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闪光的日子(八)
2022-06-20 本文已影响0人
Edda艾达
八
离开莫高窟,直奔鸣沙山。
也是驱车回程,因为鸣沙山,就在离敦煌市区六公里处。
一路上,仍心绪起伏,浮想联翩。莫高窟492个洞窟,几乎都有供养人像,每一供养人像都有榜书题记。
这些供养人,既有王公大臣,贵族妇人,也有戍边将士、庶民百姓;既有汉族人,也有匈奴、鲜卑、吐蕃、回鹘、党项等族人。
当时西北边陲,战争不断,狼烟四起,人们不仅求出世法而得来生安乐,也需要现世的安抚。他们求佛、菩萨保佑消灾免难,一生安康。
这些世俗的方外的善男信女们,既为阐扬佛法广积功德,也为自己,发下种种美好的愿望,耗费千千万万资财,耗费无数日日夜夜,在石壁上凿刻雕琢,终于造就了千佛洞。
无论当初开窟塑佛是什么目的,留给千年之后的都是辉煌的历史,是生生不息的文明。
千年前佛教文化毫无保留地封存在一个个石窟里。红色,绿色,蓝色,各种鲜艳的颜色交织着,夺人眼目,令人惊艳。却在黑暗中沉寂千年,静默无声。而洞外,金戈铁马,朝代更迭,浮云变幻,岁月沧桑。
无从辨析,而哪一种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也不知道,适应了这五彩壁画的眼睛,还能适应外面的黄沙与黑山吗?
车窗外戈壁茫茫,漠风如刀。这常态以外的生活,让我感受到一种信仰,坚定而执着的信仰。这信仰是什么,我仿佛说不清楚,但我仿佛明白了这种坚定和执着的源泉。
也许只有在这样的蛮荒之地,才能产生真正不屈的精神;仿佛只有在贫瘠的荒漠上,才能开出最美的奇葩。
红衣的僧侣,广袤的戈壁,远在天际的敦煌,既是精神的源泉,也是苍凉的见证。
如果生命只能以苍凉戈壁的形象横亘着,那么敦煌莫高窟,就是飞天的精神,超越时空,超越永恒,永远盛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