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一起阅读
我和孩子开始亲子共读是缘于朋友的一个建议。因为当时我很苦恼于和孩子的关系。孩子从小托付给他奶奶喂养,自己又没有主动积极参与。正是由于自己的大意疏忽,我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我内心焦急又煎熬,因为当我开始有意识去接触孩子时,我发现和孩子离得很远,他已经习惯于奶奶的教养,也更愿意亲近奶奶,当他们玩耍时,我看不懂他俩的互动,也参与不进去,而我说的话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也不在祖孙俩的理解范围。我很苦恼,会和朋友诉说,因为我无计可施,当时朋友给我的意见就是给孩子讲故事,还告诉我他朋友圈有个妈妈天天和孩子共读绘本并做记录,我当时就想着试试吧,关于读故事这件事,我总比奶奶强一点吧?于是就这样开启了亲子共读之旅。
对绘本的学习最开始是从关注微信公众号里一些老师的绘本故事音频开始的,把自己当作孩子,倾听老师讲故事。自己真的很喜欢,感觉跟以往的读书,朗读不一样,老师们会模拟动物的叫声,模仿老人说话的声音,孩子说话的语气。我当时就觉得孩子即使听不懂我说什么,但是我学老师们的这种夸张的语气,或者搞怪的表情,如果配合上肢体动作,孩子是会看得懂,听得懂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当我孩子还小的时候他坐在我的怀里安安静静地听着妈妈的语音语调表演,不说话,就听。我觉得我当时对于绘本也不懂多少,只是想着他喜欢,我就读呗。他喜欢,我就坚持。慢慢地他对绘本对书籍非常喜欢,一天平均会共读5本以上,有时候连续一个小时两个小时的共读,我都有点吃不消……高强度的共读让我开始有点烦躁,我开始找替代人,替代品,但是我发现孩子就是喜欢听妈妈读,其他不要。我又开始苦恼,孩子的感觉很灵敏,慢慢地他开始有点故意离我和绘本远一点了,后来我自己一头钻进了绘本的世界,我太喜欢了,我想知道更多,爱绘本大过爱孩子,我花了时间在研究绘本身上,给孩子共读的时间少了,我又发现孩子故意远离绘本了。
我、孩子,绘本。我们三者在一个有趣的关系中徘徊探望双方。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我可能太沉迷书本了,忘了初心。于是我开始做调整,我也把绘本丢弃在一边,我和孩子玩不再围绕绘本了。可是有点不知道除了共读还有什么游戏。我们在磕磕绊绊中成长,互相了解对方。我们寻找游戏互动,带他出去玩,慢慢地我发现共读遗落好久了,要拾起来了,我不知道他会不会还有抵触情绪?于是我开始把绘本用其他的形式来表现,把游戏融入其中,把生活融在绘本中,儿子也很喜欢看完绘本后角色扮演的游戏……就是这么一步步走来的。
“亲子共读”真该是用来拉近亲子关系的存在。因为共读如果操作不当或是被家长用来“逼”孩子看书。或许会适得其反,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亲子共读最开始就是家长读,孩子听,不应该对孩子有任何要求,孩子求知欲旺盛,他会因为喜欢你们之间的这种温暖的读书带来的感觉而更加喜欢你,然后喜欢书,喜欢阅读,喜欢思考。有了第一个的喜欢,后面的那些喜欢就顺理成章了,是共读的副产品。
从选书开始,就要尽量尊重孩子,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家长可以把部分选择权下放给他,小朋友有自己的喜好,也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力,当然孩子毕竟还小,不能真正做出适合自己书籍的选择,所以作为家长,为了帮助孩子,自己就要先学习,从选书开始了解孩子的喜好与不足,从而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做出选择。比如,我的孩子在社会交往方面有一点障碍,因为小时候缺少与人与同龄孩子的互动,家长又有过度保护,他不敢和他人互动,甚至怕同龄的孩子,因为他对于这些很陌生,所以他小心翼翼,我在适当的时间给他买了一本《喂喂》让他了解两只小兔子是怎么从不认识变成朋友,产生矛盾又化解矛盾的。孩子不懂其中的道理,但是有感觉。又比如,我的孩子在色彩辨别方面比较突出,于是我给他买了《小黄和小蓝》并且买了颜料让他调色玩,生活中的玩乐是最好的学习。《母鸡萝丝去散步》则变成了一家三口的剧本,爸爸做旁白和蜜蜂,妈妈当狐狸,孩子做母鸡,最后当狐狸被蜜蜂追着叮的时候,母鸡悠闲地回家吃晚饭了。而这些角色与人的搭配都是孩子决定的,我现在知道为什么爸爸会被选作蜜蜂,因为爸爸要帮宝宝蛰妈妈,当时玩的时候孩子开心地哈哈大笑,玩了一遍还要再来一遍,孩子在玩的时候有他的思考在里面。而当时我浑然不知,只知道要演好他给的角色,导演的心思当时也只有他知道。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亲子共同语言的共创,家长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传达,都可以借助由书籍这个工具,在亲子共读的时光将其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