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积月累的“差不多”,终将变成你的“差太多”
《人民日报》发出这样一个话题:你就毁在凡事只求“差不多”。
一时间,众说纷纭。有些人的态度是:“你们以为平淡的过一生容易吗?人能平淡的过完这一生是上天最大的恩赐。”而有些人却说:“一个凡事只求差不多的人,只会过着一个差不多的人生。”
确实,世界上六十几亿人,能够脱颖而出的人固然值得被称赞,但绝大多数平凡之辈就真的应该抱着凡事“差不多”的态度过完一生吗?
读书时,上着差不多学
上周,作为语文老师的我在早读课结束进行了默写,同样的内容有人全对,而有些人却只默出了一两个。不难发现,那些默写全对的学生,都是平时学习态度认真,比较自觉的孩子。而那些默写不尽如人意的学生,则是平时作业拖拉,偷工减料的孩子。所以,开学二十天,那些每次都以“差不多”的态度将就着完成作业的同学,自然就达不到其他人的高度。
也许,在这些学生的眼里,我只不过是每天少做了两道题而已,并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其实不然,很多事情在做的时候就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一丝不苟完成作业的学生,积累的就是比其他人掌握更多的知识,而那些作业差不多完成了学生,积累的则是日渐与他们越拉越大的距离,直至最后的分道扬镳。
很多从普通大学毕业出来的人,身边或多或少都有着一群从名牌大学毕业出来的同学。为什么曾经坐在同一间教室朝夕相处的你们,后来会渐行渐远,只因为面对学习这件事情,当他们花了百分百的努力时,而你却告诉自己“差不多得了”。
毕业后,上着差不多的班
毕业以后,参加了教师编制的考试。在选择就职学校的那几天,内心一直挣扎着:进一所好的学校,还是进一所普通中学?当一所普通的中学向我发来邀请函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去吧,去哪里不是教书。但在思考了一个晚上之后,还是拒绝了那所学校。
身边很多人,包括父母都不理解我的决定,认为在这个就业难的时代能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差不多得了。
一直以来支撑着我想进好学校的理由,就是想向更多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教学方法,想看看一线城市的素质教育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模式。
朋友说我太有追求,为什么不选择去普通中学,舒舒服服地做老师?现在的我可以回答的是,如果当初去了普通中学,也许就不会遇见像现在这么优秀的师父指导教学。
在教师这个普通的职业中,为什么有些人用尽毕生心血投身教育事业,终获高级教师的职称,而有些人花了一生大部分的时间还只是个讲师。只因为当别人竭尽所能去做好这份工作的时候,而你告诉自己“差不多得了”。
后来,嫁给了差不多的对象
第一次看小说《何以笙萧默》的时候,就清楚的记住了何以琛对赵默笙说的一句话:“因为你,其他人都成了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不将就,是何以琛对爱情最大的尊重。
在现实社会中,你的“不将就”终会换来旁人的另眼相看。在她们眼里,你没有如花似玉的容貌,又过了最好的年纪,就该找一个差不多的人嫁了,而不是一直等到人老珠黄,期待一段心心相惜的黄昏恋。
面对着有事没事就问你:“有没有对象呢?”这类催婚族,抗压性差的人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相亲安排,这本身就是一种委屈求全的选择。相亲,就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进行交往,而在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会带上数不尽的附加条件对号入座。
这一生最难的事情莫过于找一个彼此相爱的执手走天涯,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幸运的遇到那个对的人。很多时候,到了适婚年纪,我们便会妥协嫁给了一个差不多的人。
如果婚前就抱着差不多的态度去开始一段婚姻,那么当柴米油盐将你的“差不多先生”或“差不多小姐”消磨的失去了最初的模样,你的这段差不多的婚姻是否还能在及格线边缘呢?在这样的一种婚姻关系中,感情成分还剩几分?
于是,当周围嫁给爱情的朋友活得越来越幸福的时候,你只能默默地安慰自己:“差不多得了”。
世人都以为“差不多”是想得通,看得破,却不知道这也是一种得过且过。当你过完这“差不多”的一生时,安慰自己平凡最可贵。是否想过,凡事只求“差不多”真的等同于平凡吗?
平凡是否可以毁掉你对于学习的认真态度,平凡是否可以毁掉你对于工作更高的追求,平凡是否可以毁掉你对于爱情的执着等候。显然,平凡不能,而“差不多”能。因为,日积月累的“差不多”,终将变成你的“差太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2317953/05867085a34b3a7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