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01 | 在极速变化的世界里找到抓手

2019-12-2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T哥的进化之旅

最近在看古典老师的《跃迁》,不得不说了这本书真的非常棒,解开了我很多底层认知的疑惑。


  可道,非常道

这句话出自老自《道德经》,意思是事物的道理是可以言说的,但并非恒常不变之道。


古典老师举例说,以前化学考试时要求默写元素周期表,但他实在记不住,就在卷子上写了一句:答案在书本最后一页。


这要是放在十年前,可能化学老师会疯掉,但在现代社会,你并不需要把所有知识都记在脑子里,只需要知道在哪里调取信息,然后应用足矣。


这样,你的大脑就像联网了一个1万倍记忆量的云盘,享受着360度的网速,留出足够的空间给大脑进行整合和思考。


我最常使用的笔记类软件wizNote(为知笔记)的slogan是:大脑是用来思考的,记录的事情交给我们。


我被这句话打动:记录和思考并没有高下之分,快速变化的时代,更需要术业有专攻。


小马宋老师是知识内容品牌《得到》的营销外脑,这个头衔还不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吗?


“未来世界的认知能力,是找到信息的搜索能力、运用知识的思考能力,以及从大量信息中抓取趋势的能力”。


  


 于不可替代性的成长力


以自己所在的教育培训行业为例,古典老师认为这个行业历经了三个阶段。


一是重“演绎”轻“研发”的线下教育时代,一门课可以讲十年,培训师的核心技能是表演;二是重“研发”也重“实战”的在线教育时代,培训师往往是活跃在一线的实战高手,案例库和方法论需要实时更新;三是与出版、传媒、影视、直播、VR、IT跨界融合的无边界时代,培训的形式正在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就像Keep和《得到》专栏也是一种培训一样,弯道超车的选手只会越来越多。


第三个阶段尚未完全来临,但气息已不可掩。


竞争扑面而来,到底什么才是面向未来的职业?


对于这个问题,古典老师又抛出了三个元问题让人思考:


我今天能做的事,机器能做吗?

我今天做的事,会被外包吗?

我今天做的事,明天会做得更好吗?


如果说第三个问题就是笑来老师经常提到的“成长力”这个概念,那么古典老师的后两个问题则把这个概念放在社会环境中,要我们思索“基于不可替代性的成长力”。


我的工作是软件产品售前解决方案,我看到其他售前有时会过多注重硬件性能,这些事情是我认为自己不应该去做的。作为一个售前,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和产品理解能力和引导能力,更底层的事情有项目经理、研发和运维来做,对我来说,这就是可以被“外包”的能力。


  势利导,善假于物

书里提到了星际航行的原理:飞船加速飞离地球后,就不再依靠自身原料,而是充分利用星球之间的引力飞行,在这种“动力弹弓”下把自己发射到一个又一个方向,燃料只用来调整自己的角度。这样飞得最省力,也最省燃料。


这对个人成长的启发是:一开始你应该通过努力和精进达到“逃逸速度”,然后应该切换思维方式,利用平台和系统的力道,撬动自己去更远更好的地方。


古典把这种方式总结成“更聪明地勤奋 ”——你不必非常努力,也可以看起来毫不费力。


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切换思维方式”。像以前那样苦哈哈地坚持、臭哄哄地努力或许已经收效甚微了。


没必要什么事情都要靠自己去学习钻研,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更有利于我们专注于自己的领域,也可以与其他领域更优秀的人联机学习。


就像拉斐尔已经使用暗箱和投影仪来帮助画画,甚至当我们采用微信编辑器来协助排版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善假于物。


于人情事故也是一样。Spenser最近的文章提到,在董事会上亿交易额的任务半小时就分配完成了,因为大佬们的圈子已经形成了“江山”,在任何行业,越往上混,就越是要不断用圈子打江山。


或许有人会觉得“铜臭”,但如果把江山理解成“更好的人际圈”,或许你会愿意花一点心思去经营吧。


《骆驼祥子》里,祥子的下场为什么这么悲惨,说到底还是因为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总是想着靠自己苦哈哈的努力来翻身,在世界这个大系统里,个人主义不会有太好的下场。我清晰地记得2013年除夕看完了这本书时自己被吓出的一身冷汗。


不论什么时候,单兵作战都应该是你最后的选择。





关注周磨磨,一起变更好↓↓↓

一周一磨  拓展认知边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