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这四招,主动倾听不再难(完整版)
欢迎您光顾“行走的书架”,每天读点书,每天智慧一点点。今天是5月30日,今天我们将《拆出你的沟通力》的倾听力进行系统整理,收获的知识晶体——主动倾听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2576b82d68bc153c.png)
主动倾听是沟通的第一步,换句话说,真正的沟通是从倾听开始的。但在我们开始学习沟通之前,还觉得听人说话很简单,但一旦开始学习沟通,却发现原来一个倾听竟然还这么多道道。瞬间又觉得自己不会倾听。
说它难是因为两点:一是因为我们没有这个意识;二是因为这也是一门技术,需要锻炼。
既然是一门技术,只要肯学肯用,谁都学得会。下面就是总结的就是一个可以直接拿来用的教程类的东西,或者叫操作指南。说的高大上一点,就是关于倾听的知识体系。
归纳起来,主动倾听就是“四顺”——顺眼、顺心、顺情、顺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27da6bc283f3cf8e.jpg)
第1步 顺眼
信息发出去之后,有没有效果,说话者已经无法决定了。所以,是倾听者在进行沟通,倾听者决定了沟通。
倾听者虽然只是被动的听,但他的主动思考和反应决定了沟通的深度和走向。倾听者决定沟通,这才是主动倾听的意义所在。
让对方愿意跟你说,不讨厌你,所以你要表达对沟通对象的关注,这是主动倾听的第一步。表达关注,具体有两点需要注意:
1.不要急于说话,让对方先说;然后让他多说一点;再多说一点……
就是这么简单,你要全心全意的去倾听他。
回想一下,你被打断的感觉是怎样的?估计糟透了吧?!而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人。
不管是管理者,被管理者,工作中,生活中,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你让对方先说,让他多说一点,然后再多说一点。这会带来两个明显的效果:
- 一是他感觉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更加信任你,你对他的影响力无形中已经提升了;
- 二是你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说出来的话更加精准,对方会更佩服你。君不见领导人不都是最后发言的么?
道理很清楚,但在养成习惯之前做起来很难,所以一旦意识到了,就要告诉自己:等他先说,让他说三分钟,然后,我再等一会儿……
当然,不说不是真的一声不吭,而是简单的回应,去思考对方的逻辑,理清对方的思路(第四部分会讲到)。
2.你要重述对方的话
在《亲密关系》中罗兰·米勒写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e30d97bd3fc7aa56.jpg)
在沟通中,当我们接收到他人信息时,有两个重要的任务要完成。第一是要准确地理解对方话语所表达的意思,第二是要向对方传达关注和理解,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话是在意的。这两个任务都可以通过复述接受到的信息而完成。
一定要养成复述对方说的话的习惯,它一可以防止误解,二可以表达我们的关注、理解和尊重。(我复述了罗兰·米勒的话,让你更好理解。)
所以,要不时的说下面这些表达:“你的意思是不是……”,“你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我举个例子,你看是不是这个这样?”
表达完关注,就要去赢得对方的心了。
第2步 顺心
你的身边肯定有这样一些人,和他们聊天,感觉特别舒服,其实你们并不十分熟悉,但就是有一种天然的信任感——这就是亲和力。
赢好感的目的就是为了赢得对方的信任,或者说赢得他的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848313a8ba10803c.jpg)
对,“我的眼里只有你”,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从哪里来呢?方法论如下:
- 第一,直视对方的眼睛。
左顾右盼是大忌。直视对方,会让对方感觉到你非常专注,你很在乎和他的对话。
但我们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直直的盯着人也不太礼貌,可以盯一会,视线拉远一点,再收回来看着他的眼睛。
- 第二,要制造共鸣。
共鸣说起来很难,其实也是有方法论的。
共鸣的本意是两个物体因频率相同而发生了共振。在沟通上就是一方说的话引起了对方的振动。
所以,与对方共鸣的方法就是对方说了一个观点之后,你马上举一个自己的实例出来,表示自己理解他的观点。
- A:我们老板简直蠢透了!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嘛!
- B:哎呀!就是的。上次,我的方案也被改的乱七八糟。
但要注意,理解并不代表赞同,两者有区别的。说了自己的例子,与对方的观点呼应,表示你理解他。但共鸣之后,你仍然可以把自己的不同意见说出来。“后来,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些要点,那才是老板真正关注的。”
如果没有共鸣就直接表达不同意见,对方八成会产生警惕心理,觉得你说风凉话,干脆不理你了。
- 第三,要交换信息。
在对方说了一句话之后,马上说一个自己的信息。对方会因为这个信息,会说出自己更多的信息,这样双方的好感读也就直线上升了呢?
为什么这个能够赢得好感呢?
你可以回想一下,与你关系最好的几个人,你们相处了多久?你知道对方多少信息?他的家庭、工作、情感、生日……是不是比其他人多多了。
研究表明,个人信息的大量交换是亲密关系的核心特征,甚至时间的长度都排在第二位。
A:今天天气真不错。
B:是的,我刚把老姐寄来的被子拿出去晒了。
A:嗯,你还有姐姐?
B:是啊,我们家我老小,一个哥一个姐。你这是去哪?
A:我打算跑跑步。
B:走,一块去!
你可以练习一下:对方每说一句话,你就透漏一点自己的信息,你们的关系会迅速升温,说不定会让你吃惊的。
所以,直视、共鸣和交换信息能够显著赢得对方的好感。但是这些都做了,对方仍然不搭理你,那么他一定是有情绪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bc590356b66ac388.jpg)
第3步 顺情
顺情是就是理顺对方的情绪。我们在对话过程中,经常会忽视,甚至否认对方的情绪。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13ca84c86cf5b769.jpg)
- 孩子:妈妈,我累了。
- 妈妈: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 孩子:(大声)我就是累了!
- 妈妈: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 孩子:(开始哭闹)不!我累了!
这个画面你是不是很熟悉啊?我们在生活中处处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对爱人,对朋友,对闺蜜,对哥们……
所以,** 干脆承认吧!你就是经常会不承认他人的情绪**。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自己思维的限制,我们很难感知对方的感受。
面对他人的情绪,我们在沟通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三个。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
第一,帮对方分析。本来是好事,但“有情绪=非理性”,所以分析根本无效,不但无效,反而会起反作用。
-
第二,否定情绪。上面的例子就是的。否定情绪,只会让情绪更加恶化。
-
第三,顺情绪过了头。这种情况你也肯定见过。“他怎么这么阴损,你碰上他真是倒霉!”其实,你可能根本不了解这个人,只是为了安慰对方而已,但这种方法却让对方情绪更加激动。
三个误区我是全部中招,以前我经常这么干,还自以为在安慰人呢!但学完了顺情之后,我解决了一个家庭冲突的小问题。
前几天,夫人不小心把儿子杯子里的水喝光了,他就一直哭闹,不肯停下来。夫人觉得他无理取闹,重新倒上不就完了嘛!所以让他不要哭了(否定情绪)。
- 我安静的听着,过了一会,我看着儿子(表关注)说,“儿子,妈妈把你的水给喝了(讲事实),你是不是很难过呀(问感受)?”
- 他马上安静了一点,说是的。我又问:“妈妈道歉了吗?”他说是的。(倾听)
- 我又接着说“妈妈给你倒水去了?作为好伙伴,你能等一下吗?”(陪伴)
- 这时,他已经不哭了,开始点头,“嗯”。
我用的顺情绪的套路,一共分为四步:
- 第一,听的时候简要回应,表示关注;
- 第二,说出引发情绪的这个事实,让他感觉你确实在倾听他;
- 第三,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
- 第四,表示愿意帮忙,一直呆在他身边,倾听和陪伴。
再比如,你一个朋友的父亲过世了。你可以静静的听他讲,偶尔回应一下;在表达的时候,你可以说“你父亲……,他的过世,真的是太……,哎!”,“知道你非常难过,如果你需要,我会一直陪着你。”如果不能陪着一起哭,那就递一张纸巾吧。
第4步:顺理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8c0653275b942f06.jpg)
顺理就是在倾听中理清对方的思路。
人心隔肚皮,在沟通中怎样知道对方怎么想的呢?
理清思路的关键是两句话14个字:不要急于下结论,寻找并验证假设。
所有的对话,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事实、观点、假设。
举个栗子:
到了午饭时间,小明看着茶几上的薯条说:“我不要吃饭,我想吃薯条。”
非常简单的一句话。事实非常清楚:有米饭、薯条可以吃;观点:不吃米饭,吃薯条。那么假设在哪里呢?
事实上,沟通中都有假设,但很多情况下它是隐藏的,这正是我们理思路需要补齐的。
- 小明的第一个假设是薯条比米饭更好吃,这很容易猜到。
- 但第二个假设大部分人并不会去思考,那就是享受美食比吃饱饭更重要。
有的家长会强制孩子不要吃薯条,有的家长会妥协而满足孩子的愿望,但还有的家长会采取第三种方法:吃薯条可以,但下顿饭前不可以吃零食,让孩子自己选。
结果是孩子饿了一顿,知道饥饿是什么感觉,下一次他更可能做出理性的选择。这种做法就是理顺并改变孩子的底层假设,与前两种相比,家长虽然有些心疼,但这是一个智慧的做法。
再看一个例子,出自武志红的《为何爱会伤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我一心想给他提建议,他不接受,这让我很恼火。我是关心他才这样对待他的,我怎么不去给别人提建议?”张太太别了一肚子的委屈说。(第109页)
如果你正在和张太太对话,你能理清她的意思吗?
我们用事实、观点、假设三要素去思考,这段话非常容易理解。事实是:提建议被拒。观点也很清楚:我给他提建议是关心他。但是假设呢?还是隐藏的,可能是下面这两条:
- 第一,我的方法比他的要好。
- 第二,他接受我的建议才是爱我的。
这两个假设都没有经过验证,很难说是否正确,而张太太却拿来直接作为证据,张先生自然非常排斥。
而张先生猜测了假设后,可以通过询问来确认,比如“你的意思是不是……”,“关于这个观点,你能给我举个例子吗?”
理清了她的思路,张先生就可以非常友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了。他可以这样表达:第一,你这样做是为了让我的工作更出色吗?我get到了,谢谢老婆大人。但你的建议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才行。第二,我爱你,但我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一点也不影响我爱你。
当然,这段对话中还需要有需要很多其他的因素,我们只是从假设这一个层面来分析的。
总之,我们倾听对方说话时要关注三方面:事实、观点和假设。事实是假设的依据,而假设是对方观点的依据。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假设,才是理解的关键!
我们每个人都是通过各种假设来看待这个世界的,假设是我们理解世界的钥匙。假设就像隐形的有色眼镜,大部分人看的只是对方的眼睛,而倾听高手能看到那一面面镜片。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主动倾听力的“四顺”,即顺眼、顺情、顺心、顺理。具体展开就是:
- 顺眼,表达关注。让对方先说,重述对方的话。
- 顺心,赢得好感。直视、共鸣、互换信息。
- 顺情,理顺情绪。简要回应、说事实、说感受、帮忙和陪伴。
- 顺理,理清思路。不要急于下结论,寻找和验证假设。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a99b5cb48de4fc5e.jpg)
知识本身不是力量,“知识+持续的行动”才是!
我是陶肚,每天陪你读点书。如果喜欢,还请点赞或分享出去哟!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780/ac5c8bb79c0f057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