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思维》读书笔记(三)
第三章深入结构性思维
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结构性思维标准结构中的纵向和横向两个子结构。
第一节总括性地介绍了纵向结构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两种情况,横向结构有演绎和归纳两类。
第二节介绍了自上而下的询问和回答,重点说明了设定场景、明确目标、确定主题、设想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五个步骤。
第三节从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和概括总结这三步介绍了自下而上的概括和总结,并强调要分清事实和观点。
第四节横向结构中的演绎,主要介绍了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以及演绎推理在结构性思维之中的应用。
第五节则重点阐述了逻辑学中的归纳推理。
这一章的目的是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结构性思维标准结构中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这样可以在未来思考和表达的时候更具有逻辑性和说服力。
第一节“纵”“横”两种子结构
一、标准结构中的子结构
在标准结构——金字塔结构中,还存在三种子结构,分别是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结构(也就是A和A1、A2、A3之间的关系),同一主题下子主题之间的横向结构(也就是A1、A2、A3之间的结构),以及序言的结构。
由于序言不是标准结构中必需的部分,所以把它放在了下一章进行阐述,这一章详细分析前两个子结构,即主题和子主题之间的纵向结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结构。
二、上上下下的纵向结构
(一)自上而下
1.命题作文(或报告)
2.主题辩论(或演讲)
3.询问和回答
(二)自下而上
自下而上通常为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情况。
三、演绎与归纳的横向结构
第二节自上而下的询问和回答
一、为什么是询问和回答
上一节中介绍了自上而下纵向结构可能出现的3种情况,即命题作文、主题辩论和问答对话。但仔细想一想,其实命题作文和主题辩论这两种形式,也属于自问自答形式的对话。
纵向结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在传递内容较多的信息,并且想用这个信息说服对方的时候。怎么说服?就是回答在对方有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注意,这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对方有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从上到下提问,并保证对方能够产生提出问题的可能。
二、五步做好自上而下问答的准备
(一)设定场景
设定场景包括设定时间、地点、人物等,一定要想清楚自己与对方的身份。设定好情景才能组织你的内容。
(二)确定目标
(三)确定主题
这里将“主题”定义为“发出新信息并引起对方疑问或兴趣的语句”。通常,人们会对什么样的语句产生疑问或兴趣呢?
1.对未知内容容易产生疑问或兴趣
2.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容易产生疑问或兴趣
3.对别人都在关心的内容容易产生疑问或兴趣
(四)设想问题
为了传递新的信息而进行的表述必然会使读者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如“为什么会这样”“怎样才能这样”或者“为什么会这么说”,于是就可以事先想好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这里尤其强调的是,应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对方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所谓设身处地其实就是要换位思考,即“如果我是他,处在他的位置,我会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又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从字面上看,“设身”就是假设自己是当事人,“处地”就是处在当事人的地位和情境。说到底,就是要理解对方的认知层次,想要干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需要别人提供什么样的帮助,这样才能从对方的角度和需求入手。
(五)回答问题
作为表达者,你需要很好地解决上面所设想到的问题。这里的回答一方面是要有层次、有逻辑的,在这个纵向下就回答这个纵向相应的问题,也就是要上下对应;另一方面,你的回答中仍然可以向读者传递他们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于是你再在下一层次对新的疑问做出回答。你不断地按照“引起对方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模式继续你的表达,直到你认为对方不会再对你新的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
因此,要想吸引对方的全部注意力,必须掌握以下两点:
1.如果你没有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就应当避免引起对方的疑问;
2.在引起对方疑问之前,一定要避免先提供对该问题的回答。
三、问到多深和多宽
首先来回答“问到多深”的问题。从数学证明题的角度看,通常在问到公理、定理和已知条件的时候,就不接着往下问了。
(一)公理
公理是指依据人类理性不证自明的基本事实,它经过了人类长期反复实践的考验,不需要再加证明。在数学中,所有公理都无须证明。因为数学公理是在基本事实或自由构造的基础上为了研究方便而人为设定的。
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类被视作公理而不需要证明的内容,那就是常识。也就是普通知识,即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包括生存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作技能、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社科知识等。
(二)定理
定理是用逻辑的方法判定正确并作为推理根据的真命题。定理一般都有一个设定——许多条件。它也有结论——一个在条件下成立的数学叙述。
生活中还有一些内容,可以视作定理:
1.法律、法规;
2.规则、规矩;
3.教材内容;
4.名人名言;
5.管理模型;
…………
简单来说,定理就是被前人研究之后得到证明和认可的内容。
(三)已知条件
在数学中,已知条件就是题干部分所给出的条件或者已经告诉你的信息。在一般情况下,公司规定、机构发布的数据等都可以视作已知条件。
接下来,问到多宽呢?标准结构图中G,也就是主题中的所有核心词和关键词都应当被问到。
第三节自下而上的概括和总结
一、什么是概括和总结
概括是形成概念的一种思维过程和方法,即在思想方面从某些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中抽取出本质属性,并将其推广到具有这些属性的一切事物,从而形成关于这类事物的普遍概念。
总结就是指综合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得出有指导性的结论。
从概括和总结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概括更大程度上是抽象的过程,总结更大程度上是精减的过程,但是它们都是由多变少进行提炼的过程,在很多时候可以当作近义词,甚至能够通用。从结构性思维的角度看,它们就是自下而上的。
二、概括总结的步骤
(一)收集信息
1.信息收集的原则
(1)可靠性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时效性原则
(4)准确性原则
(5)易用性原则
2.信息收集的方法
(1)调查法
(2)观察法
(3)实验法
(4)检索法
(5)网络法
(二)分类整理
分类就是以事物的性质、特点、用途等作为区分的标准,将符合同一标准的事物归类,不同的则分开。分类是使事物高度有序化的过程,大而言之,它使表面上杂乱无章的世界变得井然有序起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认知效率和工作效率。
第一种是人为的分类方法,它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分类,可以称之为本质分类法。
当然,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分类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不同的分类方法。
(三)概括总结
概括总结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的形式,对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散而乱”变成“少而精”。概括总结应保证重点突出,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总之,要通过对知识、内容、方法的归纳总结,使零散的内容整体化、有序化、结构化,使之便于理解,便于记忆,便于应用。
1.总结法
总结法是指抓住大段文字或信息中的主要内容,将其中心思想总结出来。
总结法的要求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即明确、完整、简要、通顺。“明确”是指该总结要让别人一看就明白原来的内容是什么。“完整”是指该总结不能遗漏要点。“简要”是指总结的语句要简洁,做到言简意赅。“通顺”是指总结的语句要通顺。
一般情况下,应总结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和怎么样,也就是通常所说的5W2H(Who、What、When、Where、Why、How和How much)。
2.概括法
概括法是指把多个具体信息整理为一个抽象信息。如果说结论法是从无到有,那么概括法则是抽取出潜藏在事物之中的共同本质。也就是说,概括法是指从信息群组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以此减少表达内容的方法。
运用这个方法最为关键的步骤,就是将已知具体信息抽象化。不同于总结法,去除、省略并非概括法的本质。要从已知信息当中,找出能表现出共同本质的一则信息。
就概括法而言,就算失去细节,对象的本质仍要明了。
3.结论法
所谓“结论法”,就是从已知的诸多信息中发掘尚未凸显的较高层级的信息,并将其提取出来的过程。其重点在于,以已知的诸多信息为依据,做进一步的推论。结论是一种归结信息,常跟在“因此”“所以”这样的词后面。所以,在下结论时,一定要不厌其烦,针对经过群组处理的下层信息,反复确认:“因此呢?所以呢?”这样可以直接得出的答案就是结论。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结论法一定是从已知信息中得出直接的结论。不要从已知信息中引申出别的信息,再去推导结论,或者从直接得出的结论中进行延伸。
三、分清事实和观点
在自下而上的总结和概括中,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区分事实和观点,尽量做到所表达的主题句是有事实与观点的。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的情况,包括事物、事件、事态,即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
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是从一定的角度出发,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
因此,仅有事实,对方就不知道你要表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除非你的目的就是陈述事实,让对方来做判断;仅有观点,又很难站得住脚,或者不需要进行讨论,而这样仅仅表达观点又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事实和观点同时出现,对方才能知道你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观点,然后可以和你讨论你所说的事实是否是真实存在的,以及这个事实是否能支持你的观点。
第四节横向结构中的演绎
一、什么是演绎
本书所说的演绎就是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
关于演绎推理,还存在以下几种定义:
(1)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
(2)它是前提蕴涵结论的推理;
(3)它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联系的推理;
(4)演绎推理就是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充分条件或充分必要条件联系的必然性推理。
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对于理性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人的思维保持严密性、一贯性有着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这是因为演绎推理保证推理有效的根据并不在于它的内容,而在于它的形式。演绎推理最典型、最重要的应用,通常存在于逻辑和数学证明中。
二、三段论
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这一演绎推理的主要特点。同时,三段论也是结构性思维的标准结构中横向结构的重要表现。
三段论又称直言三段论,是传统形式逻辑中的主要内容,也是传统形式逻辑体系中最为严密的部分。现代逻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段论是由包含着一个共同项(中项)的两个性质命题为前提,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命题为结论的推理形式。
包含大项的前提命题叫大前提(major premise),包含小项的那个前提命题叫小前提(minor premise)。通过中项的联结作用,由两个前提就能推出结论。
在三段论推理过程中,中项有特殊的功能。中项不仅体现了三段论结论的逻辑必然性,而且体现了三段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即传递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段论就是借助于中项的推理。
三段论能从两个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有其客观基础,即客观事物存在的一般和个别之间的必然联系,这种必然联系可以表述为三段论公理:凡是对一类事物的全部有所肯定或否定,则对该类事物中的部分或个别对象也有所肯定或否定。
三段论的形式有许多种,但一个有效的三段论归根结底都是以三段论的公理为依据的。
三、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三段论的规则是三段论公理的具体化。它可以保证从前提必然地推出结论。符合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正确的三段论,违反三段论规则的三段论是错误的三段论。概括起来共有七条,前面三条是关于词项的规则,后面四条是关于前提的规则。
规则一:在一个三段论中,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即小项、大项和中项
在一个三段论中,中项是确定小项和大项之间关系的媒介。如果一个三段论缺少中项,那么这种只有两项的三段论便不能确定两个项的关系。如果一个三段论有四个项,起媒介作用的中项不同一,也就不能确定小项和大项的关系。因此,一个三段论只能有三个项,不能少,也不能多。
这条规则要求在推理中各概念两次出现时,其内涵外延必须保持同一,特别是中项必须同一。否则就会出现第四项,犯了“四项错误”。犯“四项错误”的三段论,主要表现为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命题中表达了不同的概念。
规则二:中项在前提中至少要周延一次
中项是联结大、小项的媒介。中项至少要周延一次,就是说有一个中项的全部同大项或小项发生了联系,中项的全部都介入了大、小项的关系之中,被大、小项包含,这样才能起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制约着大、小项的关系,从而必然地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中项都不周延,就是说,中项的一部分和大项发生关系,一部分和小项发生关系,那么中项就不可能起到联结大、小项的作用,不能制约大、小项之间的关系,无法必然地得出结论。因此,凡是有效的三段论,中项都必须至少周延一次。
规则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三段论的前提蕴涵着结论。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周延了,即在前提中断定的是一个项的部分外延,而在结论中却断定了它的全部外延,那么由于部分并不蕴涵全部,因此结论就不具有必然性。要使结论具有必然性,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也不应周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两种错误。
一是“大项扩大错误”,也称“大项不当周延”,即大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
二是“小项扩大错误”,也称“小项不当周延”,即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而在结论中变得周延了。
词项的规则是三段论规则中最基本的规则,下面四条关于前提的规则都可以根据上述三条推导出来,因而相对来说,规则四至规则七都是派生的规则。
规则四:从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如果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命题,那么大项和小项都不是中项,都与中项排斥,这样,中项就不能起到联结大项和小项的媒介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大项和小项就可以处于各种不同的关系中,因此,就不能通过中项来确定大项和小项之间的关系,无法推出确定的结论。违反这条规则将犯“结论不当错误”。
规则五: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则结论是否定的;如果结论是否定的,则必有一前提是否定的
两个前提中如果有一个是否定的,则另外一个必须是肯定,因为两个否定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当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的时候,词项的关系不外乎以下两种情况:
1.中项与大项相排斥而与小项相联系;
2.中项与小项相排斥而与大项相联系。
规则六:两个特称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特称是相对全称而言的,全称的意思是,所有A都是B(全称肯定),或所有A都不是B(全称否定);特称的意思是,有些A是B(特称肯定),或有些A不是B(特称否定)。
两个特称前提,其组合无非以下3种情况:
1.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肯定命题,则这两个前提中没有一个项是周延的。这样,不论哪一个项做中项,都是不周延的,根据以上讲的规则二,不能得出结论。
2.如果两个前提都是特称否定命题,根据上述三段论规则五,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得出结论。
3.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肯定命题,一个是特称否定命题,那么这两个前提中只有一个项是周延的。这个周延的项,如果是中项,则大项在前提中就是不周延的,但是,因为有一个前提是否定的,根据规则五,所以结论便必须是否定的;而结论否定,则结论中的大项周延,如此便犯了“大项扩大”的逻辑错误。如果前提中唯一周延的项是大项,则又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
规则七:如果一个前提是特称的,只能得出特称的结论
1.一个前提是全称肯定判断,另一个前提为特称肯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前提中只有一个周延的项,根据规则二,它只能做中项,因此大项与小项均不周延;根据规则三,前提中不周延的词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样一来,结论必然是特称判断。
2.一个前提是全称肯定判断,另一个前提为特称否定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前提中有两个周延的项,根据规则二,其中一个周延的项必须做中项。根据规则五,这两个前提推出的结论应当是否定的,大项在结论中周延,根据规则三,大项在前提中也必须是周延的。这样一来,前提中两个周延的项,一个是中项,另一个是大项,那么,小项在前提中就是不周延的,根据规则三,小项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所以,结论必然是特称判断。
3.一个前提为全称否定判断,另一个前提为特称肯定判断。前提中也有两个周延的项,其中一个必须是中项,另一个应是大项。这样一来,小项在前提中不周延,在结论中也不应周延,所以,结论必然是特称判断。
4.一个前提是全称否定判断,另一个前提是特称否定判断。根据规则四,两个否定前提是推不出结论的。 综上所述,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特称判断,结论必然是特称判断。
总之,不管是基本规则,还是派生规则,它们都统一起来,才可以保证三段论形式的有效性。遵守这些规则,才能由真的前提必然地推出真的结论。而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规则,就不是一个正确的、有效的三段论,就不能保证由真的前提必然推出真的结论。
四、三段论与横向结构
以上介绍了这么多关于三段论的内容,最终是想要把这些内容和结构性思维的思考与表达结合起来。通常情况下,三段论不仅用于判断某一推论是否正确,还可以把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作为横向结构来看待。
利用三段论做横向结构可以使得论证更严谨,内容更有说服力,美中不足的是三段论的规则要求比较高,稍有不对,所得出的结论就不能成立。
五、常见式三段论
(一)什么是常见式三段论
具有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的三段论,可以称为标准式三段论。除了这种三段论以外,生活中还有一种三段论:现象、原因、解决方案。这种三段论,本书称之为常见式三段论。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三段论已经不是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只是形式上和逻辑学中的三段论一样。
(二)常见式三段论与绩效改进罗盘
我们在面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的时候通常都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根据现象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再去制定针对原因的解决方案。所谓绩效改进,简言之就是通过分析现象,识别出目标和目标之间的差距,找到差距存在的原因,从而设计解决方案,评估实施效果的流程。
绩效改进罗盘
绩效改进罗盘在继承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绩效技术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揭示了企业实施“绩效改进”的动力和企业生存发展的意义;同时围绕“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将绩效技术四大原则整合为一个系统性、逻辑性的有机整体,以指导绩效改进顾问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绩效四大原则。另外,该罗盘还提出了运用绩效技术实现绩效改进的四大具体步骤及其相应流程、工具,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绩效技术的规范性与实用价值。
绩效改进罗盘具有以下特点。
1.以“持续改进”作为绩效技术的核心理念与绩效改进的原动力
“成功就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积累”,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企业依靠持续改善的经营哲学与方法使得它们终于超越欧美国家的传统优势企业,让自己的汽车、电子产品、精密零部件、家电遍及全球每一个角落,以此为基础而发展的全面质量管理等理念正在被全球优秀企业所学习与实践。持续改进不仅是企业形成差异化、逐步积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更是企业生存乃至发展壮大的意义所在。
为原因寻找解决方案就是为了改进现在的现象,那么想要使现象变得更好,就需要不断地根据新产生的现象寻找新的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持续改进现象,让现象越来越好。
2.以“持续改进”为中心,有机整合绩效改进四大原则
(1)“关注结果”是持续改进的目标,是贯穿整个绩效改进活动的指南,也是衡量绩效改进成败的标准。
这里所说的结果和目标,实际上就是解决方案所要达成的结果,也就是期望中的现象。这一点要求我们围绕最终目标进行分析现象、寻找原因、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的整个过程。这点也和结构性思维中的“结论先行”不谋而合,“结论先行”要求先提出结论,后续的表达都要围绕着这个结论而来。
(2)“系统思考”是持续改进的方法,它是我们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法则,也是绩效改进所倡导的工作方式。
“系统思考”要求在分析现象、寻找原因、设计和实施解决方案时,要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虑到问题涉及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仅仅盯着细节不放。
(3)“增加价值”是持续改进的焦点;绩效改进顾问需要始终关注每一个方案、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结果带给客户的价值。
(4)“伙伴协作”是持续改进的基础,绩效改进顾问在绩效改进过程中与专家、客户紧密合作,是绩效改进活动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3.绩效改进罗盘提出运用绩效改进的四大步骤,使其实施过程更易于管理
绩效改进罗盘将实施过程划分为独立清晰、相互关联的四步,即“探索发现,设计开发,学习应用和评估改善”,从而可以指导绩效改进顾问更加明确地对不同的工作阶段进行分工和管理。
这里的“探索发现”实际上就是指探索现象、发现原因,“设计开发”就是设计和开发解决方案,“学习应用”实际上就是实施解决方案的过程,最后的“评估改善”是对解决方案实施的结果进行评估,并不断完善解决方案,使得现象越来越好,达到期望目标。
第五节横向结构中的归纳
一、什么是归纳
是指以个别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它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因此,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完全归纳推理除外)具有或然性,即在其前提都是真实的情况下,其结论依然可能是假的。
归纳推理的实质就在于“概括性”。因为归纳推理能从个别到一般,所以归纳推理往往是获取新知、发现真理的手段。同时,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一样,也是用来说明和论证问题的方法。
二、归纳推理的种类
(一)完全归纳推理
1.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对象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而推出该类对象全部都具有(或不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
2.完全归纳推理的特性
完全归纳推理前提所考察的对象,既可以是某类中的每一个个体对象,也可以是某类中的每一个子类。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由于完全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前提到一般性结论的推论,这使它具有归纳的特性;又由于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必然性联系,这又使它具有演绎的特性。所以,完全归纳推理是或然性归纳推理与必然性演绎推理之间的过渡过程。
完全归纳推理具有以下特点。
(1)前提对某一类事物的每一个对象都做了断定,无一遗漏。
(2)结论所断定的范围没有超过前提所断定的范围,结论与前提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结论是真实可靠的。现代逻辑学认为完全归纳推理是必然性推理。
由于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因此,其结论要真实可靠就必须遵守以下两条规则。
第一,对于前提中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断定必须是确实的;否则,得到的结论就无法保证真实可靠。
第二,其前提中被断定的个别对象之和应是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全面而准确地了解这类事物个体对象的数量。
3.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
由于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范围,因此有人便认为,它不能提供新知识,进而否定它在思维中的作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完全归纳推理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完全归纳具有认识作用。通过运用完全归纳推理,人们可以把有限数量的单程命题综合成为具有特定限度的一般性命题,进而使人们的个别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
第二,完全归纳具有论证作用。完全归纳推理还可以作为论证的方法。因为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对前提中的每一对象进行考察并确定,从而达到对一般性结论的确定和证明。
第三,完全归纳还有其他作用。为了论证某个一般性的论断,可以列举与此有关的一切对象,然后对其中的每一个别对象一一加以考察与确认,最后通过完全归纳推理,就可以证明这个一般性论断是否为真实的。
4.运用完全归纳推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1)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必须是完全的,真实可靠的。如果遗漏其中的任何一个,或有一个前提虚假,都不能得到真实可靠的结论。
(2)完全归纳推理不能应用于一个具有无穷分子的类,因为无穷的分子是不能完全归纳出来的。
(二)不完全归纳推理
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
(三)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1.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也称简单枚举法,它以经验为主要依据一,根据类事物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又没有遇到反例,从而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或然性推理。因此,要提高其结论的可靠性程度,一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尽量增加枚举的数量,扩展考察的范围。前提中考察的对象越多,涉及的范围越广,则漏掉相反情况的可能性就越小,推理的根据就越充分,因而结论的可靠性就越高。
其次,要注意考察可能会出现反例的场合。如果在一些有可能出现反例的场合中,都没有出现反例,那就说明某类事物与某种属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结论的可靠度就相对地提高了。
在运用简单枚举法时,如果不注意以上两点,而只根据少数对象的情况,甚至只根据这些对象的非本质的、偶有的情况,便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就容易犯“轻率概括”或“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简单枚举法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推理方法,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人们的许多经验性知识大都是运用该法总结出来的。
2.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作用
第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工作经验概括的重要手段。
第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科学研究的辅助手段。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要使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用已有的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这时就可以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对一些意外发现的事实当中所蕴含的普遍性、规律性做出一种初步的假定性解释。
(四)科学归纳推理
1.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又叫作科学归纳法,它是以科学分析为主要依据,依据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具有(或不具有)因果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科学归纳推理通过考察个别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可以使人们的认识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并且科学归纳推理具体考察了该类对象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使人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产生质的飞跃。
通过科学归纳推理得到的认识,对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联系
(1)二者的前提中都只是考察了一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因此都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
(2)结论都是对一类事物的全部对象的断定,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都超出了前提的范围,前提与结论的联系都不是必然的。
3.科学归纳推理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区别
(1)二者的推理根据不同,科学归纳推理是以分析事物与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为依据的;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以观察某一事物情况的重复出现而又没有发现反例为依据的。
(2)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意义不同,对科学归纳推理来说,前提数量的多少,对结论的可靠性并不起主导性作用,只要真正揭示了事物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以得出非常可靠的结论;而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则要求前提数量尽可能多,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也就越大。
(3)二者结论的可靠程度不同。科学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高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因为科学归纳推理在前提中考察了一类事物对象与其属性间的因果关系,是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方式显然优于仅凭经验次数的众多而得出结论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当然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得到了加强。
三、归纳推理与横向结构
归纳作为一种推理形式或思维方式,不论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都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因为无论是完全归纳推理还是不完全归纳推理,都具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作用,也具有论证的作用,所以在罗列结构性思维标准结构的横向结构时就可以运用归纳推理,使横向结构更加完善。
四、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思维进程的方向不同(推理认识发展过程的方向不同)。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而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第二,结论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归纳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而演绎推理的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第三,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归纳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即必要条件的关系,前提被结论所蕴涵。而在演绎推理中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即充分条件的关系,前提蕴涵结论,前提可由结论必然地推出。
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虽然有区别,但是它们又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是统一的。它们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归纳推理的结论为演绎推理提供了前提。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的大前提,需要借助于归纳推理从具体的经验中概括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归纳推理就没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演绎推理的基础。
第二,演绎推理为归纳推理提供了指导。归纳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方向是归纳过程本身所不能解决和提供的,这只有借助于理论思维,依靠人们先前所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而这本身就是一种演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