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利弊衡量,哪种战略规划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2022-10-15  本文已影响0人  鉴史悟道

《资治通鉴》 第二卷 周纪二

  【原文】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

  张仪曰:“不如伐韩。”

  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翟,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翟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焉。

  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

  王从错计,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译文】

  巴、蜀两国进攻对方,都到秦国请求救援。秦惠王想征讨蜀国,但考虑到道路狭窄险峻,不容易到达,又担心韩国趁机侵扰,犹犹豫豫迟迟没有下决定。

  司马错建议秦惠王攻打蜀国,张仪说:“还不如进攻韩国。”

  秦惠王说:“说说你的看法。”

  张仪说:“与魏国、楚国保持亲善友好的关系,然后出兵三川地区,进攻新城、宜阳,直达东西二周的国都近郊,持有九鼎以及九州版图,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诸侯,天下没有不顺从的,这是王霸之业啊。臣听说要争夺功名的到朝廷上,要赚取利益的到市场上。如今三川和周王室就好比天下的朝廷和市集,大王不去争夺这些,只顾着和戎狄小国争夺势力,这和霸王之业相差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要想国家富强必须先开拓领土,想要使军力强大必须先使百姓富足,想要成就霸业必须先广行德义,这三个条件满足自然就可以称霸于诸侯。如今大王的疆土狭小,百姓穷困,所以我希望您先从小处做起。

  蜀,是西南偏远的蕞尔小国,戎狄的酋长,像桀、纣一样昏庸乱政,秦国进攻蜀国,就好像驱赶着豺狼追赶羊群。占领它的土地可以扩张秦国的疆域,夺取它的钱财可以使百姓富足,只需要稍微用兵不损伤一兵一卒就可以使它臣服。

  攻占一个国家而天下人不以为秦国残暴,得到全天下的利益世人也不认为秦国贪婪,这样我国一举即可得到威名又能收获实际的利益。现在进攻韩国,挟持周天子,只会背负骂名,不一定对秦国有利,还会蒙受一个不仁义的坏名声,进攻天下人都不愿意进攻的地方,实在是危险。

  让我分析这中间的缘故:周,是天下诸侯的宗室所在。齐国,与韩国是友好的邦国,周王室意识到将要丧失九鼎重器,韩国自知快要失去三川之地,两国必定会全力合作,通过齐、赵两国的渠道向楚国和魏国求援,把九鼎赐给楚国,把三川之地割让给魏国,这是大王您阻止不了的。这才是我所说的危险。所以还是进攻蜀国较为稳妥。”

  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计策,出兵进攻蜀国,十个月就完全占领了。把蜀王的爵位降为侯,又派陈庄担任蜀相。蜀被秦国兼并后,秦国国力更加强盛富裕,对各诸侯国也更加轻视。

  【材料解析】

  读完上述材料,表面上看这是秦国当时的战略选择,但是细想,其实在其文字背后必然有一些逻辑,读历史,可以看到古人做了什么以及他们是如何做的,这些都是建立在一套底层逻辑上。

  所谓鉴史悟道,不是只看古人怎么做,做了什么,而是他们为啥会这样做,以及做了后有什么结果,如果自己是当事人,该怎么选择。只有设身处地去思考,等将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我们才知道如何制定最符合自己个人情况的方案。

  历史背后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但是案例提炼出来的真理又因人而异,就好比法律案例一样,其背后还有相对应的法律条文。

  很多人读历史,读了很多故事,知道了很多案例,但是真遇到事情时,却束手无策,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背后的逻辑,所以遇到事情,当条件一变化,就傻眼了。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关于秦国是攻打蜀国还是攻打韩国,选择两方各有什么优势。

  1、攻打蜀国和韩国,利益方向对比

  张仪认为攻打韩国,占领东周国都能够给秦国带来很大的政治利益。但是司马错认为,攻打蜀国,把蜀国作为秦国粮草供应基地是最符合本国利益的。

  从上面来看,张仪算的是政治账,司马错算的是经济账。这两个人都没有错,只是大家站的角度不一样,选择的方向也不一样。就秦国当前看来,政治利益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有经济实力,有家底才是硬道理,故而选择经济这方更有利于后面的发展。

  2、风险对比

  攻打韩国占领东周都城,说白了就是想尽早把周天子控制在自己手上,然后号令诸侯,但是这无疑提前把自己的名声搞臭,极有可能导致其他诸侯联合讨伐秦国。

  另一方面秦国占据函谷关,此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盛名,只要函谷关不失,关中则处之泰然。但是如果秦国攻占洛阳,并且占领伊水,洛水一代。那么这部分就会陷入韩、魏、楚国的包围之中。这个地区为平原,又属于四战之地,易守难攻,攻下来后必然要长期牵制秦国大量兵力。

  蜀国和秦国不仅相隔秦岭,还有很多山川地形。这种地形对于行军、后勤补给是非常困难的。别说战国时期,就算500年后的三国,诸葛亮北伐,邓艾伐蜀都被这种地形搞得焦头烂额。

  而一旦蜀国攻占下来,在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下,让蜀地有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发展生产。除非内部发生暴乱,基本上让蜀地作为秦国粮仓之地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3、人力物力投入对比

不管攻占蜀国还是韩地,都需要调动大量军饷、粮草、军队。攻打韩国兵临洛阳,后期还要面对楚国、韩国、魏国的精锐部队,势必需要长期投入大量兵力。而攻占蜀国,蜀国自认为有名川山河阻挠,不认为秦军能翻越秦岭南下。这就为秦军发动突然袭击打下结实基础。

  而在司马错看来,蜀国远离中原文明,各地文化、制度、经济、军事、工业均不如秦国,因此秦国攻打蜀国,等于是高等文明打击低等文明,几乎可以是碾压。

  4、利益效用的对比

  所谓利益效用就是,所获得的利益又会产生司马样的效果。

  韩国的洛水、伊水,宜阳一带属于中原四战之地,打下来之后想要发展生产就容易受到限制。所以,攻打下来就会成为对抗楚国、韩国、魏国的前线,这无疑分散了自己原有的精力不说,还很难将该平原改造为生产基地,为后方提供粮草和兵员那就更难了。

  而攻打蜀国,虽然地形让人苦不堪言,但是前期只要进入蜀地并控制当地军政,后期只要妥善安排管理好该地,那将成为能为秦国源源不断输送兵源、粮草的基地。

  这就相当于两人分别抓到一只老母鸡,其中一个人是拿来享受,另外一个人却拿来下蛋然后拿去换钱买小鸡,这显然是后者利益效用更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