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即便不恤士卒也比李广强;这是李广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霍去病即便不恤士卒也比李广强;这是李广不能封侯的根本原因!
——跳动的历史第91期
李广是汉朝将领中早期让匈奴敬畏的人,而霍去病则是把匈奴打服的代表将领之一,两人的命运也是截然相反,李广是难封候,而霍去病则可封狼居胥,成就后世众多名将追求的至高荣耀,很多人感觉李广的名气比不上霍去病有很大的原因在于他的运气不好,加上汉武帝卫青等人排挤所造成的,不过个人觉得,李广的名气更多的是被司马迁用悲情的手法略有夸大的。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这也即是李广威名的由来,而且李广一直都有一个体恤士卒的形象,相对来说《史记》对霍去病的记载,有一点和李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简单来说就是霍去病领兵更多的是不顾士卒的劳苦,更有自我享乐的意思,《汉书》对霍去病的这段记载基本上和《史记》一样,所以说,霍去病应该的确不如李广那样体恤士卒,但是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会选择在霍去病手下吃苦,也不会当李广手下享福。
《史记》中在如何提高李广都不能掩盖一个问题,打了那么多仗却未封侯,就连李广的儿子李敢都封了候,也是跟霍去病打仗立的功,李广反而没功可封,给他立了个将军传结果没有一场属于自己的战役,最后只能写射虎入石、唬退匈奴人这些对国家队军队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而卫青霍去病的传记只能是战争流水账。李广打败仗,待下宽厚,属下根本无法提拔,类项羽。而霍去病打胜仗,待下严苛,但战后为属下争利,高官厚禄,光其下封侯不知凡几。所以说即便霍去病不恤士卒,也要比李广强
李广带兵,主要是恩,因为李广的士兵基本都是同乡,投奔李广的,肯定要用怀柔,而程不识跟霍去病主要是纪律,霍去病本来就是皇帝看着成长的,出征深入敌后,没有纪律早就分崩离析了。站在另一个观点分析,再好的装备再精锐的部队,以少胜多且没有敗绩都不一定能够做到,霍去病打仗没有后备后勤上的供应,一方面是让士兵感到没有胜利就不能获得敌人手里的猎物就没有饭吃,所以打仗就是玩命的干,一方面是他拢络了一些对方匈奴中有才干的人,通过一些反差的对待能让其感到其优越性而能更好的为其衷心卖力,他们更知道其自己人的弱点和隐藏的地点或者是其部署上的漏洞及蛛丝马迹等!
而且李广与霍去病最根本的差别不在于带兵方式,而是在于作战方式的不同。李广打仗基本采用的古代步兵作战的战法,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而霍去病采取的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骑兵机动作战方式。匈奴人的特点是什么?人人善骑射,全民皆兵,从小到老就生活在马背上,机动性很强,冲击力很大,但缺点是居住分散,临战时才动员部族参战,结束后解散大部分继续放牧。霍去病正是充分利用了匈奴人居住分散,难以很快彼此支援的特点,实施骑兵大规模机动,各个击垮分散的部族。这点上霍去病做得更彻底,一年内两次打通河西走廊,深入大漠以北封狼居胥,直至贝加尔湖,李广的战法落后不能与时俱进是不能够封侯的根本原因。
再者汉朝重军功,霍去病常打胜仗,李广在汉朝主动进攻匈奴的战争中大多是败仗或者迷路,你愿意跟哪个?再说,霍去病也不能说是虐待士兵,他只是天纵奇才,心高气傲,对士卒是公事公办。李广只能说杯具,因为爱迪生说的99%的汗水不如1%的灵感就是这种情况,中国几千年来,取得武将最高荣耀就是霍去病,在霍去病的成就面前,李广就显得很尴尬,汉武帝不喜欢这类没啥亮点的将领,他最终也没有受到汉武帝的认可,原因无他,李广属于老派将领,善于防守,汉武帝则需要开疆拓土。李广帅一万骑兵,全军覆没,自己被擒,他不是汉武帝需要的将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