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漫笔——齐物论(六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的尾声,是庄周梦蝶的寓言。这个寓言,蕴含了极深的哲理性,不仅仅是文字优美隽永。

从一开始,庄子教我们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透过语言、意识的不确定性,说明真妄的不二,不断地扫除虚妄,逼显真实。悟道见性之后,即与万物为一,了知诸法不二,生死自可豁达。这段寓言,正是庄子生死观的极致体现。
寓言说:某日,庄周偶得一梦,在梦中化作一只曼舞蹁跹的蝴蝶。这蝴蝶栩栩如生,悠然自得,“自喻适志与”,因为拥有这轻盈曼妙的生命而欣畅无比,好比夙愿得偿而春风得意,竟然忘却了庄周此人的存在,完全以一只蝴蝶的身份独立于天地之间。可惜好梦不常在,梦醒时分,蓦地惊觉,发现自己还是这个普通人庄周。但不知,究竟是庄氏于梦中化成蝴蝶,还是当下这个人原是由蝴蝶所变化的呢?庄周就是庄周,蝴蝶就是蝴蝶,二者了了分明,各有定分,“物化”二字又有何玄义?
所谓的“物化”,便是与物同化,如同秋叶落英,随时节之迁变而飘零,埋入大地之中,化为春泥,滋育百草花木。人也是物,自然逃脱不了殒灭,当想到自己身后之事,恐惧便袭上心头。死是众生最大的忌讳,因为不了解生死,所以也只好“掩耳盗铃”,假装看不见它。凡人被欲念役使,形劳神疲,就不想一想,我这短暂一生到底活出了什么意义?
说到生死观,道家与佛教颇有不同。道家讲的是“生生”,对于大化的流行满怀敬畏,将生命的自在、自适作为最高追求。庄子是乐天知命的,是用旷达洒脱的心,拥抱世间。佛教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这是基于人生是苦空无常这一认识而来,佛陀认为,只要众生处在轮回当中,就没有一刻是真正的安然。道家没有急急于“逃生”,而是在享受生命、敬畏生命,用精神的愉悦去抵制物欲的侵蚀,就算生命是在无限的转化,也不会因为人化为物而沮丧失意,因为形体是幻灭不实的,能够独立不改的,唯有吾人之精神。
物化与轮回不完全等同,庄子没有说人与物孰优孰劣、何者善何者为恶,因为从道心的一体无别观照,万物皆有其然,都具足圆满的体性。纵然做了人,也并无可喜,如果不知自己的本来面目,忘失真心本性,则同无情之物无异。所以,要避免消极意义的“物”化,只有彻底觉悟过来,从梦寐当中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