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言师语

【教育散步】我的教育,我的故事,我的“师本课程”

2019-01-06  本文已影响26人  野径绿潭

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师者根本。习近平同志讲,一个人一生遇到一个好老师,这是一个人的幸运;一所学校拥有一些好老师,这是这个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拥有源源不断的好老师,这是这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依靠、未来依托。辗转大江南北,挪移高中初中,与形形色色的教师共事,凝聚自己二十年教育的酸甜苦辣,想提出一个概念:“师本课程”。

一提“课程”,人们自然想到学科教学、教材、活动等。再一提“教师即课程”,人们自然想到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创造者和实施者。这似乎已是课程共识。但我想,有一个极常见极重要,但却极易被忽视的课程资源,那就是教师本身,不是其他。人们所理解的“教师即课程”,并未将教师纳入课程资源中予以审视。这个极宝贵的课程资源,包括教师的阅历体验、言谈举止、知情意等的综合素养。这种综合素养,是由内而外的,是自然外化,是可视可闻可感的,更多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浸润作用。任何一个教师,都是一门活的课程,都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亲近感和渗透力,但不可回避的是,也包括消极方面。从课程视角来观照教师,就可以依循某种价值取向,来挖掘、整合教师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诉求,推动其健康成长,同时赢得教师自我净化和发展。视教师本身为课程资源,从课程视角来审视和统整教师资源,从而产生美好的教育影响力,这种“教师即课程”,我称之为“师本课程”。

一、学生立场:构建“我——你”的美好关系

老师问,“冰花”是怎么来的呀?小朋友说得很认真,有说是妈妈趁我睡着时画上去的,有说是奶奶绣上去的,有说是花姑娘吻上去……结果老师说,其实啊,是因为室内外温差……

老师教孩子如何用“他”。老师说,没生命的东西,要用“它”,不能用“他”,比如受植物和动物。立马就有学生质疑了,老师,熊大熊二就有生命,学生纷纷说了,狮子王、黑猫警长、汤姆猫、杰克鼠、孙猴子、葫芦娃……都有生命。还有的说,我家小乖乖(小狗昵称)也有生命,还有说,我们家里的花开得像哈哈大笑一样,也有生命啊。老师无言以对

孩子的世界,是想象化了的世界,是生命化了的世界。孩子是用心在观察世界,而我们则是用眼睛。正如名著《小王子》狐狸所说,用眼睛是看不见事物本质的,必须用心。

人与人是什么关系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分为三种:

一是“我——它”的关系。“它”是对“非人”之“物”的代称,在“我”眼里,对方只是满足自己需要,达成自己的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如同我和斧头、我和桥的关系,对方可以任由我摆弄利用,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用完就可丢弃,过河即可拆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利用和被利用的不平等的有关系。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常与此有关。

二是“我——他(她)——的关系。相对于“我与它”,这种关系多了一些“人味”。对方不是被特化的它,而是表示人的“他(她)”。但这种关系的距离感依然存在,他是站在对岸的他,与自己的遥遥相对,彼此敬而远之。

三是“我——你”的关系。这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当“他”变成“你”,距离陡然拉近,是一种平等对话且相互促成的关系,用布伯的话来说,就是“相互玉成”的关系。

我们与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修行成为一种“我与你”的相互玉成的关系。这便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然而,强调什么立场,那立场不见得就有,不见得不是错了位的,不见得不是臆想来的,不见得不变了样,不见得不被利用成个招摇的幌子。学生立场,是学校教育的本有立场,是“以生为本”应有之义,然而,太多事实说明,并不是真有那么回事。立场问题,是个价值观问题,是个态度问题,是个换位思考的问题。现实中的真假虚实,不得不察。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耳朵、眼睛和大脑。

二、观念更新:立足最质朴的教育土壤

更新观念,不是绣个花边,而是骨子里的事,是剥去功利浮躁的外衣,立足最真实最核心最质朴的教育土壤的,自我修炼的事。

职务就像顶压舌帽,职称就像花哨的围巾,荣誉就像一袭华丽的外套,奖项就像这外套上挂着的饰物……被所有这些包裹着的真身,就是我们的琐碎平常的教育生活,就是那些常常被无视的与学生一言一行的过程。我们最真实的最宝贵的大事件,质朴如土,但却孕育着我们教育生命的拔节快感和美好享受。这绝非那些人们所谓的大事件,比如轰轰烈烈搞了什么活动,获得了什么了不起的奖项,受到了什么领导的称赞等等,所能比及的。教育,最重要的土壤是什么,是把上面这些东西统统剔除掉,所剩下的那些最琐碎最平常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等等。当我们把着眼点投注到这些如土的地方里,才真正称得上是关怀到点子上了。

一根普普通通的打狗棒,给个稀松平常的叫化子,他只能用来打狗,但是,如果给了洪七公或蓉儿呢,那就不一样,三十六路棒法,什么“棒打狗头”“反截狗臀”“棒打双犬 ”,什么“压肩狗背”“拨狗朝天”“按狗低头”,尽情施展,全是绝学。棒,还是那根打狗棒。我想用这个类说教学中的应试与素质。同一张试卷,有人讲解起来,眼中脑中口里无非就是题,但有人却讲得生动喜人,循循善诱,步步深入,有滋有味有料。所以说,手里拿的是“器”,怎么做是“术”,这都是表象,最根本的还是心中的“道”。心中有道,手中方大变。所以,我认为,不必太纠缠于什么内容,而在于什么更新观念,让立德树人成为一种自觉。

这就不得不说到教育生态。这个概念近年来被越来越重视。教育和自然一样,都有个生态问题。自然生态治理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教育生态治理无论从规模上深度上,目前并不好。任重道远。

三、至美仁教——自爱与仁爱,诗化平凡生活

仁教,其实也不是啥泊来品新鲜货。仁者,人也,德也,爱也。树仁,乃树人,乃树德,乃树爱。树仁,下分两枝:仁教、仁学。仁教,可分两个层面:一是观念层面,如以生为本,从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尊重“三性”,摒简单应试,全纳教育,尊重差异等;二是实践层面,如尊重、仁爱、惠教、评价三层。有仁教,当有仁学,即会学、慧学、惠学,以使学生学会,学慧,学惠。仁学与仁教构建成这样一种师生关系——融洽、有故事、有温度,具有生产力、成长力、文化力。立德树人,教师自爱与仁爱极重要。

1.自爱——爱生活,自修炼,成自觉

若让我们画出教育的表情来,我相信绝大部分教师都会画得颇苦丧、悲凄、无奈,很少会画得喜庆的。客观原因不论,从我们教师自身来说,建议由内而外用文化的、温柔的、发现美的眼光来亲近我们的生活。学校早餐,一粽一油条一咸鸭蛋,一碗米粥,多粒花生米。便戏说,我们在吃文化呢,你看,粽子是屈原,油条是秦桧,鸭蛋便是汪曾祺,因为他写过高邮的鸭蛋,这花生便是许地山,他写过落花生。这便是课程了,有实物,有体验,有精神。饭友便笑不拢嘴。

食堂早餐。见餐桌残断面条若根,有水若滴,歪放的椅子一把。“先人”饱腹而去,此地空余“剩”况。可考虑“后来者”之感受乎?午间过教室走廊,恰看群生孜孜不倦,颔首苦读,一摩登女老师,俏立讲台,耳塞耳麦,呼歌乎?可考虑群生之感受乎?课间又常闻高跟鞋的声音,由远而及近,由近又及远,始而隐隐,继而清脆如马蹄,再而如击鼓锥心,声入我室,吾生在室,不得不听,告诫众生听而不闻,可怜众生修行不够。入耳,乱心,高跟女郎,可知乎?诸如此类者,实在不少。人们非要从“为人身表”“身高是范”的角度来分析师德,我觉得,这本就是师之为人的内在的自觉修炼啊,不是外在命令使然的。

若评“最美”教师,那“最美”在哪儿呢?路人甲说,一定要有感人事迹,或自己沤心沥血,积劳成疾,最好是与死魔打过交道的,但依然工作不辍的,或工作任务超重而责任心超强,根本无暇照看教育自己的孩子,或父母年迈疾重住院,最好是抱病而终,于是愧怍不已,但工作依旧的。路人乙表示严重同意,并坦言,沒有此番突出事迹,谈不上“美”,更谈不上“更美”。路人丙丁深沉教诲我,教师美之最高境界正在于此,自古至今,概莫能外。我笑而不应。总感觉,师者似乎已被所谓的崇高敬业奉献给绑架,很久了。难道教师就非要病央央苦凄凄的才合乎师道不成?路人所言不仅谈不上“最美”,连“美”也谈不上。那是一种病,是“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的病,是千百年来被“斫直”“删密”“锄正”而养成的病,是文人画士扭曲的心理病。我辈当学定庵先生,“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所以,我以为,论美,首先自爱,身心健康,有生气,其次才是内生的职业幸福,有些教育情怀,断不是应试教育的佼佼者。

关于自爱,最后想说说关于年青教师。我似乎被排挤出了青年的阵营,但天天与青年们相处,向青年人学得不少,因沾了光而年青,可又感到莫名的担忧。我不得不向鲁迅先生请教。那是个如磐的乱世,这是个繁华的盛世,但鲁迅的话,却使我感到震惊,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鲁迅对青年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大变化:原来是歌颂、鼓励和帮助,后来颇有些失望和无奈。他对周围不时出现的一些狡猾、老成,趋小利、重私心,夸夸其谈、沽名钓誉的青年,则怀着戒心,充满厌恶,绝不以“青年”的名号原谅他们。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德之自爱自律意识要增强。

2.仁爱——真诚和尊重,让教育更丰盈些

我家院紧靠栅栏处有一家树,是我与西户院界地标。家树,东边枝繁叶茂,湛绿发亮,垂仅一米来高,如泼墨,西边则枝疏叶稀,灰绿颓废,悬有三米多。何故?我院有多处盆花矮丛,两小犬或吠或闹或卧或食,人常挪移或清扫或洒水或喂食,家气甚盛。更重要的是,每逢清洒时,人以水管对其淋浴,枝叶颤颤荡荡,似可颜可口可心,如通人性。久之,心向之,此相便生矣。反观西向,冬青杂长,荒草齐膝,虽有院而累月不见人,家树便心寂而神凄,心灰而意冷,西边便成长受遏抑,败相便生矣。一棵家树,两种相貌,两种精神,何况人心?更何况教育?多次到苏州织造府址,观瞻瑞云峰石。临潭久立,水映树影,影深悠悠,人心空空。潭有心,畔树向之,所以,潭上树便阴翳墨绿了。水有心,木有心,水木相通,情境自然而生。何况人?更何况教育?爱,说得够滥了,但现实仍匮乏真爱。

除了真爱,还有尊重。中小学生犯点这样那样问题很正常,因为成长就以问题为台阶。教育,就是帮助他解决问题,引导他在无限发展可能性中,总体向真善美的大方向前进。千万别给任何一个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教育者若是审判者、排斥者,教育便荡然无存了。你所谓的“差生”,内心其实是求上进的,他需要你的真诚有效的帮助,盼着你成为他生命中的贵人。他家长也是啊。或许家长不会教育孩子,或许家长也有问题,但家长最爱孩子,因此只能求助于孩子的老师,也作为他家教的贵人。这孩子是我的学生,还有比这更真诚的召唤的吗?

我想鼓吹我的“新新木桶理论”,盛多少水,既要把短板加长,还要把长板加长,更要看你怎么摆放木桶。孩子成长就是这么个过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补短板,激发兴趣创造条件扬长处,将青春的绿色铺满征程。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和成年人心态是积极还是消极也紧密相关。成年人的改变太难,因为太顽固太自大太霸道。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成年人才是真正的差生。

3.仁教——做好玩的生命教育

1)教育多“扳扳手腕

势均者,手紧握手,筋骨凸露,紧咬牙关,或呲牙咧嘴,四目相对,或面目狰狞,身倾将倒偏不倒,咿呀乱语来伴奏。此时脚小踢对手一下,或咯吱他的腋窝让他哏哏笑出声来,或文雅点冲他吹鼻子瞪眼,惹他笑,或“咦,那是谁”声东击西乱他定力,然后乘机蛮力猛施,胜局便定矣。耍点小伎俩吧也悦纳,笑骂两句吧彼此都嘻哈,输了吧也开心,观战者呢也痛快,竞争呢倒其次之其次,它全融化在美好里了。沒有机关,沒有凶煞,沒有凄神寒骨,手腕一扳,全入情入境入了道。

我前些年动辄和高中生夹桌相对,撸起袖子,扎马步,战它几回合,而战绩颇佳,后来败仗吃得越来越多了,便不再逞能。有的学生胳膊滚圆滚圆的,吓人,比我这大号的胳膊竟还大一号呢。和初中生孩子扳的少,扳扳也是掂掂他的气力试试他的筋骨,并寄语说,多吃饭,多练练。

现在我倒乐意去和小学生玩扳手腕了,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妙人儿。一只小嫩手使劲攥住你的那蒲扇一般的大手,夸张地扭着身子,或蹦哒几下,发出稚嫩的"呀呀”声。我也夸张地配合着,装着好吃力的模样,往旁边踉踉跄跄几步,惊呼道,你好厉害啊。小对手便露出既得意又羞羞的神情来,跳着跑去了一一一年级的小朋友是只跳蹦跑,而不大会规矩走的。一手去了,还簇拥着好几只手手,都争着与你大战一番,赢得那至高的荣耀。好玩着呢。

扳手腕,这游戏很神奇的,能让彼此的心一下就牵连起来,畅通并融洽了。看今日教育,似乎特别需要“扳手腕”。静想来,此中当有真意不是?

(2)教育多“唱唱歌”

迟到了,请唱歌!

年级分层走班上课,刚开始走时,学生磨磨蹭蹭懒懒散散,便总有些迟到者。虽声若喇叭喊责快点快点,虽对迟到者批不该不该,但学生并不怎么买帐。课刚说一句,便有“报告”声来,请其回座,可再讲两句,“报告”声又来。不胜其骚扰,生兮生兮奈若何? 悲歌慷慨之余,我只好使出我的绝招。你迟到了,不管你迟到十几秒,终究是迟到了,那么,请你唱首歌吧。

众目睽睽之下,你要放声歌唱!其扭捏忸怩之状,男生“大类女郎”,女生“不胜其娇羞”。求饶?可众生痛快拒绝。民意难违,众愤难抗啊。你矜持不已,煎熬难堪,恭默守静,一两分钟,发不出一声来。我是“大好人”,给你解围说,唱一句吧。在浓烈的愧疚之中,你作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寻寻觅觅状,万籁俱寂,唯闻笑声。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了。“大好人”再度解围:好吧好吧,那你就唱唱“两只老虎”吧。众生忍俊不禁,东倒西歪。还是无音。好吧,就做个爱心POSE吧。你果然双臂上举,再一内弯,勉强意思了个爱心。全班哄堂大笑中,你灰溜溜回府去,不,是“静若处子”后“动若脱兔”。以后还迟到不?打死也不会了。

但偏有知法犯法者,一迟到,就做爱心,天下哪有这般好事。唱!不唱啊,好吧。做十个俯卧撑!胖,做不来?做!在全班“一、二、三……“中,你不还是做得很好吗?下次还迟到吗?……如今这课,铃声响前,室内已是人才济济,你踏着铃声小跑进来,面露欣赏,必想:好险好险!自然还有铃声响完后再进来,跫音挺响,便自有眼尖者高喊:迟到!迟到!唱歌!唱歌!迟到者便大惊失色。迟到者已是凤毛麟角,为不误课,我便攒着,等个好机会,全班开个歌唱会。周同学应该唱歌很好听吧,不然,他何以要迟到多次,这不是开个人演唱会的节奏吗?

我和我的学生,渴盼着哪个勇士迟到,哪怕一回…

四、教育感悟——需要专注、真挚又深刻

首先具备“和”力,也就是你手头正做的、心头所想的、口头所说的、笔头所写的,是一体的,过的是一种和谐的研究的,而非分裂的或两面的教育生活。

其次,要有意义追问的意识,始终对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意义保持浓厚兴趣和强烈探究力。

第三要有转化的本领。万物归一,大道至简,从看到、听到、感受到、想像到的表象表征中,总可以用教育的视角去解读,转化为自己的教育体验和沉思。

第四是要有对教育有种宗教情怀,如教育朝圣者行走,或有种恋人情意,朝思暮想,如痴如醉。把生活和自我用思考慢慢地升华为一盏氤氲的碧螺春,与君品尝,不知不觉中,向教育最深处漫溯。

我教语文,觉得若不断生产上面这种教育感悟,需要炼有一种强大的内功。既然称之内功,便不是花架子糊弄人的,像尽搬弄些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吓唬人的,其实尽是大的空的,像有些人勤勤恳恳忠心耿耿做教科书或网络资料的搬运工的,其实只是教学界的木偶和传话筒。我所说的内功,无非俩字:“读”“写”。

先说“读”,读的武艺有十八般,最需下苦功的当是文本解读。文本有冰山,语言文字可入我眼,但仅是小部分而已,真正博大的在水面下,但很多人匆匆扫描几眼便以为尽在掌握中,很难沉潜得下去。我是鼓吹“裸读”和“苦读”的。

    “裸读”之“裸”,乃指摒斥其它任何辅助资料,手中眼中心中,只有文本,解读的武器也只有自己。很多人却不是这样,一开始就习惯性地查阅资料,结果便不自觉地陷入先入为主的泥淖而无以自拔。“裸读”是闭关修炼的阶段。

再说“苦读”。其实称为“苦读”,我是迫不得已,因为这读的过程外人看来,既漫长难捱,又枯坐难耐,毫无乐趣,的确是苦的,但在自己而言,却是苦中有大甘甜。我读梁实秋《雅舍》,先读先生文集一周,“雅舍”便有了我自己构置的生动背景,再读其文几日,段段句句字字,反复吟啸,寂然呆视,低吟啸歌,抑或握笔推推敲敲,虽拈断数茎须亦不为过,虽望眼欲穿也不矫情。枯坐中常无所得,便徘徊复徘徊,心焦得如候盼心上人仙临一般。既便手中无文而有他物,眼中无字而有他什,但魂不守舍,心中萦绕挥舍不去的,还是那文那字。这便是“入魔”。看似风平浪静时,正是静水流深处。一旦灵感袭来,便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浊浪排空,真是“漫卷诗书喜若狂”了。激动得发颤的笔,圈戳连勾,草行狂飙,好象上帝住进我的心。这便是“狂舞”阶段。不仅读出发现,读出心得,还读出浓情,读出小得意和大痛快来。所以说,这“苦读”徒具虚名罢了。如此,我才好去教学设计。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又是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艰辛美好的征程。

若论写的内功,似乎无需赘言。我不写,怎教学生写?而我之写,非写公文而写内心,非遥遥之期而是天天写。我天天忙中得喘息时,便写写微博小段,就如现在凌晨三时许,本解决内急,回床后困意遁去,便捏出这些拙字来,非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而是觉得好玩。人有吃喝拉撒,再把个“写”忝列其间,有何不可?教我如何写作,以及教我如何教写作的书,我读之甚少,但我依然自信于作文课堂,因为我有我每天的笔耕不辍,我有自己的真实真切细腻入微的体验,我有源了自己丰富实践的写作观,进而,我淬炼出自己的生活观和幸福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