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励志读书想法

思考 | 如何把阅读和学习到的知识“用”起来?

2018-12-23  本文已影响27人  诺年读书

文 | By 诺年

01 「 碎碎念的困惑 」

最近,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

如何让阅读和学习所得转化成行动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问题,改善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这大概是所有对阅读和学习的效果有所期待的人,最想知道的答案吧。

我曾以为,勤做笔记,勤做提炼总结,能帮我更好地记忆和消化知识,从而能熟练地应用它们。但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

看了不少书,也做了不少笔记。笔记结构很清晰,我也很认真地理解和消化了,但是谈及应用它们,我似乎做的很少

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缺少应用的机会,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但我仍然觉得这是个借口,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只是我还没找到而已。

我尝试过用思维导图、PPT等视觉化方法来记笔记,但它们都只是加强了记忆而已,帮助理解和消化,离应用还是差了一步。

那么,究竟差在哪儿呢?有没有更好地方法将知识“用”起来呢?

古典老师说过,你要相信,你现在遇到的问题,一定也有人也遇到过,并且很有可能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

于是,我尝试着主题式搜索这个话题,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发现。这时候,「 RIA拆书法 」再次走入我的视线。

02 「 RIA拆书法 」

第一次接触「 RIA拆书法 」这个概念,还是五年前,看赵周老师的书《这样读书就够了》,但是当时并没有太在意,也没有用起来。

时隔五年,当我带着“如何把知识用起来”的疑惑,再次认真回顾这个读书方法时,才惊叹,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答案吗

真是感慨,很多知识接触得太早或者太晚,效果都不如,时间刚刚好。

我自己看了不少关于阅读的书,也在网上搜了很多笔记。它们的侧重点大部分都是围绕提高阅读效率,比如阅读速度、阅读理解消化等。

关注点似乎都围绕着「 阅读 」本身,而很少谈及读完之后怎么行动,怎么应用起来。

而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聚焦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把知识拆为己用,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应用起来。

「 RIA拆书法 」

简单来说,分为三步:

1、阅读片段。摘取原文中最触动你的内容。

2、复述提炼。用自己的话提炼内容和方法。

3、拆为己用。联想自己的经验,如何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

03 「 威力巨大的拆书法 」


为什么「 RIA拆书法 」会再次触动我?因为我看到了书里面的一个案例,让我特别震撼。

震撼于自己对「 RIA拆书法 」的深深误解和忽视,震撼于这个读书方法的巨大威力。

—— 以下是案例 ——

日清工作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

海尔自1991年开始推行日清工作法,它最终成为海尔集团奉行的最重要的员工行为准则,是海尔集团传授给每位新员工的第一个理念。

《海尔日清工作法:落实责任和目标的完美方法》一书说,“日清工作法"是在中国影响最大、最成功的优秀员工思维理念,是中国第一个来源于企业实践并大获成功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张瑞敏的日清工作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推荐序中,张瑞敏写道:

记得第一次读德鲁克的书时,给我冲击最大的一句话就是“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对这句话当时很费解,因为那时好工厂的标志就是要轰轰烈烈,要激动人心。

但细细琢磨才体会出道理所在:那些“心中无数决心大"的誓师大会表面上是轰轰烈烈,但从本质上看对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却没有任何帮助;那些在突发事件中表现英勇的人和事的确激动人心,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停留在对这些英雄人物大张旗鼓地表彰上,而是要扎扎实实建立避免发生这类突发事件的机制。

这使我们认识到有效管理的重要性,有效就要防患于未然,将例外管理变成例行管理。

当时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创造了“日清"工作法,即“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将每项工作的目标落实到每人、每天,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氛围,大到一台设备,小到一块玻璃,都有人负责。

每天下班前要根据目标对工作完成的情况“日清",而日清的结果又与其本人的奖罚激励挂钩,这样便形成了目标、日清、激励三者间的闭环优化和良性循环。

通过“日清"工作法的推行,使一个濒临倒闭、开不出工资的集体小厂不仅迅速扭转了亏损,而且提高了整体管理素质,解决了当时在管理上普遍存在的无效无序的问题,这也使我们于1988年在行业中以劣势小厂的地位战胜许多优势大厂,摘取了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这枚金牌要归功于“日清"工作法,更要归功于德鲁克先生。

同一本书,紧接着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包政教授的推荐序,洋洋洒洒12页中,强调了这本名著的深远影响,梳理了整本书的脉络逻辑,并对8章内容进行了扼要的介绍

同样对《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包政的读法是归纳式的、研宄式的,而张瑞敏只是对其中一段“细细琢磨",联系海尔的企业实际创立了“日清工作法",他的应用和贯彻,为海尔的辉煌创立了坚实的方法论。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思路。前者偏学术,后者偏实用;前者利于通过考试,后者重在用于实际;前者适用于学院教育,后者适合于自主学习。

04 「 经验联想和反思 」

看完这个案例,我特别震撼,因为我就是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我之前写读书笔记,也是洋洋洒洒,万字长文,希望尽可能地把书籍和作者的影响力,把全书的精华内容整理和提炼出来。

我把「书」捧成了「主角」,却忽略了:「书」最终是要为「我」服务的。「我」才应该是阅读过程中的那个「主角」。

所以看上去,我理解和消化得还不错,还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总结能力。可事实上,这些内容既不是我原创的,也没有融合我的经验,它们与我的连接其实是很弱的

这就是之前我总觉得不对劲的地方,总觉得离知识应用差了一步。这关键的一步就是:

以「 我 」为中心,与「 知识 」深度连接。

而「 RIA拆书法 」的A,就做到了这一点

A1,联想和反思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正面的例子,还是反面的例子,都是鲜活的记忆和体验,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更强的认知连接。

A2,思考这些知识可以运用的场景。最好是在近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就能用起来。

最特别的是,「 RIA拆书法 」用的都是便签,可以随时撕下来和移动

也就是说,你可以把自己的A1「 经验联想和反思 」全部撕下来,聚在一起。你也可以把自己的A2「 行动计划 」全部撕下来,贴在最显眼的桌面上,时刻提醒自己行动起来。

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合上了这本书,笔记和心得就从此尘封在书页里,而是可以把「 经验反思 」和「 行动计划 」从书本中摘取出来,贴到日常最显眼的位置,时刻提醒自己,从而与它们建立更频繁、更深刻的「 互动关系 」。

05 「 行动Tips 」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今天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按照「 RIA拆书法 」来布局的:

1、R阅读片段+I复述提炼。

摘取了张瑞敏、包政同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但最终的读书结果却截然不同的案例,对比了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2、A1联想经验+A2行动计划。

联想和反思自己之前做的读书笔记,错把主体当成了书,忽略了自己的收获和应用。同时思考,未来能怎么应用「 RIA拆书法 」,也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部分内容。

人们往往对听过的概念,缺乏深入理解和应用的耐心,我也犯过这个错误。所以这一次,我打算好好把「 RIA拆书法 」用起来。

以后的拆书文章,就按「 RIA拆书法 」的结构,一边分享新知,一边回顾和反思旧经验,同时列一列我的行动计划。

其中用这种方法来写文章,反而轻松不少。

一方面,受篇幅限制,原文内容不能放太多,所以核心观点和方法会很简单,你们读起来很轻松。我也能放下「 追求知识点全面覆盖 」的包袱,成文速度会快很多。

另一方面,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反思来聊,就有了具体的案例支撑,我也不用大费周章地去网上找别人的案例和素材。而且,对自己过往经验的再次审视和反思,能促进自己接下来的行动更清醒,而不是浑浑噩噩。

「 RIA拆书法 」最吸引人,也最让人感觉到轻松的一点就是,你不必读完整本书,甚至你从没有看过这本书的内容,都没有关系

你只要理解了我复述和整理的笔记精华,我们就可以一起「 拆为己用 」,一起进行经验联想和反思,一起制定小小的行动计划。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拆解和消化书的内容,更是拆解和重塑自己的过程。

这是阅读2.0的进化,也是我们共同的拆书之旅。我很期待,相信收获肯定特别大。

希望在之后的读书笔记分享中,不仅仅是我在分享和回顾,也能在留言区里,看到更多你们的经验分享和行动计划。

今天就先聊到这儿,感谢你的阅读。

如果有收获,欢迎点个“喜欢”。^_^

「 经验联想 」练习

你之前是如何记读书/学习笔记的?

「 行动Tips 」练习

以后你打算怎么记读书/学习笔记?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智慧

我们下期见~ ヾ(๑╹◡╹)ノ"


诺年拆书:持续分享读书笔记、学习思考、干货总结,梳理个人成长所需知识和技能体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