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

为什么你学了那么多,依然用不起来

2019-05-18  本文已影响25人  格林先生说

知识大爆炸时代,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乐忠于在高铁、通勤上的间隙看各种文章和收听音频知识而不是阅读书籍,但我们的学习效果反而越来越差,学的越多,运用的越少。

于是有人说是碎片化学习不行,但在我看来是不是碎片化学习不行,是碎片知识不行。

社会科学家Michael Polanyi 在1958年提出了”隐性知识“概念。他认为:我们学到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分别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所谓的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能够被表述和觉察到的知识,即我们能够展现并提取出来的知识;

比如我们都知道10.1 是国庆节

而隐性知识是指我们觉察不到,但会潜移默化影响我们的知识。

比如我们骑车就是隐性知识,因为你未来知道身体怎么发力的,手和腿怎么配合并保持平衡的,不需要大脑的任何干预、

这种叫程序性记忆也叫肌肉记忆。

除了程序性记忆,还有碎片的记忆也属于隐性知识。

我们平时碎片时间学习的知识,很多时候以为自己遗忘了,其实并没有,它们往往被隐藏在大脑深处,没有被激活。

但是有时候,我们读到某个内容、跟别人聊天,脑子里会突然蹦出一些想法和念头,这种情况其实属于碎片知识的激活。

那为什么碎片知识难以被激活呢?

这要从记忆的存储模式开始谈起,其实记忆的本质是神经元之间的协同,若干个神经元通过突触连接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集团,就构成了一个概念。

比如对于鸟这个概念,跟鸟相关的图像、声音、以及羽毛等概念组合起来,这个小小的局部网络,就构成了关于鸟的全部知识。

甚至还学习了与鸟相关的概念,比如天鹅、大雁等概念,那么我们这个网络会越来越大。

当我们想到鸟的声音、或者天鹅,那么我们会较大程度上想到鸟这个概念。

也就是说在这个网络上,链接的节点越多,那么被联想起来的,召唤起来的可能性越多。

而碎片知识往往没有节点或者节点很少,所以难以被召唤。

谈到这里,其实碎片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个前者是没有体系的,知识之间没有连接,而后者是有序、有结构的网络。

那种怎么把碎片知识变得显性化,更好的地为自己所用呢?

我提供了几个建议

1.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到一个知识点,尝试和已有的知识构建联系,比如你学到马斯洛需求理论,你能马上想到公司的激励体系知识,这两者是有关联的。

你学习了怎么打造一款产品的知识,然后马上学习了怎么引流,你会发现这两者是上下关联的关系,你只有产品打造好了,才能引流。

2.构建知识的应用场景

每学到一个新知识点,多多思考,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来解释这个知识,这个知识我能运用在哪些日常生活场景中。

比如讲故事这个知识,我不仅可以运用中写作中,我还可以运用在洽谈、面试等场景中,只要涉及到说服,其实都可以运用到。

3.思考事物的背后规律

还是拿讲故事这个知识点来讲,你可以尝试去思考为什么人们喜欢听故事而不是一大堆理论。

因为只要故事没有讲完,那么我们的情绪就一直被撩拨着,而我们人本质上是情绪化动物。

带着好奇去思考你所学的知识,尝试寻找知识下面的底层规律和思维。

4.将知识模块化

将知识模块化能帮助你更高效地解决特定的问题。

举个栗子:

对于新来的员工,上班的第一天,入职的事项有很多,而你作为一个hr,你能不能将入职的事项流程化,打印一个表单,告诉新员工,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分别对应找什么人,做什么事,拿什么物。

这样很大程度会降低你的认知资源,释放自己。

即使你不在,别人也能照常完成入职事项。

还比如,你收集了一些关于北京旅行的攻略文章,你想着以后去北京使用,某一天计划要出发了,你能不能将之前的文章和现在搜索掌握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北京旅游攻略,这个完备的攻略可以确保你在北京出行无忧。

甚至将知识进行产品化商业化,比如你曾经是一个胖子,在网上收集各种减肥知识后,不断践行最后终于瘦下来了,你能不能把这些知识封装化,即别人只有按照你的方法一步一步执行,也能减肥成功,最后做成一个课程卖给别人。

我是正在野蛮成长的格林,专注高效学习,服务过的学员100%好评,如果你有高效学习方面的困惑,欢迎加我微信:Glenn1007,我很乐意给你理一理,时间有限,每天仅限3个名额,并免费赠送一份快速学习新领域的干货和多本高效学习电子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