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人文社科读书

荐书·清晨书单(三)

2018-03-20  本文已影响277人  故紙堆裏寄此生

一、《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王尔德(著),余光中(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年03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就剧本本身而言,它们最吸引读者的还是那些妙言警句。或许不合道理,违背逻辑,经不起推敲。但是它们美就美在不经意,一反常规,陌生而刺激。它可能不严肃,但是人们就是喜欢不严肃。在某个沉闷压抑的午后,翻开此书,优哉游哉,读到会心处,读到开怀处,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说穿了,这剧本根本没有什么主题或什么哲学,也不存心要反映什么社会现象。为了语妙天下,语惊台下,他不惜扭曲常理,颠倒价值,至少在短短三小时内,把观众从常理和定规的统治下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空中飘游一晚。巧合吗?那原是艺术的特权呀。

——余光中《一跤绊到逻辑外——谈王尔德的〈不可儿戏〉》

不以道德说教为目的,想到什么说什么,为调侃而调侃,为艺术而艺术。但是卫道者也能在里面找到箴言,唯美主义者也能感受到它的「唯美」。

如余光中所译喜剧《温夫人的扇子》:

1.什么东西我都能抵抗,除了诱惑。

2.等到男人不再说风流话,他们也就不再想风流事了。

3.女人想要抓紧男人的话,只需要迎合他的下流就行了。

4.我们全掉在阴沟里,可是有些人却仰望着星光。

5.世上只有两种悲剧。一种是求而不得,另一种是求而得之。

6.每个人犯了错,都自称是经验。

7.你要是真爱上一个女人,就觉得世界上所有的女人都变得毫无意义了。

8.人生的教训,只有到用不着了,我们才学得会!

二、《道连·格雷的画像》:王尔德(著),苏福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11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起先,道连·格雷是「美」,是「艺术」的化身。无关功利,无关道德。他是一个金发翩翩的美少年,纯洁,不食人间烟火。后来在享乐主义者亨利·沃顿勋爵的引诱启发下,他觉醒了,发现生活的「美好」,于是从天边坠落凡间。

在画家巴兹尔·霍尔沃德为道连画好画像之后,看着年轻俊美与自己一般无二的画像时,道连突然醒悟:画像(艺术)将会永葆青春,自己的肉身则会慢慢腐朽直至消亡。

这个事实,强烈刺激了道连。于是他祈祷:希望自己能像画像一样青春永驻。

要是我永葆青春,而这幅肖像变老,那该多好啊!为了这个——为了这个——我会放弃一切!是的,人世间所有的东西我都在所不惜!我为此可以放弃灵魂

亨利之于道连,差不多相当于歌德笔下的靡非斯特之于浮士德。「魔鬼」将他们引诱至充满诱惑的尘世生活。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堕落」。

道连在做了一些「邪恶堕落」事情之后,这些都会反馈在画像上,道连看到原本青春俊美的画像变得邪恶狰狞,便把这一切罪过归到了画家巴兹尔身上,认为是他让自己变成这样的,最终愤怒之下用刀结束了画家的生命。

前面十九章道连一直是年轻俊美的,最后结局突然一变:道连死了,他的面貌变成了老年特有的枯槁样子(生活败了);而画像则重新变得青春俊美(艺术胜了)

艺术至上论:强调生活是对艺术的模仿,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

三、《王尔德诗选》:王尔德(著),汪剑钊(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04月

评分:7.5分  推荐指数:★★★☆

作为金句王,奥斯卡·王尔德不负众望,《诗选》中仍然也有大家喜欢的警句。

作为唯美主义者,他真的可以说是「知行合一」,他的生活真的可以说是一首「诗」。

王诗试译如下:

Her little lips, more made to kiss

她的细绣红唇(un),生来即为亲吻(en)

Than to cry bitterly for pain,

绝不是为了痛苦而哭喊流泪(ei)

Are tremulous as brook-water is,

翕动如湖面荡起的波纹(en)

Or roses after evening rain.

又如夜雨滋润后的动人玫瑰(ui)

首先,不管我们阅读何种文学体裁的作品,第一选择必定是原著。退而求其次,不懂外语或外语水平不足的读者,应当选择国内学术界公认的权威翻译,最接近原著神韵的翻译。什么是好的翻译?翻译文本读完之后,使你产生强烈阅读原文的冲动。对于「诗歌」一体裁尤其如此。

关于「诗歌翻译」的一点意见:

诗歌是可以翻译的,

也是不可以翻译的。

为什么说诗歌能够翻译?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透过诗歌了解国外的审美趣味与蕴涵的文化;其次,了解吸收国外的诗歌艺术。

为什么又说诗歌不能够翻译?即诗歌翻译失去的是什么?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语言。以及语言衍生出来的音乐美、押韵、节奏……


四、《中国婚姻史》:陈顾远(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05月

评分:7.5分  推荐指数:★★★☆

《中国婚姻史》一书共分六章,分别为「婚姻范围」、「婚姻人数」、「婚姻方法」、「婚姻成立」、「婚姻效力」和「婚姻消灭」,各章之下再细分为若干节,其下又分为若干目。细察其内容,可以发现这些章节主要都是围绕「礼制」「法制」这两条相互缠绕的双螺旋线而具体展开。

在中国古代的婚姻以及社会中,大致都是「礼」大于「法」。「礼」几乎又等同于「社会道德」,「法」几乎也是一种「护礼」工具。这种「礼」与「道德」规范有良好的一面,其中也存在压抑违反人性的一面。

在现代,「道德」与「法律」仍然是组织维护国家社会运行稳定的必备两大利器。前者是约定俗成自由的,后者则是强制性的。什么时候「道德」具有临时「法律」效力?在古代「礼乐」制度中;也在当今社会舆论中。所以古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在今天也有「不要道德绑架」或极端「民粹」主义。

《中国婚姻史》在礼法精神的指导下,就史论史,简述先秦至民国中国婚姻状况。是一本研究中国婚姻史的经典书目,可以备为入门书之一。

缺憾大致有二:「民国式文言文」写作;书中涉及部分「礼法」名词。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有点难度。读者必须具备一定古文功底,如果熟悉历代礼法文化则更佳。

五、《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01月

评分:9.0分  推荐指数:★★★★☆

要说文献学,首先需要弄清文献的定义。文献,原指书面的文章典籍和贤者或贤者所讲述的材料。后世对其定义有所损益,从偏向书面的文字资料演进到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和信息的物质载体。

文献学,就是研究与文献相关的知识的一种学问。我国古时称从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者为校雠学家。文献学具体指由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经历代学者不断发展、扩充,以研究典籍的分类、编目、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

文献学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大部分。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读书治学的基础与入门处。因此有人说「一个人学问如何?就看他对图书馆文献的熟悉程度」;以及古人所说的「学识如何观点书」。

此书关于「文献学」相关的知识,基本上已经提要钩玄讲述清楚,翔实丰富,是一本古代文化爱好者的入门好书。

六、《沉思录》:奥勒留(著),梁实秋(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年02月

评分:8.4分  推荐指数:★★★★

《沉思录》可以说是一部自我对话录,一个人的自剖之语,一部私人日记。作者只是为了愉悦自己,并没有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宏伟愿望。

本文作者玛克斯·奥勒留,为古罗马帝国皇帝,斯多亚哲学信奉者,活动于公元二世纪(121-180),距今已19个世纪。

他曾在笔记里记录:每个人都不应该在乎同时代或后世人对自己的评价,浮云而已。没想到他的《沉思录》流传了下来,其书不知暗自打动了多少读者,我们不得不对他做出评价:你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本关于安身立命的书,共收录警句箴言十二卷四百余则。作者利用四方征战与政事辛劳之间的片暇,记录下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为后世在人生向度上开启了别样的风景。远古与当代,帝王或凡人,外部世界的进取终难替代内部心灵的安顿。今天,当工具理性与世俗浪潮蔓延至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时,我们更有必要从这穿越千年的不朽文字中,探望人生,寻找精神的故园。

七、《徐志摩诗全集》:徐志摩著.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4年07月

评分:7.5分  推荐指数:★★★☆

断断续续五天才把《徐志摩诗全集》看完,诗集虽然走到了尽头,却没有满足阅读期待。大部分诗像是隔行押韵的「散文」,句子似乎不够「诗化」与「凝练」。不刻意制造警句,有感而发,出口成章。某些篇目可以说就是「散文」,散文与诗结合。

《徐志摩诗全集》分五辑:《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外集》,共197首。十年左右,大致平均每年20首。在量上不能说多产,但在质量上是不错的。

他的诗似乎没有他的人生经历更吸引人,他的故事似乎比他的诗歌流传更广。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平常百姓都喜欢听故事,都有一颗「八卦」心。

对于当代人,除了众所周知的《再别康桥》,其他诗歌似乎还没有著名到人尽皆知。

至于「诗人」徐志摩为什么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如此出名。究其原因,他的行为罢了,他的行为就是一首诗。其次,中国新诗在二十年代几乎才刚刚起脚,作为新月派的重要代表,他的诗在当时更重要的作用应该是「新」。如一轮新月,光亮皎洁,清新可人。而「新」具体体现在两方面:白话与思想。

胡适用三个词概括徐志摩的一生:爱、自由、美。同样我们也可以用这三个词概括徐志摩的诗。

八、《徐志摩散文》:徐志摩著.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年08月

评分:7.8分  推荐指数:★★★★

总评:绯闻大于诗歌、散文成就。

本书《徐志摩散文》分五辑:《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游俄辑第三》、《集外文》。

内容上,涵盖颇广,涉及政治、文艺、生命、人物传记、风景……哲思与文学性相伴。语言上,清新自然,存在诗化情况。

除去语言表达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徐志摩散文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对新文学的宣传(白话文学的创作)与新思想的表达(在西方接受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思想)。侧重于对「人」的认识,对自己的尊重,对心灵的探索。

九、《张学良口述历史》:张学良(口述),唐德刚(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07月

评分:7.9分  推荐指数:★★★☆

一说到「张学良」,几乎所有中国人第一时间条件反射的都是「西安事变」,作为此次事变的两大主角之一,于个人而言,张少帅可谓「自掘坟墓」,后半生因此而惨遭幽禁。于整个中国历史甚或世界历史而言,其行为不啻为改变历史进程的伟大转折点。

说到「西安事变」,我们可能都认为这是张学良出于「民族大义」而发动的。这种说法其实也没有错。张学良作为一个性情中人,据他自己说主要是蒋介石把他激怒了。他们的冲突集中在一点:蒋主张——安内攘外;张主张——攘外安内。

《张学良口述历史》系缘于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授、史学家唐德刚博士,于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先后录下的11盘录音带。录音带标注录音时间分别为:1990年1月25日、3月16日(2盘)、4月12日(2盘)、4月20日(2盘)、4月27日(凯悦饭店,2盘)、5月3日(亚都饭店,2盘)。

细读本书,余以为张学良是一个典型的「唯我主义」者,自己顺心为第一要义。自信(一些人看来就是自负),有主见,有分寸,有原则。崇尚自由,好女色。不畏生死,有大义,性情中人。有能力,喜京戏,好字画。

十、《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05月

评分:6.5分  推荐指数:★★

如果根据该书的内容,也可称之为简明「中国通史」。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黄仁宇也有自己的史观——大历史观(macro-history)。

何为「大历史观」?简单来说就是从整体上长远上全面来看历史事件。主张综合各种因素,采用归纳法研究历史。从技术(似乎是指实际具体问题)角度,而不是从道德角度分析历史。

在1960年代,我就觉得我们应当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史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研究。

——《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

因我之所谓「大历史」观,必须有国际性。

首先要解释明白的则是大历史观不是单独在书本上可以看到的,尤其不仅是个人的聪明才智可以领悟获得的。我的经验,是几十年遍游各地,听到不同的解说,再因为生活的折磨和煎逼,才体现出来的。

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本书从先秦讲到90年代的中国,从不同方面归纳出某种历史规律。虽然令人耳目一新,不过总感觉某些地方稍嫌牵强。把本书从头读到尾,你可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外国人」所著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著作。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错觉呢?首先它的语言,不像中国传统的「历史语言」;其次研究方法与史观;第三原著为英文,几乎是面向西方读者的普及性史书。

十一、《万历十五年》(增订本):黄仁宇著.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1月

评分:8.0分  推荐指数:★★★★

本书一读,则明显感觉与《中国大历史》不同,是一本中国人撰写的中国史。谋篇布局,语言文字,像是本土中国人行文风格。

至于写作本书的目的,作者也在《自序》中明白指出:

笔者以为,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写作本书的目的,也重在说明这一看法。

本书也是作者「大历史观」的阐述者之一,作者从细枝末节处着手,归纳分析,点出小事件对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作者企图使用「道德」来分析明朝历史,可以说「老生常谈」。只要稍微了解古代文史哲的,莫不知道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历史、经济、伦理……的深远影响。可以说以「道德」来教化人民,维持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治,是一个常识。而《万历十五年》的长处就在于使用「讲故事」的形式阐述「道德」对万历朝人事物的影响,并且文字精练。

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思想几乎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出仕的基本准则。各种礼乐制度规定等级礼仪,忠孝成为人生最重要的目标,丧葬祭祀制度庄重而不可或缺,「修齐治平」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普遍目标。即使高洁如陶渊明,飘逸如李太白,乐观如苏子瞻,起先无不以「致君尧舜上」为第一人生目标,这与儒家的入世精神不谋而合。

熟读中国历史,特别是史书中的《列传》部分,很容易知道一部部历史,几乎就是一部部教你如何「做人」的历史。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伦理至上的社会。那时候的道德规范等同于法律。所以本书试图以「道德」说明历史问题,不能说是一种特别新颖的方式。定要说本书何以成为一代「经典」,可能归根于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特别是对成语、各种文言词汇及古籍语词的运用),讲故事的能力组织裁剪缀合庞大历史资料于一篇的能力……

十二、《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黄仁宇著.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04月

评分:6.8分  推荐指数:★★★

看书名,原本以为大部分是「日记」,小部分「大历史观」式分析。没想到全文「夹叙夹议」,把「日记」穿插其中,「日记」可能不到十分之一,几乎变成一个个「论点」。读者难以根据日记全文感受蒋氏其人其事,不免遗留一丝遗憾。本书堪称:

用「历史事件」证明「蒋介石日记」;

用「蒋介石日记」证明「历史事件」。

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自己的20世纪新中国革命「三段论」:认为中国至抗战仍属于「中世纪国家」,是一个农业社会,还没进入商业社会,是一个「道德」至上的人情社会,不是一个现代国家。在经过蒋介石、毛泽东及他们的继承者改革之后,中国几乎才可以称作「现代国家」。此三阶段依次为: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造成的中国高层机构;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造成的新中国下层组织;在前两者基础上,邓小平的经济改革。中国革命至此基本完成。

上下都已改组就绪,则必须在行动上重订上下间法制性之联系。于今海峡两岸都已主持重商政策,即是希望在公平而自由交换之中厘定各人权利与义务,以构成永久体制。

——《卷尾琐语》

不过从作者的背景(任国军军官10年),人生经历(1918―2000,中西结合),49年后大陆与台湾的对比,还是可以窥其一斑:偏向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偏向商业性现代社会。

至于「日记」本身,由于政治原因,公布较少,「……至今无缘见及原件。现今传阅之件不仅经过选择,而且有了修改。」

本日记起于黄埔建军,止于抗战结束,分析蒋介石作为统帅的无奈以及坚定的抗战决心与复杂的思想感情。不简单以道德评断历史人物,也不执其一端片面评价人物,主张联系历史纵深客观分析其人其事。指出蒋介石的历史贡献则为:创造了中国的高层机构。即精英领导阶层。有了这一步,才有中国的后一步。

赞成其观点「历史是时间之产物,有累集性。要是我们忽略每一情事之积极性格,亦必误解以后发生情事之真实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