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为实吗?
生活中,不管我们是否愿意,也不管我们身处何处或者何种角色,我们总会随时看见一些人或事。可是,我们看到的真的是事情的全貌吗?或者说真的是事实吗?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以我为例,我是温和派,节奏慢,崇尚和谐,害怕冲突;而我老公却相反,他是个“老虎”性格,节奏快,直击目标,重视结果,同时要求标准高;这样的两个人同生在一个屋檐下,我们常常会出现不在同一频道的现象。
老公常常数落我这个不对,那个也不是,不光是我中弹,孩子,婆婆,公公,都无一幸免。看来他这是对事不对人,看不惯就直接说出来,他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优选方式。我和婆婆为了和平,在他每次下班之前总会把家里按照他的高标准打扫收拾一番,可老公一回到家总会挑出这样那样的毛病,说我们不注意家庭卫生。大家觉得他看到的和说出来的是事实吗?只能算是他的感觉,他的评价吧。冤枉啊,可冤枉总是出现时,我早已不想辩解。我还是我,并不能因为你的看法不同就真的不一样。
二宝早上不想起,说不想去上学。我们可能会以为孩子想偷懒,或者厌学。这是事实吗?耐心的询问后,我觉得每次出现这种情况的背后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要么是他昨晚睡得晚,没睡醒,;要不是他身体不舒服,感冒了;当然也有可能他在学校和别人出现了冲突,不过这点我至今没有发现。孩子吗,都是喜欢游戏的,逗一逗他,就可以缓解。
我们班的小贝看上去是个成熟爱笑的女孩,感觉她的性格应该是乐观的。可真的是这样吗?她的状况频频出现。有一次,数学老师批评她几句,她玩失踪;班主任批评教育后,依然不见好转,有一次,她带零食到学校,同学汇报给班主任,班主任让同学转告她去办公室,班主任还没见到她人,她再一次失踪了。通过这两次事件来看,小贝并不是像表面上看上去的那么开朗乐观,她的内心需要我们的关注。
从此,我常常借助机会肯定她。她常常帮助班级的特殊学生小桐下楼,并护送到学校门口,家长若不来,她就陪在小桐身边一起等待。有一次放学时,我在校门口看到了她们,小贝跑到我跟前说:“老师,小桐家长还没来接她。”,我说:“让她等一会吧。你要先走吗?”她说:“我还是陪她一起等吧,她一个人会走丢的。”我说:"我还是给她妈妈打个电话吧。"打完电话后,才知道她妈妈记错了放学时间。
后来,在班级里,小贝常常会找我说话,她说:“她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她和哥哥两个人在家生活,妈妈每天回家都很晚。”我高兴地说:“感谢你的信任,谢谢你的分享。老师知道,你是个爱帮助人的好孩子。你一直护送小桐回家吗?”她说:“从一年级开始,我就护送她回家,都习惯了。”每次说完,她总会开心地笑。
一个常常见不到爸爸和妈妈的孩子,和哥哥相依为命,真是让人心疼。也许我和她妈妈差不多大吧,如果她和我说话能给你愉悦的话,我会倍感欣慰。
由此看来,有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还需要加上我们内心真诚的表达与交互式的沟通,才会让事情露出原型,我们的沟通才会更加顺畅与深入,我们的情绪也会得以疏解。不要轻信事情的表面,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