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是彩色的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犯罪心理分析》:犯罪根源是什么病?可以治吗?

2018-01-11  本文已影响920人  飞奔的Seven

《圣经》: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自从人类社会规则建立,犯罪就成了规则制定者和遵守者最棘手的问题。对于前者来说,他的权威被犯罪行为冒犯;对后者而言,切身利益受到冲击和损害。但尽管人们穷尽脑汁,直至如今依然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当今,大部分国家都关押着数量庞大的犯罪分子,他们犯下的罪行五花八门,有谋杀,有性侵,有纵火,等等。犯罪分析专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能不能从这些表象万千的犯罪行为中,找出共同的规律,也就是罪犯的根是什么。然后,斩草除根,使得犯罪行为得以纠治或预防。《犯罪心理分析》就是对这一课题进行有益探索的一本书。

似乎因为这本书研究的方向有点小众,网上难得搜到一篇书评。同样难以详尽了解的是作者资料。翻来覆去,只找到了这么一丁点的素材:斯坦顿 萨梅洛,在临床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领域拥有37年专业经验、曾担任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联邦监狱专业顾问和鉴定专家、曾是里根总统犯罪顾问的犯罪心理专家。

总的感觉,这本书的确是力作。这不是一本无病呻吟拼凑字数的书,而是作者结合四十四年从业生涯中遇到的数百个案例提炼出的论点集。许多观点读来都是让人颠覆传统认知,却又由不得你不点头称是——从根本上讲,罪犯的本源就是错误的认知,要通过改变其思维模式来矫正行为。特别是最后篇章关于罪犯得到成功矫治的例子,更是让人欢欣鼓舞和充满希望。唯一让我发晕的,有两点。一个是翻译,有些地方的翻译着实让人摸不着东西南北,索性直接跳过去;另一个是小点的主题概括句,或是篇章题目。比如第四章“请不要将孩子变成罪犯”,事实上,我感觉这一章更像是在描述罪犯或者有犯罪潜质孩子的心理活动状况,而并非是教家长如何不将孩子变成罪犯。这种感觉,让我从第一章一直保持到第六章。

              罪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自己事先对答案进行了探索,觉得是如下图的模式,并且自以为很完善。但是书中通过举反例证明,事实并非如此。比如,有的罪犯将犯罪原因归结为贫穷和社会不公,但恰恰是大量的处于贫困状态和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依然在正常的生活;有的少年犯罪者,将犯罪根源归结为父母的过错,事实上他的兄弟姐妹却是健康地成长。这些事例说明,犯罪的原因并非因贫穷、社会不公、同辈压力、父母的不负责任、媒体舆论的不恰当引导,其根源在于犯罪者本身的认知系统出了问题,思维模式异于常人,导致其获取方式不正常。

              罪犯想得到的是什么?


这似乎是个简单的问题:抢劫犯想获取金钱,强奸犯想发泄性欲,杀人犯想宣泄仇恨……但这只是表象。有在押罪犯称,出狱后只想赚点小钱,看有没有机会再犯罪。而本书中,则认为,如果一个有犯罪人格的人停止犯下某种类型的案件,他可能会实施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也就是说,犯罪行为的结果并非是罪犯内心最渴望得到的。他最渴望的到是犯罪实施时的刺激感和掌控感。

                                                                                        罪犯是坏人?


在普通人看来,除却极少防卫过当或被迫犯罪的罪犯,大多数罪犯是罪不可赦的大坏蛋。事实是这样吗?书中举例,有的抢劫犯抢劫老人的钱财,对熟悉的老人却非常友好,并且不允许别人伤害他们。甚至,很多罪犯的犯罪行为暴露以前,身边人和公众都以为他们是好人,以致于十分惊讶犯罪事实,怀疑犯罪行为是一时冲动。(事实上,很多罪犯在罪行暴露前,大多都是已有很多犯罪行为,即使是激情犯罪)没错,罪犯本身也是这样认为的。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好人,并且用这个理念支撑自己的认知,以保证主观世界不错乱和坍塌。现在这一理论,作为可以击中罪犯价值观的有力武器,已被巧妙地运用在审讯中。

                                                                                  罪犯可以矫治吗?


如何消除犯罪根源,是社会也是本书的终极目的。传统意义上的矫治,是通过禁锢罪犯的自由,这样既可以隔离犯罪行为继续进行,又可以震慑罪犯和其他有犯罪念头的潜在罪犯。现代社会则做了更多有意义的尝试,也更为系统和完善。比如,鼓励罪犯学习文化,提升知识水平;比如鼓励罪犯学习一技之长,掌握一种谋生手段,比如鼓励罪犯学习艺术,强化自尊意识,等等。那么,这些途径是否恰当有效呢?对此,书中的观点不置可否。有的罪犯恰恰就有一技之长,有的罪犯本身就有很深的艺术造诣。怎么才可以矫治呢?答案就是打破罪犯的犯罪模式,重新建立认知。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打破固有的认知,起灶重建,这是一个十分困难。大多数人是不能坚持下去的。就像毒瘾一般,一旦触景触情,就很难抵抗再犯的诱惑。书中有成功的案例,就是勒罗伊。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重建认知系统和思维模式多么艰难。

                                                                                        如何去矫治?


不得不说,勒罗伊的案例是成功。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对犯罪行为的矫治是不同于传统心理治疗模式的。案例中的心理专家杨切尔森的治疗手段一反常规。一是强化掌控感。罪犯大多都是自命不凡的,习惯于高高在上地掌控别人。治疗中,杨切尔森咄咄逼人,丝毫不退缩,使得勒罗伊节节败退,一步步按照他的节奏进行。二是“堵”。一般的心理治疗中,都是采取疏导的方式,让罪犯心中的愤怒情绪得以宣泄。而杨切尔森则采用“堵”的方式,让罪犯学会压制自己的愤怒,要他们意识到,要对自己每一次的愤怒和冲动负责。当这种潜意识成为习惯,罪犯在犯罪冲动产生时,就会掂量掂量后果,想想自己会负什么责任,然后压制住自己的冲动念头。

最后想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我们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如果不能帮助罪犯改变其最基本的东西——思维,是不可能让其放弃犯罪并负责任生活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