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嗜好之研究》全文解释

2022-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偶然值林叟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非常有必要先搞懂一组概念,就是什么是生活之欲?什么是势力之欲?简单来说,生活之欲是要活,势力之欲是要嬴;人仅仅要活还要嬴;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嬴了才能活,不赢连活的机会都没有,活着必须要赢,所以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是一组辩证的关系。】下面开始解释:
原文:活动之不能以须臾息者,其为人心也。夫人心本以活动为生活者也。

世间万物从绝对上来,都是在运动之中的;儒家的哲学(理学):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现代的我们更知道,世界是变化的运动的,人心更是如此,一刻都不会停止,着就是生命的本质。

原文:心得其活动之地,则感一种之快乐,反是则感一种之苦痛。此种苦痛,非积极的苦痛,而消极的苦痛也。易言以明之,即空虚的苦痛也。空虚的苦痛,比积极地苦痛尤为人所难堪。何则?积极的苦痛,犹为心之活动之一种,故亦含快乐之原质,而空虚的苦痛,则并此原质而无之故也。

人心顺应了运动的天性,就会快乐,不然人心就会感到痛苦。人心如果无所求,不运动了,就会产生消极的痛苦。让人感动空虚,此种痛苦比孜孜以求而不得的积极痛苦更让人难受。所以人有所追求是顺应了人心的本质,正因为违背了人心的本质,则痛苦更甚。【这里又有一组概念,积极的痛苦和消极的痛苦

原文:人与其无生,不也如恶生;与其不活动也,不如恶活动。此生理学及心理学上之二大原理,不可巫也。人欲医此苦痛,于是用种种之方法,名之曰“消遣”。其用语之确当,均无以易,一切嗜好由此起也。

正所谓,对欲望的孜孜以求虽然经历痛苦,但也好过无所求的空虚之痛楚。这些道理的深层次原因,已经被现代进化心理学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所证实,是真实不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消除这种痛苦,就需要培养爱好,“消遣”我们“心不动”时间。这些用来消遣时间的爱好,我们称它为“嗜好”。

原文:然人心之活动亦伙矣。食色之欲,所以保持个人及其种姓之生活者,实存于人心之根柢,而时时要求满足。然满足此欲,固非易易也,于是或劳心,或劳力,戚戚睊睊,以求其生活之道。如此者吾人谓之曰“工作”。工作之为一种积极的苦痛,吾人之所经验也。

人心的活动是很复杂多样,而食欲色欲是所有人的最根本的追求,因为食物和生殖是解决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是我们依然还存在的根本原因;而要满足食色的需求,我们从事的活动,就叫“工作”,这就是积极的痛苦。

原文:且人固不能终日从事于工作,岁有闲月,月有闲日,日有闲时,殊如生活之道不苦者。其工作愈简,其闲暇愈多,此时虽乏积极的苦痛,然以空虚之消极的苦痛代之,故苟足以供其心活动者,虽无益于生活之事业,亦鹜而趋之。如此者,吾人谓之曰“嗜好”。虽嗜好之卑劣高尚万有不齐,然其所以慰空虚之苦痛而与人心之活动者,其揆一也。

人也不能一直工作,总会有闲暇的时间,但人一有闲暇,心还是需要活动,这就产生了消极的痛苦。想要顺应人心思动的特点,就要培养嗜好;虽说嗜好好坏不一,但都可用来抚慰人心,不应该有高低之分。

原文:嗜好之为物,本所以医空虚的苦痛者。故皆与生活无直接之关系,然若谓其与生活之欲无关系,则其不然者也。人类之于生活,即竞争而得胜矣,于是此根本之欲复变为势力之欲,而务使其物质上与精神上之生活超于他人之生活之上。此势力之欲,即谓之生活之欲之苗裔,无不可也。

【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来了,有些进化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更易理解。】
嗜好本来就是用来消除因空虚而产生的消极的痛苦,所以看起来对生活毫无益处,但不能说与生活之欲无关。这里必须理解生活之欲,生活之欲就是对生存和繁衍的欲望,为了赢得生存和繁衍的竞争,在进化历史中筛选出了一系列为赢得竞争的品质;而又想要持续保持在物质和精神上竞争的优势,这种欲望就是势力之欲;然而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又是相互成就、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从进化心理学的原理来看:1、如果一种毫无用处的嗜好,即消耗能量又不利于生存和繁衍,不可能在人类长期演化的竞争中一直存在,所以黑格尔唯心观:“存在即合理”!2、人类在生存和繁衍的竞争中胜出之后,导致其胜出的品质在无生存和繁衍压力的时候,仍然需要保持既得的优势,顺应心动的天性,发展为“嗜好”,所以说“嗜好”是为了满足“生活之欲”而发展出的“势力之欲”,本质上还是为了“生活之欲”服务于生存和繁衍。】

原文:人之一生,唯由此二欲以策其知力及体力,而使之活动。其直接为生活故而活动时,曰“工作”,或其势力有余,而唯为活动故而活动时,谓之曰“嗜好”。故嗜好之为物,虽非表直接之势力,亦必为势力之小影,或足以遂其势力之欲者,始足以动人心,而医其空虚的苦痛。不然,欲其嗜之也难矣。今吾人当进而研究种种之嗜好,且示其与生活及势力之欲之关系焉。

人的一生,用尽智力和体力满足“生活之欲”“势力之欲”。直接为了生活我们称之为“工作”,满足了生活上的需求,为保持竞争物质和精神上的优越感,我们发展出“嗜好”;虽然嗜好看起来远离生活,只是为了排遣空虚时的消极痛苦,但实际上“嗜好”顽固存在,一定是满足了我们深层的生存和精神需求。今天我就要好好分析一下,人的种种嗜好,都是怎样满足了人的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的。

原文:嗜好中之烟酒者,其令人心休息之方面多,而活动之方面少。易言以明之,此二者之效,宁在医积极之苦痛,而不在医消极之苦痛。又此二者,于心理上之结果外,兼有生理上之结果,而吾人对此二者之经验亦甚少,故不具论。

说说嗜好中的烟和酒,烟和酒作用在人心方面多,为追求生活之欲,积极的痛苦产生,通过烟酒来消解;而消极的痛苦是因为人心不动之故,是要发展嗜好来消除,而非用烟酒来消解。至于,烟酒对人生理上的作用,我还不是还了解,就先不多说了。

原文:今先论博弈。夫人生者,竞争之生活也。苟吾人竞争之势力无所施于生活之实际,或实际上既竞争而胜矣,则其剩余之势力仍不能不求发洩之地。博弈之事,正在抽象上表出竞争之世界,而使吾人于此满足其势力之欲者也。且博弈以但表普遍的抽象的竞争,而不表所竞争者为某物(故为金钱而赌博者不在此例)。

再来说说下棋的事。人的生存进化是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造就的。丛林法则在现实生活中,因为文明的发展不好肆无忌惮了;或在生存和繁衍的竞争中已经胜出,而原始生存的本能因为有了闲暇而时时需要发洩。下棋就是用抽象的竞争代替了原本具体的竞争,使得我们满足于竞争胜出作为胜利者的势力之欲。

原文:故吾人竞争之本能,遂于此以无嫌疑、无忌惮之态度而发表之,于是得窥人类极端之利己主义。至实际之人生中,人类之竞争虽无异于博弈,然能如是之磊磊落落者鲜矣。

人类竞争的本能,在下棋中运用阴谋诡计、违背忠信之道,全然毫无顾忌的表现出来,从中可以窥见人类极端的利己主义。在现实的社会中,人于人之间的竞争相似于下棋,但在法律、道德、传统目前无法发表得如此赤裸裸。【现代人的竞争,是在有限定条件下的,本质相同的竞争,旨在符合法律的要求,道德和传统有时候没有约束力】

原文:且博与弈之性质,亦自有辨。此二者虽皆世界竞争之小影,而博又为运命之小影。人以执着于生活故,故其知力常明于无望之福,而暗于无望之祸。而于赌博中,此无望之福随时有可能性,在以博之胜负,人力与命运二者决之,而弈之胜负,则全由人力决之故也。又但就人力言,赌博者悟性上之竞争,而弈者理性上之竞争也。长于悟性者,其嗜博也甚于弈,长于理性者,其嗜弈也甚于博。嗜博者之性格,机警也,脆弱也,依赖也。嗜弈者之性格,谨慎也,坚忍也,独立也。譬之治生,前者如朱公居陶,居与时逐;后者如任氏之折节为俭,尽力田蓄,亦致千金。

博与弈,又各有涵义。可以说它们是世界竞争的缩影,“博”又如命运的缩影。人执着于生活,想要得到好的运气,赌博胜负是人力和运气共同决定的;而“下棋”纯决于智慧运用,所有赌博是悟性上的竞争,“下棋”者是理性上的竞争。擅长悟性的人喜欢赌博,他们的性格机警也,脆弱也,依赖也;擅长理性的喜欢下棋他们的性格谨慎也,坚忍也,独立也。嗜博者如朱公居陶,嗜弈者任氏之折节为俭。

原文:人亦各随其性性之所近,而欲于竞争之中,发见其势力之优胜之快乐耳。吾人对博弈之嗜好,殆非此无以解释之也。

人要随之间的品质特点,而做出胜算高的抉择,才容易得到获胜的快乐。我对“博”“弈”的理解就是如此无它了。

原文:若夫宫室、车马、衣服之嗜好,其适用之部分属于生活之欲,而其装饰之部分则属于势力之欲。驰骋、田猎、跳舞之嗜好,亦此势力之欲之所发表也。常人之对书画、古物也亦然。彼之爱书籍,非必爱其所含之真理也;爱书画古玩,非必爱其形式之优美古雅也。以多相炫,以精相炫,以物之稀而难得也相炫。读书者亦然,以博相炫。一言以蔽之,炫其势力之胜于他人而已矣。

对女人、车马、衣服的嗜好,是属于生活之欲,而装饰部分是属于势力之欲。驰骋畋猎,跳舞的嗜好属于势力之欲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书画和文物的喜欢也是如此。大家爱看书籍,并非全是因为热爱真理,爱书画古玩,也并非爱它们的形式优美古雅。而是,为了满足自由想要炫耀的需求。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人前要“嬴”。势力之欲得以满足,嬴也代表着竞争的胜出,获得了更多的生存与繁殖的机会,生活之欲得以满足,这正是生活之欲与势力之欲的辩证关系。

原文:常人对戏剧之嗜好,亦由势力之欲出。先以喜剧(即滑稽剧)言之。夫能笑人者,必其势力强于被笑者也,故笑者实吾人之势力之发表。然人于实际生活中,虽遇可笑之事然非其人非我所素狎者,或其位置远在吾人之下者,则不敢笑。独于滑稽剧中,以其非事实故,不独使人能笑,而且使人敢笑,此即对喜剧之快乐所存也。

人们对戏剧的嗜好,也是由满足了人的势力之欲。先来说喜剧,能笑别人,说明我们强于被我们笑得人,所以笑得时候是我们优越感得以满足得时候。但是在现实得生活中,虽然也有可笑得人,但是如果他不是我们无所顾忌得亲友或地位远逊于我们得人,我们也不好贸然而笑。但在喜剧中我们不仅能笑,且敢笑,这就是喜剧所带给我们得快乐。

原文:悲剧亦然。霍雷士曰:“人生者,自观之者言之,则为一喜剧,自感之者言之,则为一悲剧也。”自吾人思之,则人生之运命固无以异于悲剧,然当人演此悲剧时,亦俯首杜口,或故示整暇,汶汶而过耳。欲如悲剧中之主人公,且演且歌以诉其胸中之苦痛者,又谁听之,而谁怜之乎!

悲剧也是同样得道理。霍雷士说,人生别人眼里是喜剧,自己感受是悲剧。我觉得用悲剧形容更贴切,在这悲剧中,我们大多低头不言,但也故作从容不迫,稀里糊涂得过着。多想向悲剧中得主人公,边演边歌诉说着胸中得苦闷,但在现世中谁有愿意听你的负能量,即使你说了,也是徒劳的在他人面前示弱,无济于事。

原文:夫悲剧中之人物之无势力之可言,固不待论。然敢鸣其苦痛者与不敢鸣其痛苦者之间,其势力之大小必有辨矣。夫人生中固无独语之事,而戏曲则以许独语故,故人生中久压抑之势力独于其中筐倾而箧倒之,故虽不解美术上之趣味者,亦于此中得一种势力之快乐。普通之人之对戏曲之嗜好,亦非此不足以解释之矣。

悲剧中的人物真是没什么势力(优越感)可言的,但是相对于能诉说痛苦和不能诉说痛苦之间,还是有所区别的。人生中没有可自言自语倾诉内心痛苦的时候,但在戏曲中大段的独白,使得人生中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如此顺应着人性的心理需要,所以虽然我们不懂得美学的原理,但也能获得实在的快乐。

原文:若夫最高尚之嗜好,如文学、美术,亦不外势力之欲之发表。希尔列尔即谓儿童游戏存于用剩余之势力矣,文学美术亦不过成人之精神的游戏。故其渊源之存于剩余之势力,无可疑也。且吾人之内界之思想感情,平时不能语诸人或不能以庄语表之者,于文学中以无人与我有一定关系故,故得倾倒而出之。易言以明之。吾人之势力所不能于 实际表出者,得以游戏表出之是也。若夫真正之大诗人,则又以人类之感情为其一己之感情。彼其势力充实,不可以已,遂不以发表自己之感情为满足,更进而欲发表人类全体之感情。彼之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故自文学言之,创作与赏鉴之二方面亦皆以此势力之欲为其根柢也。文学既然,他美术何独不然?岂独美术而已,而哲学与科学亦然。

就算是最高尚的嗜好,如文学、美术,也不过是又来表现自己的优越感。希尔列尔说儿童游戏是儿童用来获得优越感的时段,那么文学、美术也不过是成人精神上的游戏。它是在满足生活条件之余,以次来发表势力之欲。我们内心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不能不加修饰的表达出来,但在文学中没有一人与我有固定关系,所以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的势力之欲,无法在现实在表达出来,但可以借助文学、美术等等形式来表达。真正的大诗人,可以表达全人类难以表达的情感,他们才华宏大,无能埋没,表达了自己的势力之欲还不够,还得表达全人类得感情,他们的文学才华更好的表达出了别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让读者看了,发生共情,悲欢啼笑,陷入其中,不可自拔,借因为自己的势力之欲被他们表达出来。

原文:柏庚有言曰:“知识即势力也。”则一切知识之欲,虽谓之即势力之欲,亦无不可。彼等以其势力卓越于常人故,故不满足于现在之势力,而欲得永远之势力。虽其所用以得势力之手段不同,然其势力固无以异。夫然,始足以活动人心而医其空虚之苦痛。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对一切知识的欲望,即满足人的势力之欲,也是有道理的。自己的能力优势远超于常人,不满足于现有的差距,总想要优势越多越好。虽然所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是为了优越感保持优势的出发点不会改变。最起码,做到活动人心,消除了因空虚而导致的消极痛苦。

原文:以人之心之根柢实为一生活之欲,若势力之欲苟不足以遂其生活或势力之欲者,决不能使之活动。以是观之,则一切嗜好虽有高卑优劣之差,固无非势力之欲所为也。

人的基本、深层需求是生存和繁衍,如果满足势力之欲的这些嗜好,不能顺应生活之欲的需求,那么终将消亡,只有顺应了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之间这种辩证关系,才能长期存在。一切的嗜好,虽然有高卑优劣之别,无非是为了满足的势力之欲。

原文:然余之为此论,固非使文学美术之价值下齐于博弈也。不过自心理学言之,则数者之根柢皆存于势力之欲,而其作用皆在使人心活动,一疗其空虚之苦痛。以此所论者,乃事实之问题,而非价值之问题故也。若欲抑制卑劣之嗜好,不可不易之以高尚之嗜好,不然,则必有溃决之一日。此又从人心活动之原理出,有教育之责,乃欲教育自己者,不可不知所注意焉。

我的这些言论,并不是要证明文学美术的价值和下棋相同。从心理学上来说,他们存在的根本原因是要满足人们的势力之欲而作用皆是让人心活动,消除空虚的痛苦。着都是可靠的依据事实所推论出来的,并非个人的什么价值判断问题。若想抑制卑劣的嗜好,那就要改变他们从事高尚的嗜好,不然,消遣空虚的需求还在,抑制终究无法真正实现,这是从人心思动的原理上得出的结论,有必要知道其中的道理,也是警示我自己。

翻译王国维的这篇《人间嗜好之研究》真正体会到了陶渊明的诗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如果你认真的从头到尾通读了下来,那么恭喜你,你一定和我一样大有收获,你也一定看出来了这篇文章绝非泛泛之言,而是包含着进化心理学理论和西方哲学思辨,进而不难推导出经济学的底层原理——影响供需关系的心理基础。王国维做为19世界的中国人,了不起的看到西方文明的基础是政治和法律,政治和法律的基础是哲学。如果不是专业的学者,了解至此已难以在生活中找到同伴交流,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你也和我有同感,或许我们因该成为朋友(wx:xxxg8008)

君子会友必以文,
或相与天下之书,以考圣贤之成法,
或相与论古今之事,以识事理之当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