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销直销

从人尽皆知的国民品牌到遭“创始人”起诉,大宝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

2018-11-19  本文已影响7人  fb453dafc6d6

据新京报报道,被称为大宝创始人的武宝信,向杜斌和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发起诉讼。武宝信称,大宝公司的前身为北京市三露厂,但北京市三露厂在1985年营业后却没有资金,并且负债累累。武宝信在担任厂长时,将带来的全部技术中的一项即“抗皱增白奶液”技术以150万元的转让费转让给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劳动服务公司,而该笔转让费正是用于北京市三露厂的发展。

武宝信认为,他是北京市三露厂的唯一出资人,北京市三露厂也是靠这笔转让费才得以起死回生。所以,北京市三露厂改名为大宝公司,已经损害了他作为出资人的合法权益。武宝信要求杜斌、大宝公司停止侵权,赔偿他150万元投资款以及相关损失,杜斌、大宝公司公开向他赔礼道歉。虽然讼诉经过多次程序,但武宝信的诉求依旧未获得法院的支持。

作为曾经的国货品牌,大宝在被强生收购后早已风光不再。而当大宝再次出现在新闻头条版面上,却是因为遭到“创始人”起诉,这样的消息令人嘘唏不已。从“国民品牌”到跌下神坛,大宝这些年又经历了什么?

据公开资料显示,大宝早期是北京市民政局直属福利企业,用于超过35%比例的残疾工人。为了解决残疾工人的就业问题,北京市三露厂于1985年开始运营。同年,大宝系列化妆品也诞生了。1990年,杜斌担任北京市三露厂新厂长,经过系列改革,大宝开始进入真正的辉煌发展时期。

在福利性、平民化的背景之下,北京市三露厂推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化妆品,并且将渠道拓展至了二三线城市和农村市场。彼时,在高档日化护肤蜂拥迭起的环境下,大宝凭借着差异化战略很快就得到了平民消费者的欢迎。

1998年,一句“大宝天天见”的广告词,让大宝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国民品牌”。大宝的市场占有率也直接从1993年的8.91%飙升至34.04%,那一年,大宝产品首次位列国内同类产品销量第一。而销量冠军的宝座,大宝这一坐就是7年。1999年,大宝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同年,大宝的美容日霜、美容晚霜和人参香波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成为国内自主申报成功的第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

但,随着国民消费水平提升、国内市场开始细分以及外资品牌抢占低端化妆品市场,大宝迎来了最大的危机。2004年,大宝的市场占有率开始呈现明显的下滑。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大宝的销售额虽然依旧稳定在7~8亿元之间,但其市场占有率却从17.79%逐渐下降至1%。2006年,大宝的销售额开始下滑,净利润也同样大幅度减少。

2007年2月27日,国有控股企业大宝以23亿元的挂牌价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整体转让,转让标的包括北京三露厂持有的83.42%的国有股和北京大宝化妆品有限公司职工持股会持有的16.58%的股份。当年,传出参与竞购的外企除了强生,还有联合利华、雅芳和宝洁。

2008年7月30日,强生宣布已完成对大宝的收购。然而,大宝在外嫁给强生后,并未得到先进的技术与充足的研发资金,反而逐渐被强生边缘化。在被“雪藏”了五年后,大宝才开始频繁的推出新产品,启动年轻化战略。

自2013年起,为了摆脱固有的中老年形象,大宝推出了一系列新产品并且邀请小鲜肉为其代言。2014年,大宝在更新全线产品的同时,抛弃了原有的经典瓶身包装。2015年,大宝启动了一轮名为“青春范 爱不凡”的营销,参与了朋友圈广告投放。2016年,大宝涉水“他经济”,推出男士洗护用品,并邀请林更新和张一山为新品站台。今年9月份,大宝宣布推出首支精华新品,售价为110元。有业内人士认为,这预示着强生为大宝开启高端化之路。在双十一的加持下,目前大宝这款精华的月销超过了8000件。

虽然大宝在产品、包装、营销和品牌代言人等多个方面都有着明显的转变,但这些转变不仅未让消费者买账,反而与它原来的“平民化”形象有些格格不入。此前,《北京商报》报道称,大宝在终端渠道售价较高的眼霜等产品未吸引到消费者的注意。而北京一家家乐福超市销售人员指出,“年轻人很少买这个牌子,而老年顾客则担忧新包装和新品是品牌借机涨价的方式。”

显然,大宝的年轻化和多元化并未救活它,反而陷入了两头都不讨好的困局。曾经有多辉煌,如今就有多落寞,大宝正是如此。不过,相比起丁家宜、小护士等同样被外企收购的品牌,大宝无疑是幸运的。至少,它依然还活跃在消费者的视线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