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取悦所有人? 推荐12-演讲
这段时间我都在自我思考,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事情做的有点晚,30了。这个问题越早想明白越好。
定了一个10年修行计划。10年时间,日子一天天过去,就算什么也不做,也不能阻止40的到来,那就做点什么。
这段时间看的书籍,推荐的文章,推荐的演讲,其实都是在帮助我內视。探索我的边界在哪。我看过一段话,应该不算鸡汤:人只有不断的碰壁,最后才能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说了解一个人,是从他的性格开始的,外向,内向,这是最开始的。当然也有人说,外貌是第一的,不要抬杠嘛。
我们了解自己吗?
我自己是内向还是外向?还是有时候内向,有时候外向?
今天推荐的视频是TED公开课里的演讲:Brian Little《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
教授举了一个典型场景的例子:
我是内向型,汤姆是外向型。又来了一个迈克和我们一起工作,但是迈克把工作搞砸了。
问责的时候,我说:额,迈克有时候呢,的确有一些表现,会让我们有一些人也许会觉得,跟普通人相比呢,他有一些过于自作主张。
汤姆说:他就是个混蛋。
教授解释,外向的人更喜欢黑白分明,具体的,简单的语言。而内向的人,说出来的话,倾向于复杂,视情况而定,倾向于模棱两可的语句。
演讲的教授布莱恩是美国人。我们中国人说话讲究含蓄,给别人留余地,不把话说死。这是说话的技巧层面,所以这个例子也许我们能读出来其他的东西。
但是如果不从说话技巧方面考虑,从内心出发,教授的话是有道理的。我们在没有把握,不确定的时候,也就是不主动的时候,说话确实不会说死,复杂,含蓄。而一旦下决心,有把握的时候,就斩钉截铁,迅速做出判断。中西区别无非是怎么说出来。
为什么要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难道是闲的无聊?
我们总听到这样的反问: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小时候,我们也许听听就过去了,现在我们仔细想想,了解自己的意义在哪?
我有个朋友,她妈妈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自己家里什么事情都要亲自过问,她婚后把妈妈接过来帮忙带娃,她跟她老公说话,她妈妈会随时打断他们,普通的拌嘴甚至会遭到更严厉的打断。
我这个朋友,我觉得她跟她描述中的妈妈有很多相同点,比如说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哪怕是不相干的人;希望取悦所有的人;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介意等。
我就觉得这是没有明确知道自己的界限在哪的例子。
但是我觉得她老公段位很高,听她描述,应该是很注意夫妻之间的边界,甚至注意跟宝宝的边界。他不干涉其他人,看起来明白哪些事情是该谁做的,相当注意家庭成员之间的边界。
清晰的界限是能保护你自己的,如果没有界限,生活中会很累,所有的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会充满空虚,充满疲惫。
只有清晰知道自己的界限,才能保护好自己和他人,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了解哪些事情是份内的,哪些人的看法不重要。这样才能让自己保持放松,才能照顾好自己。
界限不清晰的时候,可能无法分清他人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可能会过度干涉别人的事情。如果不知道自己的界限,就无法对自己进行照顾和爱护。
想想,你平时会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吗?
你平时会对别人的评价很在意吗?
今天推荐的视频:TED演讲,《性格的迷思,你究竟是谁?》
————————————————
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学习的计划,学习时长是十年。相当于给自己定了一个博士学位。
不敢说绝不断更,而是允许偷懒。
看看第一次偷懒是什么时候。
制定的学习成长计划是,每周推荐一篇文章,一篇演讲,一部电影,一个人物,一场游记,一个历史,一个城市(区域)。
内容不限,唯一标准就是,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我自己会对文章负责任,原则是宁缺勿难,不敷衍。
我很贪心,什么好玩,好看的,都想了解,没经历过得,都想试试。
你要一起围观吗?
大家手里有好的文章、纪录片、对话节目,值得分享的内容,都欢迎推荐给我,电影也行,自评,或者精彩影评。消遣类的不要。
现在不敢说能有什么回报,如果能坚持下来,我就能完成成长的壮举。
如果内容采用,我会把推荐人的联系方式也放在文末,以后文章的浏览量大了,也能算是帮您做一个小小的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