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2
今天看完了2020年的第一本书,柴静的《看见》。
这本书在我高中时期就已经摆放在学校对面新华书店里畅销书的位置上,这本书的封面是个看起来让人很舒服的女性,只拿起来随手翻了几页,但随即放下了,转向“名著”区。今天看完之后,我想,如果当时我没有随手放下,而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我大学时的选择会不会有所不同,我现在的人生是不是就是另一番景象。算了,不想这些有的没的了。
一篇简简单单的读后感真的开始了就不知道该从哪说起了,人、社会、生活、灾难,每个都有提及,每个方面都让人感触颇深,但不知道从何说起。这本书中很多话都很有启发,我也做了标注,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可以用作写作素材的句子,而是那些思想、思维方式和那些独立、热情的人。
书中最颠覆我曾经的认知的的是药事件。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九年了,但是作为曾经身处同一时期的人还是能够有些同时代感。当时还处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期。我对当时这一热点问题只有三次了解、且都是从同学那听来的。第一次:车祸、杀人;第二次:高官;第三次:死刑。然后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之后身边也没有人再谈起。这个事件除了带给我们一时的震惊愤怒和恐惧还有没有些别的呢?以前上学的时候妈妈会跟我说:做错了不怕,但你要知道错在哪,下次不能再错。她指的是我的学习,但这个简单的道理同样也适用于社会。错了,我们要惩罚做错了的人安慰受害者,但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反思吗?反思这样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可能这是个偶然事件,但每个偶然背后都必然有它的积累。但是大多数人就像当时的我一样,只看到有人犯罪了,犯罪了就要接受应有的惩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如果整个社会都是这样,那么这样的事情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次发生。从这本书里我才第一次对这个事件的加害者生长和生活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之后对这一事件的发生就没有那么的匪夷所思了,当时我脑海中第一想到的是家庭教育。许多不负责任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应该做的事情,父母要做的就是等到孩子到了年龄送进学校就好。周末了再把孩子送进辅导班,虽然花点钱但是省心了不少。或是孩子只要严加管教就一定不会走弯路。无论是学校还是辅导班教给孩子的只是知识,真正影响孩子们品性德行的是家长们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方式,这些都会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并且这些影响可能就是决定他们一生的关键因素。
不懂得反思的社会是没有未来的。但幸好,总会有一些人注意到常常被大众忽视或是懒得去关注的问题,慢慢地这些人汇聚起来,结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把大众的视线拉回到这些方面。近几年,校园安全问题频发,教育部门及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起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慢慢地受到重视。可能这些力量还比较微弱,但是它给人带来的是希望。不被忽视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