题并不严谨。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遇到有些学生是左撇子,但是这些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不低,甚至还高于很多“右撇子”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左撇子的包容性更强,而书中对于左撇子的相关定义和描述,很容易引起家长莫名的担心和焦虑,很可能也因此不能冷静、平和地对待自家的“左撇子”,不能给孩子恰当的教育。

      “喜欢收集物品的孩子,表明他们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并超越其他人。”这种说法是否也有些绝对呢?是不是希望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并想要超过其他人的孩子,有可能喜欢收集物品。而喜欢收集物品,并不一定是希望自己强大起来,并超越其他人呢?孩子特别擅长学习和模仿,因此对待孩子的教育,我们经常强调要“言传身教”。如果一个孩子生长在家长喜欢收集物品的家庭里,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是不是也会使这个孩子喜欢上收集物品呢?这种收集并不是拿来向别人炫耀,与别人比较,而只是单纯的喜欢和爱好,自得其乐呢?

      “怕黑是被溺爱孩子的又一表现”,对于这一观点我想可能有很多家长很疑惑,平时自己并不溺爱孩子,可孩子也仍然怕黑。如果我们去了解一下,会发现周围很多孩子都会有怕黑这样的情况。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幼儿期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这些孩子会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这使得孩子会对黑暗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不能区分现实和虚构,会把影视、故事中经常在黑暗中出现的鬼怪、猛兽等情节和形象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恐惧心理。还有一点,我们大家也不能忽视,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不当教育行为也会引发孩子对黑暗的恐惧。比如家长为了对孩子进行惩罚,将孩子关小黑屋,或者因为自己的担心会对孩子说“不要到那里去,那里黑。”这种不当言行都在无意中向孩子传递了一种信息“黑暗是可怕的”“黑暗代表着危险”,孩子怕黑,也就可以理解了。

      社会在发展,心理学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我们在学习时也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理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