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上岗证,你有吗?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把家庭视作一个“工作岗位”,家长则是一种“职业”。从“职业”的角度看家长,我们会发现,其具有典型的“三无”特性:
第一,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子女一出生即为父母的教育对象。
第二,教育工作无法辞职。学校教师有轮流更替,父母则是终身制。
第三,教育遗憾无法弥补。父母教育孩子是一张单程票,无法返程,犯下的错误、留下的遗憾基本无法弥补。――摘自《人民日报》
三个“无”道出了为人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试想孩子出生时好比一张白纸,家庭和生活环境不同,最后孩子们也有了不同性格和命运。
家长上岗证,你有吗?最近看过一篇文章,有个孩子小时候在幼儿园撒尿到别的孩子碗里,一直惹事生非搞破坏,导致幼儿园都不肯接收他。甚至他的父亲有一天把他用锁链锁在家里,后来还把孩子送精神病院……她的母亲是一名大学教授,虽然痛苦不堪但是她始终相信他儿子,他就是个不被世界理解的天才,没有放弃他。并选择与孩子父亲离婚。后来孩子在母亲的用心培养下凭他好动手爱专研的性格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汽车修理工,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还有德国的小卡尔也在父亲卡尔·威特的教育下从一名资质平庸的孩子成为一位天才。
上面两位主人公,在他们小时候可以说是两个“问题”孩子,一个有暴力倾向,一个天生反应迟钝。但是最终在父母的用心陪伴下照活出了精彩的人生!
我认识的两个初二女孩:
A姑娘资质平平,但母亲一直赏识她,姑娘单名“笑”,正如她生活中,总是与人笑脸相迎。细细的丹凤眼也非常惹人喜欢。因为家人对她的充分信任,小姑娘初中以后也非常喜欢学习,经常跟优秀的同学交流,姑娘的学习尽然从小学班里的中等,到初中后成绩挤进年级重高线。
B姑娘聪明漂亮,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对她也是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对吃穿要求很挑剔,父母的话也听不进。孩子母亲跟我说都是小时候把她宠坏了,现在是叫苦不迭呀!沉迷手机,叛逆,经常跟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一起出去玩。这次期中考试,竟然用手机偷拍题目被老师发现,家长也被叫到学校,孩子还要被学校记过。可怕的是孩子对此尽然无 所 谓!
对从小学到初中这两个姑娘的不同变化令我唏嘘不已……抛开学习成绩不看,就现在她们俩的不同状态,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许还有其他客观因素?值得反思……
反观每个孩子的发展其实都有无限可能,而家庭教育中相信、鼓励、不宠溺显得尤为重要。
“养儿不易”难在你必须是一个“持证上岗”的家长!
养儿道路上我们一起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