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12-27  本文已影响0人  Jasminealhambra

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了,照例要写的还是读书笔记摘要和这一年的旅行纪录。

今年也读了六七十本书,其中有十几本都是重读,年初时曾重温汉娜·阿伦特晚年的随笔集《过去与未来之间》:“由于过去不再把它的光芒照向未来,人们的心灵在晦暗中游荡。”“就如同每个新人都要让自身切入到一个无限过去和一个无限未来那样,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发现和开辟自己的道路。”

以下选摘了12本今年读过的新书。

1,《基因传__众生之源》

这是著名印裔医生作家悉达多.穆克吉继2010年的科普畅销书《众病之王__癌症传》获得普利策文学奖之后在2016年出版的新作。

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将人类文明引领到了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比特)的发现带来信息革命,而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就破解了生命的奥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都有了更新的答案。16年前人类基因组计划就已经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而在后基因组时代的今天,当我们已经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我们是否会选择跨过这道人类文明的卢比孔河?

2,沃尔特·埃萨克森著,张卜天译《爱因斯坦传》 “艾萨克森又一次写出了一部极有价值的传记。虽然关于爱因斯坦的读物已经为数不少,但难能可贵的是,艾萨克森有机会接触到新的重要材料,既讨论了爱因斯坦的人性一面,又阐述了他在物理学上的深刻思想。这部赏心悦目的传记使这位大物理学家的生动形象跃然纸上。”--盖尔曼(MurrayGell—Mann),196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大多是通过思想实验,也就是想象,例如想象用光速去追逐一束光……他不喜欢机械记忆,曾经说过:想象远比知识更重要。他的成就主要是建立在怀疑主义精神之上。传记作者说,爱因斯坦的卓越在于他是一个孤独者,反叛者和不循规蹈矩的思想者,对于任何可能束缚其自由的事情,他都退避三舍。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3,《论人的本性》

本书作者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是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以其对生态学、进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通讯。

威尔森认为,保存基因,而不是保存生物,是物种演化的目标(理查德·道金斯后来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更加详细地阐明了这个观点)。威尔森提出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的社会行为可以从演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并且认为社会行为是透过基因遗传的。《论人的本性》这部著作在七十年代末首次出版即在美国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巨大辩论,社会科学的每一个领域都卷入其中。赞同者称赞它是“一部最富刺激性、最具挑战性、最具启迪性的著作”,并荣获普利策奖;抨击者则认为他的观点荒谬之极甚至有滑向种族主义的危险。作者认为:人的行为由遗传决定,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有限的;我们的基因不但决定了我们的生物形态,还帮助塑造了我们的本能,包括我们的社会性以及很多其他个体特征。根据这个观点,作者进一步探究了人类行为的四个方面:攻击行为、性行为、利他行为和宗教行为。在他看来,攻击行为是人类为了确保自身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本能,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而来的,给人类带来一定的生物优势;性反应使人类家族成员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带来进化上的优势;利他行为在本质上与蜜蜂、白蚁等社会性昆虫一样,是通过基因的进化和发展而来的,其强度和频率随着亲属关系的疏远而急剧下降;宗教也具有先天的倾向性,是群体选择的进化基础。

威尔逊的思想在今天似乎已被相当学者认同,美国著名政治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在其《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史前猿人到法国大革命》里如此阐述 “人类的社会属性并非经由历史或者文化而习得,而是深深刻在人类的天性之中。”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4,《创造自然--亚历山大.冯.洪堡的科学发现之旅》

去年曾读过此书的台译繁体字版,夏天在美国时花了两天时间又将后浪新译的简体中文版重读了一遍。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5,老编辑朱伟的新作《重读八十年代》

八月,在京城连绵阴雨中花几个小时一口气读完,仿佛读完了一本自己青春时代的“文学回忆录”……

作为一个逐渐步入老龄社会的中国来说,绝大多数人都经历过80年代,但你很少看到人们去谈论这个年代——因为它还没有被虚幻化,还太真实,还有记忆。以世俗的标准来看,80年代跟今天比,显得太粗糙,太低级,太土气,照相机连美颜功能都没有。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后来会变成什么样子,但都会坚定地认为,明天会更好。#那个八十年代,只能重读,不能重返。#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6,《我们如何走到今天--重塑世界的六项创新》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第一章,玻璃。从利比亚沙漠中被莫名高温聚合改变的沙砾到埃及图坦卡门墓中的装饰品,从君士坦丁堡陷落而引发的土耳其玻璃制造商向威尼斯的迁移再到水晶玻璃的诞生,从古登堡印刷机的发明偶然引发的眼镜需求到显微镜、望远镜、镜子、摄影技术以及光纤的出现,“蜂鸟效应”所带来的连锁效应证明了观念与创新似乎自有其生命。有多少我们早习以为常的事物已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当我们随手拍下一张照片并上传至社交媒体上时,我们并不会意识到是玻璃在支撑着整个行为,当我们用玻璃镜片拍照,将其储存并控制在玻璃纤维制成的电路板中,通过玻璃线缆将其传输至全世界,然后在玻璃制成的屏幕上欣赏它们时,二氧化硅(沙砾)的身影已无处不在。

第二章,寒冷(制冷技术及其影响)。从1834年波士顿人图德跨洋贩卖冰块到冷藏车带来的全球牛肉贸易,从伯宰的速冻技术发明再到冷冻胚胎的超低温保存技术,从开利的空调系统发明到阳光地带移民潮所改变的美国政治版图。。。当我们观察那些突破性创新的历史时,很容易受限于原创发明的范围。但如果你只以这种方式来看待制冷的故事,你就错失了它史诗般的规模:从图德开始考虑如何将冰块运往哈瓦那之后仅仅两个世纪,我们对制冷技术的掌握,已经在帮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重组聚落形态,将几百万的新生婴儿带入这个世界。乍看之下,冰块似乎是一项微不足道的进步:它属于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然而你如果从长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它,你就会惊讶地发现,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它的影响力令人震惊:世界自然风貌已完全被改变;通过冷冻胚胎,新生命和新的生活方式将成为可能;而在炽热的干燥沙漠深处,鳞次栉比的超级大都市正在成为新的纽约和伦敦。

第三章,声音。️从勃艮第洞穴中尼安德特人的歌唱,到爱德华–里昂·斯科特·迪马丁维尔对着他的声波记振仪低吟浅唱,再到艾灵顿公爵从棉花俱乐部发送无线电广播,声音技术的故事始终聚焦于如何扩展我们嗓音和耳朵的范围及强度。但是最令人惊奇的转折点将会出现在仅仅一个世纪前,这时人类首次意识到,声音还能有助于我们看见更多东西。

第四章,清洁。19世纪科学与工程学方面最了不起的某些创意,帮助我们净化了以前太脏而不可饮用的水。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推动时尚女装的发展因素是什么,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好莱坞或时尚杂志。但是,没有几个人会提到用来首次净化自来水的次氯酸钙。

第五章,时间。当我们思考引发工业革命的技术时,我们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轰鸣的蒸汽机,以及蒸汽动力织布机。但是,在工厂喧嚣的声音之下,一个更柔和但同样重要的声音无处不在,那就是摆钟的嘀嗒声,静静地为我们计时,并由此开启了现代世界。

第六章,光。电灯泡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已经成为创新“天才”论的代名词;然而这一发明背后的真实故事,实际上却支持我们做出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框架:它的出现,其实依赖于一个创新模式的网络或系统。

7,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首位女性院长,历史作家巴巴拉·塔奇曼出版于1962年的不朽名作《八月炮火》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一战终结了历史意义上的19世纪,标志着现代世界的开端。作为历史的转折点,“这个可怕八月的僵局,决定了其后战争的进程和达成和平的条件,并推动后来两次大战间情势的演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但在大战爆发前夕,欧洲绝大多数政客、知识分子与企业主都没有意识到他们与即将爆发的巨大危机只有一尺之隔。

在这部普利策奖经典著作中,作者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原文典雅传神,译文亦流畅精彩,读来不忍释卷。

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

8,拉塞尔·柯克《美国秩序的根基》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从耶路撒冷、雅典、罗马再到伦敦。美国秩序的根源,正来自于强大无比的西方文明传统,它的锚牢牢地定在了《旧约》中的先知时代,经过希腊罗马,到中世纪和宗教改革,再到近现代。所以塑造美国秩序的,既有耶路撒冷的信仰和伦理,雅典的理性与荣耀,又有罗马的美德和力量,还有伦敦这座近代城市代表的法律与市场……最终,这一切都融汇到了由新教传统肇始的美国秩序之中,让这个国度至今仍在散发出强大的感召力。

与现代的任何其他大国相比,美国都一直在保存并培育其核心的秩序。在上一个世纪,世界上的多数地方都经历了一场又一场革命,几乎让过去变得面目全非,并形成让人难以忍受的新秩序——通常是由卑劣的寡头主导的秩序。在过去一百年,美国是唯一没有被《启示录》中的四骑士"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 蹂躏过的强大的民族国家; 美国的战争都是在远离美国本土几千英里远的地方进行的,而且美国从来没有发生过有真正危险的武装革命。

诚然,美国秩序不时会受到诸如此类因素的冲击: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不同地区和从乡村到城市间的人口的大量转移、经济上的位移、党派争执、新的大众媒体以及这些媒体鼓吹的“大众文化”的形成、管理层与劳工间的激烈纠纷、对道德前提和习惯的挑战、近年来围绕着肤色和战争问题的抗议与骚乱。不过,美国秩序的一般特征很少有什么变化。环境不时会有明显的变化,可是法律和民情延续了下来;正如托克维尔了解到的那样,美国的民主是其法律以及(更大程度上是)其道德习惯的产物。有时,少数异议者会要求大幅改变美国的这种秩序,不过,他们都受到公众舆论的驳斥;大量的改革方案被采纳,不过它们却没有对秩序本身造成伤害。不管美国现在有什么不完美之处,要找到这样的美国公民是不容易的:能够设想出具有说服力的完美的新秩序,以替代美国的根深蒂固且延续很久的秩序。️

本书对其追根溯源的那种传统并没有死去。秩序的根基可蜿蜒曲折地追溯到希伯来人对上帝之下的有目的的道德生活的认知。它们涵括了古希腊人在哲学和政治上的自我意识;罗马人的法治与社会组织经验涵育了这些根基;它们与基督教对人之责任、希望和救赎的理解盘根错节地交织在一起;它们从中世纪的习俗、学问和英勇精神中吸取生命的养料;它们紧紧地抓住16世纪酝酿的宗教情绪;它们源自英格兰千辛万苦争来的法律之下的自由;殖民时期美国一百五十年的共同体经验强化了这些根基;它们得益于18世纪的辩论;它们借着《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崭露峥嵘;它们经过美国内战的严酷考验后又全面恢复生机。

9,《笼子里的美国总统》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怎样才能弹劾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如何一步步登顶权力顶峰,又如何跌落神坛?

美国历史上的总统弹劾案曾经如何发生、演进、收场?

这是一本真正了解美国政治全盘运作过程,挖掘美国解密史料,击破传闻,从八卦趣闻里严肃剖析美国政治风云的好书。

经苏里兄推荐,秋日北京往返杭州的旅程途中一口气看完,拍案叫绝。

10,《民主的逻辑》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作为政治学研究中绕不过去的核心概念,民主既古老又年轻,既备受赞誉又饱经争议,一直都是常谈常新的经典议题。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当下,民主似乎又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它的“艰难时世”。如何拨开重重迷雾去真正认识民主?如何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民主?如何做好关于民主政治的经验研究?如何理性的看待“西式民主衰落论”?复旦大学的包刚升老师基于扎实的文献功底试图在此书中认真展示:从古至今思想史上的民主论战、现代民主如何起源、民主政体如何扩散到全球、民主兴衰的主要原因、怎样理解民主治理的绩效、民主的未来前景如何。。。️

读完此书似乎愈发迷茫,无从结论。只得继续深思:到底何为民主?人类的政治生活该往何处去?#需要继续了解的政治学通识#

11,理想国新译小说《4321》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故事的主人公弗格森与作者本人一样出生于1947年,经历了1960年代的肯尼迪总统被刺杀、越战等美国著名历史事件。他在此书中有四次人生,在作者四遍不同的讲述中,他在不同城镇长大,进入了不同学校,有着不同的爱情,不同的人生境遇,每一次选择都引向一次转变;他的父母虽然保留着各自的名字和职业,也过着“四重”生活,父母有时离婚了,有时还在一起;  在一个故事里,男孩阿奇的父母离婚了,另一个故事中,男孩的父亲去世了。到底哪个是真的?随着情节不停地自我否认,越读越晕,你会忘掉自己在看的到底是主人公的第几次人生以及到底应该相信什么。🤯

秋末冬初的一个下午,好友瑞琳带来了这本墨迹未干的厚达835页的新书,我竟从晚上到凌晨一气儿读了大半(480页到弗格森18岁)。想起了多年前读莫言的《生死疲劳》时的读者评论,那“意犹未尽的连环;扯骨连筋的结构;精彩绝伦的叙述;鬼斧神工的笔法”似乎同样可用于评价此书。

作者奥斯特用四重全景镜头,创造了另一种观看的方式,让时间回旋折叠,让我们可以不断回到即便诸神也无法改变的过去。人生漂浮在偶然性之中。有没有哪个瞬间,我们发现了自己另外四分之三的人生?哪怕只是一眼瞥见?

“理性既没有统治着这个国家,也没有占据人们的心灵”。

12,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写于1962年的名著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我们曾认为科学的进步是长期积累取得的,而库恩认为,科学的日常工作只是利用该学科当前范式解决日常疑问,科学最重要的进步都是依靠革命,而不是简单积累。所谓革命,大多因为采用了新的范式,而科学革命的产生,常常是在社会发展出现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旧范式无力回应引起危机的时刻,新的范式通常由那些思想未受到过旧范式约束的年轻科学家们提出。

在库恩看来,科学史就是一系列范式所构成的历史图景。

2018读书笔记摘要12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