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中华古诗词《永遇乐》(李清照)(下)
作者:张老师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在上一句诗中,诗人问“人在何处”,这里就表示,人看到了如浓烟染成的青柳,听到了幽怨的笛声,也意识到了现在已经开春了。
吹梅笛怨,有些人一看到“梅笛怨”,就立马把乐曲《梅花落》这样的先入成见搬出来,真是无语。
吹梅,不一定是吹着《梅花落》的曲子,更有可能是在梅花下吹笛子。
在梅花下吹笛子,本是一件很高雅的事情,为什么会有幽怨呢?
这里的梅花当然不是寒梅,而是春天的梅花。赏春梅和梅花树下吹笛子,都是很美好很优雅的,如果这时候还能够跟自己恋爱的人在一起,那才是很高兴的事情,才没辜负了大好春色,因为花前月下的一对男女,会使得爱意更浓。
但如果只有单身一人来赏梅,或者花前月下只有自己一个人,就难免会有幽怨,如果再在梅树底下吹笛子,笛声就难免带着幽怨,这份幽怨就是因为没有爱情而产生的。而且,笛声越幽怨,反过来说明了梅花开得越好!所以,这句诗的重点不是怨,而是指梅花开得很好。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表示柳叶的绿色越来越浓,梅花越开越好,春意也越来越浓了。
那么,人看到了这么好的春意之后,又会干嘛呢?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根据《古代汉语词典》:次序、依次,再引申出状态、常态,转眼、倾刻,光景、情形等,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把次第理解为:这里是转眼的意思,也能说得通,但仔细想来,觉得还是理解为光景、情形比较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也都把这里的“次第”翻译为:光景、情形、情景。
结合上文,这三句诗可以翻译成:开春以后的元霄佳节,傍晚的天气很好,天色也很美丽,春意浓浓,但这样的天气里就不会有风雨吗?百度百科和古诗文网,把最后一句理解为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风雨吗?也是说得通的。
诗人明知道在这样的天气下,是肯定不会有风雨的,但还是要写“次第岂无风景”,既好像担心真的会下雨,又好像希望下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跟前面一句“人在何处”大有关联了,前面说了,落日和暮云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人在这么好的天色下,又是元霄佳节,更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但如果这时候,来了一场风雨,人就不会再去做什么事情了。很显然,诗人本来应该去做点什么的,但诗人的内心里却不想去,于是就以“岂无风雨”为借口,可以不用去做什么事情了。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三句诗说明了诗人本来应该去做什么呢?原来是一群朋友,用了香车宝马,来接诗人去以诗酒会友。
谢他酒朋诗侣的谢,有些资料上直接把谢翻译为谢绝,这也是不对的,谢就是感谢、答谢的意思。朋友们用香车宝马来接李清照,出去以后无非也就是喝酒写诗,作为诗人的李清照,当然要写诗来答谢朋友们的邀请。所以这里的谢,是答谢的意思。
那诗人有没有去呢?从上半阙的意思来看,诗人是没有去,也不想去,但这层不想去的意思,是非常含畜的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如果诗人直接写明自己不想去,就不是易安居士李清照了。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诗词的下半阙就很简单了,诗人想起了金兵南侵前,在中州汴京过的元霄佳节,都是很隆重的,女人们个个都打扮得很漂亮。这表示在从前的时候,遇到有节日,天气又好的话,都是很喜欢出去做点什么的,而且还要漂亮漂亮的出去。
那现在为什么不愿意出去了呢?
诗人在字面意思上,说的是现在憔悴了,容貌也不漂亮了,就羞于见人了,还不如躲在家里,在窗帘下听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从表面上看,诗人是因为憔悴变老而不想出去,连朋友的邀请都不想去,但从“中州盛日”四个字,也指出了诗人不想出去的真正原因,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国情仇,只不过这层意思隐藏得很深。
读完整首诗我们明白,在这么好的春天里,这么好天气下,这么好的傍晚,景色又这么优美,又是元霄佳节,落日和暮云又都在做着有意义的事,而诗人却连朋友的邀请都拒绝了,表示诗人的内心实在有太多的忧伤,从家国情仇、个人遭遇到容貌憔悴,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透过这首诗的字里行间,完全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似淡实浓的忧伤。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用了典型的实景虚写的手法,把落日和暮云都写得跟人一样的在做着优美的事情,同时又把时间、天气、景色描写得如此清楚,李清照可真称得上是词坛上的绝顶高手。
(全诗词讲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