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也需要“00后”的整顿
2023年的“十一“假期刚过,关于“00后”整顿一切的新闻,又零零散散地出现了。这回,主要是整顿旅游宰客,类似的新闻,在“五一”期间就已经出现过。简单说,就是很多“00后”站出来,在网上发视频,告诉大家哪些景区有坑别去,哪些地方才真正值得去。
一、00后整顿一切
回顾过去一年,关于“00后”整顿一切的新闻,时不时就出来几个。我大概盘点了一下,包括但不限于,“00后”整顿职场、整顿驾校、整顿酒局、整顿超市、整顿年会、整顿奢侈品,等等。这里的整顿,是一个很有网文爽感的词,也就是,好多人把这个事憋在心里,但突然,被“00后”喊出来了。
比如,整顿团建。本来大家累了一周,领导突然在群里通知周末团建,有“00后”第一个蹦出来怒怼。再比如,整顿酒局,正所谓领导画饼我不听,领导夹菜我转桌。再比如,整顿驾校,好多人心里觉得教练太凶,但唯独“00后”站出来投诉维权。
说到这,就引出一个问题。“00后”,年纪最大的,也才20出头啊。他们怎么就突然成了大家眼中的整顿专业户了呢?
我们指导,“00后”青年大部分都成长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从小没有生存压力,拥有更为优越的生活条件,在父母的支持下能够摆脱物质的羁绊,无需为基本生活所困。这导致他们在关于就业的看法、选择工作的标准、对待工作的态度上,都与老一代员工产生了很大的差异。“00后”青年的就业观念更为开阔、更偏成长性,大多数人看重就业的社会价值、长远目标和非物质性因素。对他们来说,工作绝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为了寄托精神追求,促进自身成长。
当现实与他们价值观产生冲突时,他们就会明确无误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拒绝一切不合理的行为就是一些00后对工作和生活的认知,他们的各种“整顿“其实只是对自身权益的正当维护,是在追求一种平等舒适的工作、消费、学习模式,而这本应该是社会公知的模式,无关年龄和代沟。但是老一代的员工因为已经“习惯”了那些不合理的“传统做法”,虽然心里不爽,但不会直接表达出来,借助“00后”,喊出了他们心理憋了很久的话,所以就会采用“00后”整顿一切的说法表达自己对这种观点的认可和支持。
姑且不论这种观点的对错,“00后”这种发现问题敢于直接表达,甚至怒怼的做法是企业改进而后成长的一个良机,尤其是对质量管理水平长期徘徊在一个水平上的企业。
二、质量管理的困境
质量管理水平长期徘徊在一个水平上是很多企业的现状,不同的企业只是停留在不同的管理水平上而已。比如:领导不重视、员工质量意识不强、项目策划不完善、文档质量不高等问题是不是在企业里存在很多年了?有多少企业只是在口头上抱怨但没有在公开场合提及呢?有多少企业公开提及但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呢?又有多少企业多次提及后没有受到关注就懒得再提呢?
为什么会这样?通常的做法不应该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吗?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比如当下不是主要矛盾、暂时无法解决等),导致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现状,创新、改进的动力也就逐渐消失了。
这就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没有人再愿意提问题,讲真话了,企业领导层也就不能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后面的很多决策就会缺少很多数据。比如:某项工作的职责权限不清晰,没有人愿意主动提及这个问题(可能得罪人,也可能落到自己头上),也不会主动有人主动承担这个职责,结果就是这部分职责一直处于混沌状态,遇事大家商量着来,或者谁牵头谁操心,最后直到各部门严重扯皮时才发现这个问题,虽然最终也能解决,但混沌状态造成的损失就不可估量了。
有没有打破这个怪圈的情况呢?
有,但必须有一个非常睿智的领导层,并且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比如海尔的张瑞敏,用铁锤砸出了海尔的质量,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坚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造就了今天的华为。
所以,打破质量管理长期处于一个水平线上的怪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人提出问题,就像我们的00后的整顿,二是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稳步提升质量管理水平。
三、面对问题的勇气
质量管理需要“00后”们的整顿,但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00后”提出的问题,却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一书中写过:人们所说的“逃避”,并不是人们天生懒惰,而是人们在面对痛苦时,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要打破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比如面对“00后”们提出的不能加班,我们是不屑地认为不加班怎么可能做完工作呢?还是去思考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呢?如果一听到“不能加班”的说法就果断认为,哪还有不加班的企业,可能我们就会永远错失提升工作效率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面对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千万不要认为这个问题很简单,稍微认真一点就能解决。打个比方,很多企业多年都存在文档质量不高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大家都提高责任心,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因为如何提高大家的责任心是一个更难的问题。
一个问题存在很多年,必然有其存在很多年的原因,要想彻底解决,不但要有面对问题的勇气,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由于受知识、经历等各方面的局限,“00后”们提出的问题不一定能够马上解决,但面对这种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企业也要鼓励,并且想办法保留这种想改变世界的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责任,他们会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寻求自主权和独立性,给你更大的回报。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
刘润老师说过,在解决问题时,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卓越的人改变模型。很多企业针对文档质量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我们就从改变结果、改变原因、改变模型三个维度进行简单剖析。
1)普通人改变结果。
面对文档质量不高的问题,部分经过统计分析,明确常见的文档问题类型,明确具体的奖惩措施,成立专门工作组,对文档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后进行追责。短期内产生了不错的效果,但时间一长,也就不了了之了。为什么呢?一方面,专门工作组需要额外的人手,这在本就繁忙的工作上增加了不小的额外负担,成立专职工作组吧,问题没有严重到这种程度,兼职吧,工作组人员对额外工作没有积极性;另一方面,工作组和文档编制人员本就是同事、或者朋友,时间长了,检查结果也就是能过得去就行了(因为这涉及到被检查者的奶酪,大家都比较谨慎)。所以,专门检查可以使文档质量有提升,但不能有效解决。
2)优秀的人改变原因。
于是,有聪明的人员就想,文档质量不高,只是编写者的责任吗?不完全是,校对、审核、批准人员都有责任啊。所以,部分企业就会从编写、校对、审核、批准各个环节进行追责,结果呢?文档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提升,但文档编写者想找校对、审核和批准人员就不太容易了,大家都不愿意为文档背负太多的责任,本意是提升文档的质量,却给文档的审签带来了莫大的阻力。
3)卓越的人改变模型。
为什么文档质量不高的情况比较普遍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即便文档质量不高,产品指标只要能够满足要求,各项工作都能照常进行,不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企业如果换一种做法,项目运行严格按照文件规定执行(各种迹象已经表示,这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两者不一致就会造成巨大的麻烦,文件编写者会为了规避这样的麻烦认真编写,校对审核人员也为了规避这些麻烦认真校审。当然,还有一种思路就是借用信息化工具,对文档的合理性、前后一致性进行严格对照,也能有效提升文档的质量。
所以,要想改变质量管理在一个水平上来回徘徊的问题,必须从治理角度考虑,设置专项运行机制,引导大家的质量行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像医生治病。一般的大夫只看到症状,对症治疗,先控制好生命体征,这是用“症状解”解决问题,解决“是什么”(What)的问题。优秀的大夫在控制好症状的前提下,能迅速找到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是用“原因解”解决问题,解决“怎么办”(How)的问题。卓越的大夫,会教人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就是用“根本解”解决问题,解决“为什么”(Why)的问题。
斗胆猜一下,这也是“预防型”质量管理体系的由来吧。五、最后的话
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总在一个层次上往复徘徊,是因为企业内部各类人员已经习惯了传统的管理模式,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00后”整顿一切的做法可能给企业的质量管理提出全新的问题和挑战,企业应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即使不能有效解决,也要想办法保持“00后”的工作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从改变结果、改变原因的角度出发,应该改变造成问题的模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