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空间世界原来如此-认知小集体主义

为什么你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永远不熟?

2019-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咖

北京时间10月10日19点,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8年和201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小说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小说家彼得·汉德克。

(诺贝尔官方推特)

对于这份名单上的名字,讨论声似乎只停留在作家、学者,以及外国文学爱好者的圈子里。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两位获奖者都是相当陌生的存在。

正如一批网友所言:“又能认识新的作家了!”

正如每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都能对读者起到一种“推新神器”的作用。

毕竟,比起许多众人皆知的畅销书作家,在国内读者看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们,常常显得非常“小众”。

事实上,不认识这些站在世界文学巅峰的大家,真的不仅仅是因为你读书少。

猜不透的瑞典文学院

追溯其原因,还是要从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拔开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奖项的评选机制。

诺贝尔文学奖每年的颁发事务,都是由瑞典文学院负责的。

瑞典文学院由18名终身院士组成,其中会先选出3至5名院士(如今为5名),组成诺奖评委会,来负责文学院的评奖前期工作,至于评选和颁奖的决定权,仍会由全体院士来共同执行。

当然,能成为瑞典文学院院士者,绝非泛泛之辈,他们基本都是由著名作家和学者组成,并且通常都会精通四、五门外语。

自然,也不是任何人都有资格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人。

只有瑞典文学院院士和各国相当于文学院士资格的人士、高等院校文学教授和语言学教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各国作家协会主席才有资格做诺奖的提名人。

换句话说,“畅销”、“流行”等词与提名无关,一切由专业人士评判。

当提名候选人的部分完成后,则由评委会进行初选、复选、决选,最终再由颁奖机构在每年的10月份,评出并颁布当年的诺贝尔奖得主。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彼得·汉德克/《卫报》)

不过,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并非一直风平浪静,这更是让关注者们无从猜测。

自1901年,截止到2017年,共颁发了110个诺贝尔文学奖。1914、1918、1935、1940、1941、1942和1943年没有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之所以没有颁发文学奖,是因为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如果发现所考虑的作品均不具有所述的重要性,则奖金应保留至第二年。”

毕竟,诺贝尔在遗嘱中写了,要将奖项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不光有官方拒绝颁奖,还有作家拒绝领奖的情况。

比如,早在1958年,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后因受到苏联文坛的猛烈攻击,被迫拒绝诺贝尔奖。

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保罗·萨特拒绝了该奖项,因为他一贯拒绝所有官方荣誉……

(让·保罗·萨特)

以及去年,因受丑闻事件影响,瑞典文学院未能照常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官方表示,会请外部专家加入现有的文学奖评审委员会,一切旨在重建公众对诺奖的信任。于是,才有了今年的“双黄蛋”得主。

基于诺奖创立者诺贝尔的意愿,诺贝尔文学奖一向秉持着“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的准则。

因此,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标准,从来都不在乎获奖者是否具有名气,而是更偏向于“扶持”那些在文学作品方面,更具艺术性、思想性和创新性的作家。

出人意料,情理之中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通常都具有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和蓬勃而持久的感知力、创造力。

他们擅长于探究人性、反思历史,往往也更具有社会承担意识。

他们的叙事方式或复杂、或犀利。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显现出超前的个体独立意识与浓郁的历史厚重感。

虽然看似每次都是出人意料,但其实次次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就像今年获奖的两位作家,他们的授奖词就已可见高度:

“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生活形式。”(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和特性。”(彼得·汉德克)

在此之前,也许他们未必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过足够多的关注,但诺贝尔文学奖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并一举把他们推向更多的受众。

诸如在最近几年,先后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S.A.阿列克谢耶维奇、石黑一雄等,他们的作品也都因为诺奖,而逐步获得了全球的认可。

今年HBO出品的迷你剧《切尔诺贝利》,其重要的参考来源,就是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书籍——《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当属莫言,在2012年之前,也许我们都知道那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

我们对导演张艺谋,男女主角姜文、巩俐都非常的熟悉,但却唯独不熟悉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兼电影编剧莫言。

莫言(左二)

直到莫言成为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的名字才真正在国内传开。

最直观的,是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公布的几天内,“莫言”这个词的百度指数一路飙升,最高达到159.6万。

(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莫言”百度指数)

还有一位,在今年诺奖开奖之前,早已在网上“预热”多时的中国女作家残雪。

在英国博彩公司NicerOdds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残雪与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并列第四名,成了此次诺奖呼声最高的中国作家。

甚至于,#中国女作家残雪是谁#的微博话题还魔幻地上了热搜。

原名邓小华的残雪,作为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一直以“严谨对称的小说结构、晦涩隐秘的叙事意象、诡谲变形的故事情节、冷峻荒诞的环境塑造”的写作特色而著称。

话说回来,虽然残雪在专业领域享有一定地位,但在大众读者的群体中,却一直是“隐身”状态。

毕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残雪的书读起来,难免会给人一种晦涩难懂、荒诞怪异的感觉。

中国作家如此,更不用说世界上的文学大家会让人觉得“小众”了。

“斜杠”文人颇受青睐

回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和彼得·汉德克身上。

就国内读者而言,两人的知名度,或许还远远不及被屡次调侃为诺奖“陪跑”的村上春树。

甚至就连他们本身,也并非是文学系的专业出身。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在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当地的一名心理医生。

后来从事写作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颇有种鲁迅“弃医从文”的既视感。

彼得·汉德克原先就读的专业是法律,在成为作家之前,他差一点就成为一名牧师。

而最先开始让他受到世界关注的,则是他的剧作《骂观众》和《卡斯帕》。

(彼得·汉德克)

虽然他们作品在海外的流传度未必很广,但其实他们绝非文坛上的新人。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事实上两人都已经拿过无数大大小小的奖项了。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曾两次获得波兰文学最高荣誉“尼刻奖”评审团奖,四次获得“尼刻奖”读者选择奖;并在今年获得了2019布克国际文学奖。

不得不提的是,布克奖堪称最受诺贝尔文学奖“青睐”的奖项。

在历年诺奖的名单中,例如2001年的维·苏·奈保尔、2003年的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2017年的石黑一雄,都曾在诺奖之前获得过布克奖。

而彼得·汉德克也曾获得过1973年的毕希纳奖、2009的年卡夫卡文学奖、2014年的国际易卜生奖。

不光这两位“斜杠”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还不止一次地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颁过奖。

早在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就曾把当年的奖项颁给了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对,你没看错,就是我们在历史课本上熟知的那位政治家丘吉尔。

(温斯顿·丘吉尔)

2015年获奖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一名白俄罗斯的女记者。

以及引起最大争议的,是在2016年颁发给美国歌手鲍勃·迪伦的那一次。

当年许多人甚至怀疑,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们是不是集体走错了片场,所以才会把文学奖直接当成格莱美颁给鲍勃·迪伦了。

就连今年的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都曾不满当年的评定,他称:“所以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鲍勃·迪伦。对我来说,文学是阅读的,而鲍勃·迪伦不能被阅读。”

(年轻时的鲍勃·迪伦)

其实,一直以来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定,确实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评选标准。

虽然早期的诺奖在地域方面,会适当倾向于欧洲,但是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文学边界的探索。

往届的诺奖之所以会颁给带有政治家、音乐人标签的获奖者,也是因为诺奖认为他们,对于文学体裁的开拓,在某种层面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他们的作品主题差异较大,作品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是在迥异的个人风格下,他们对艺术探索方面,却有着同样孜孜不倦的追求。

显然,诺贝尔文学奖欢迎这种能给文学领域带来创新的“斜杠”文人。

文学本就孤独

最后,说说获奖之外的事。

早在几天前,作家残雪和村上春树并列赔率榜的消息爆出后,残雪本人表示,得奖几率不大,只想安心写作。

但书商可没这么“佛系”。

于是立刻有网友发现残雪的书被标记成“2019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作家”在售卖,并且价格从原先的31元,直接涨到79.99元。

而更奇葩的是,在开奖之后,“残雪全集”的价格,又被调整为29.99元的促销价,简直是“现实”到令人发指。

其实写作对于作家而言,本是一场孤独的禅修。然而诺贝尔文学奖的力量,无异于一盏强大的聚光灯,把原本在幕后“清修”的作家,登时推到了光芒闪耀的台前。

但文学的力量与价值,从来都不在于作者拿不拿奖,或者是他的作品畅不畅销、价格卖得有多高。

就像本届诺奖得主彼得·汉德克说的:

“文学上,没有所谓的高峰,最多是一个小山丘,人们在可以在上面建一些葡萄园之类,还可以让孩子在这个小山坡上玩,而这就是文学。”

至于下一届的诺贝尔得主会是谁,这仍然会是一个未知数。

如果一定要总结出一些获奖规律,也许就是,拥有着独特美学体系、在语言表达上更具开创性,并且能同时观照历史命运和现实生活的作品。

其实,并不希望生活在碎片化信息时代的我们,只能从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单中,窥得一些作家名称和文学书单。

尽管时代的现状,似乎正如彼得·汉德克说的:“现在的作家,已经没有本雅明所说的“灵光”;

可别忘了他还说了下半句:“但是我还是相信灵光的存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