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论语读书笔记国学经典

二三子问“仁”——《论语》颜渊篇读后感(一)

2020-12-19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夕1林夕秋阳

论语《颜渊篇》主要是讲二三子问“仁”问“政”,即孔子与弟子还有当时的主政者讨论“仁”的内涵以及怎样“为政”。是孔子与弟子讨论“内圣、外王”这两个问题。

内圣就是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在与二三子进行仁的讨论,是把形式化的礼乐转化成生命化的礼乐,是孔子思想非常重要的部分。

开篇第一章是颜渊问仁,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曾称赞“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可见颜渊在孔子心目中已经是个仁者。当颜渊问仁时,孔子的答案说:“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说要克制自己的私欲,让自己的行为和内心,都能够回到“礼”的原则上来。孔子又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你只要是很短暂的时间能够实践克己复礼的话,全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一个能够实践仁道的人。孔子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的实践完全不需要靠外在,而是由自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仁的践行是“我欲仁,而斯仁至矣!”。仁是内在的发心,外在的行为就要透过礼去加以规范,所以当颜渊问孔子克己复礼的关键在哪里时,孔子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就是视、听、言、行都要合乎道德行为、合乎礼仪规范,把内在的动机——“仁义”行诸于外在的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嘴巴所说、以及行为所做,一切行为都应该依循于礼。

这一章可以说是全篇的重点,点明了仁的“目”,也就是仁的刚领,而后面还有弟子问及仁的时候,孔子则用平常行事的一种态度,按弟子们不同的行为处事给予不同的回答。

比如可使南面(即可以为君)的仲弓要“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特别强调仲弓要真诚不虚,外显就是行事态度必须恭敬、谦逊。

能说会道的司马牛孔子则要求“其言也讱”,(讲话要迟钝点),对于当时心存恐惧的司马牛则鼓励其“不忧不俱”。

樊迟在孔门弟子中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他也很好学,《论语》记载中他屡次向孔子问仁问知。对于樊迟则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有困难的事做在别人前面,有好处能最后享受,就算是仁了)再问,孔子则回“爱人”。

仁说到底就是爱人。面对人的时候,心里要存爱别人之心,是人必须具备的本质,是人与人相处最基本最重要的事。仁则爱人,爱人的人一定心中有仁。爱人的人,会努力克服自私、懒惰和怯懦,逐渐完美自己,以至达仁。

其实我们大多数都是凡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要怎么实行仁呢?仁的内涵太广,从哪学起?从哪下手?按孔子教导弟子的做法,就是从自己的不足之处下手改正,“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也就是说,你只要是很短暂的时间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就是走在求仁的道上,学会知人爱人,坚持不懈,就是君子,是仁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