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相刷屏的背后,是新媒体作者对爆文的极度渴求
01
最近,朋友圈被新世相营销课的分享海报刷屏。这种“病毒式”的营销速度让人惊叹,据统计,参加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课程价格也在一个小时内从19.9涨到了54.9,也就是说,一个上午,新世相实现了超过百万的资金回笼。
新世相作为一个篇篇10万加的现象级公众号,曾创造出无数个刷屏奇迹。佛系青年、逃离北上广、丢书大作战等超级话题也是由它引起。
我本来还在持观望状态,但看到一些已经做的很不错的大佬都购买了这个课程,我还是一狠心跟了风。然而没过多久,微信就封闭了所有的二维码链接,这场疯狂的营销传播就此停止。
其实说白了,大多数人报名这个课程还是出于好奇心,想看看这样的大号到底是怎么做出一篇篇爆文的。
爆文意味着什么?是10万+,是流量,是一夜爆红,是数不清的资源和机遇,几乎所有新媒体工作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写出爆文。
02
前不久,《奇葩大会》上火了一个00后的小姑娘木汁,她是老师眼里的学渣,却靠着公众号写作月入10万。她在一篇文章里提到自己总结的写爆文方针“骂男人,往死里骂,变着花样骂!”看得我这个97年小阿姨噗嗤一乐。不过,她也真的做到了,她写文章有点像咪蒙的风格,语言犀利,题目惊人,写得最多的就是钱和男人,剩下就是热点文。
公众号是一个很封闭的平台,一切都要基于粉丝数量,如果没有粉丝,再好的文章别人也看不到。正因为如此,我从来不觉得追热点是个可耻的事情,况且这个女孩足够聪明,也懂自嘲,每次的热点文都有自己的观点而非盲目跟风。她自己也说,写的很多文章不是出于本心,更多的是为了迎合大众,也就是所谓的击中痛点,让文章成为爆文。
从“刘鑫案件”、“奚梦瑶摔跤”到“三色幼儿园”,每一次大事件的发生和反转都能产生一系列的“爆文”。室友有一天刷完朋友圈后,感叹了一句:“我感觉自己好像失去思考的能力了”,总会不自觉的被爆文的观点牵着走,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在碎片化阅读中不断输入,以至于忘了思考。
所谓“爆文效应”,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绑架呢?
03
高中的时候写作文,大都是给你一段材料让你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老师甚至总结了一套“三段式”的方法来教我们写议论文,分析材料、引出论点,最后再上价值。如果你从那段材料里得到的思考不在标准答案的范围里,那不好意思,你跑题了。
“小时候作文很好,长大后就不会写公式一样的议论文了。”
我曾经也听过一些“新媒体写作课”,教你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爆文。从题目到内容,都有严格的格式,例如用故事串联,中间一定要用“金句”点缀,题材要能引起共鸣、找到痛点,题目最好有数字,这样比较醒目,观点类最好要另辟蹊径,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些方法论让我一度很迷茫,明明是在写文章,却给人一种套模板的感觉。我一直以为写作应是一件足够感性的事情,最高级的文章应该是灵感自然的喷发,最后再加以润色即可。
其实想想,写作本来就不应该迷信任何的方法,唯有自己的沉淀和思考,才能形成自己独具一格的风格。
04
去年的3月,在一节财务报告分析的课上,我突然产生了想要办个人公众号的想法,一路走来还算顺利。在写完第六篇文章后,我收到了微信的原创保护邀请,后来也相继开通了其他功能。
一直很喜欢三毛的一句话: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想尝尝是什么滋味。我把这句话作为公众号的slogan,我想在未来尝试更多的题材和内容,想看看自己还有哪些可能性。
寒假里写了一篇《想把兰州唱给你听》,在公众号和简书上都有不错的成绩,公众号在慢慢走上正轨。看着那些留言和评论,我第一次感到一种成就感,原来那些一个个敲下的文字,真的会隔着屏幕温暖到另一个人的心里。
有人曾问我,做公众号的初衷是什么。我想了想回答说,我希望等以后回忆起来,能有一些不一样的、闪闪发光的东西。
我是一个大三的学生,目前在准备考本专业的研究生,未来还不可知,我在走着一条大多数人都在走的路。而写作,是一个让我区分于大多数人的一个爱好,不过,也仅限爱好。
我喜欢写作,但从未想过以此为生。如果选择将新媒体写作作为我的工作,我就不得不每天逼自己坐在电脑前,到最后难免会写出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
当一件原本是自愿去做的事情,变成必须要去做以后,自然就失去了原本的趣味。
所以很惭愧,我做公众号已经有一年之久,文章写了不到30篇。但是每一篇推送我都尽力做到最好,从写文到排版,平均要占据我5、6个小时的时候,我乐此不疲,每一篇都会有些进步。
比起急功近利的找方法论,慢下来,按照自己的喜好和节奏,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