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孔亦己
孔乙己是清朝科举制度下的牺牲者。他苦读四书五经,只为求取功名。最后沦落到替人抄书、偷书,甚至乞讨。鲁迅先生将以孔孔乙己为代表的那类人刻画得十分形象逼真,意在揭示那类读书人的悲哀。
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说话带着满口之乎者也,意在告诉别人我是读书人,比你们这些下等人高级。他陶醉在读书人的身份里无法自拔、自命不凡、还孤芳自赏。他说自己是窃书,不是偷书。宁愿被丁举人吊起毒打都不愿自食其力,靠劳动来养活自己。
现如今,社会进步了,人们更加重视教育,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新一代的年轻人经历十年寒窗苦读,考上大学、大专,专升本,优秀者继续升学,考研考博,普通毕业生也不甘示弱,到头来,除了少数人能够顺利就业外,很大一部分人又聚集到考公考编这个独木桥上。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参加到考公考编的大军中?为什么大家都想追求一份安稳工作?不是为了体面、为了不用一辈子接受漂浮不定社会的锤打吗?一流大学毕业生若干人竟聘某座发展先进的城市的社区工作者,而不是响应国家号召,利用学来的知识去创业、去挑战一些能够实践所学知识的职业,锻炼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这里面反映出很多复杂的现实问题。
年轻人如果失去斗志,失去青春的活力,一心只求安稳,这种现象只会让孩子们变得更加焦虑,变得茫然无措。为什么现在对生活没有生活勇气的越来越年轻化,为什么好多年轻孩子出现抑郁症状?难道和周围环境和父母无休止的欲望逼迫没有关系吗?
有的孩子纯粹是家长逼迫,为了实现家长的心愿而努力考试。诚然,家长爱子心切,想让孩子们过得安稳一些,生活幸福一些,这些想法没错。但是,假如我们的这些未来接班人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简单又快乐的心境,都不敢去冒险,不敢去社会大环境里拼搏,变成那种听话乖巧的好孩子。这样,我们国家未来的竞争力能增强吗?人人都想躲在大树底下乘凉,让谁去迎接未来多变的社会浪潮的挑战?
根据数据分析,每年能够考公考编成功的是极少数的,大多数人是考不上的。可悲的是,好多人宁愿窝在家里三、四年,七、八年啃老式的学习、一心求取功名,而不愿意放下大学生的身段,哪怕先做个服务员,做个销售,以求自食其力。在少数人心中,难道没有孔乙己的思想在作祟吗?读书的时候,人人都笑话孔乙己。过了这么多年,有些人,不也是孔亦己吗?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如今,我们已经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身处改革开放和重视教育、珍惜人才的好环境,当像百花开放一样,在不同的岗位上绽放各自的光彩。要想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提高人们的认知;需要社会提供更加和谐的就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