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写的日常 2019.6.16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老张的瞎写日常

这是XIA写日常的第一个系列文章。


冷战,指1947-1991年之间,美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苏联、华沙条约组织之间为争夺全球霸权而进行的,除全面军事冲突之外的一切对抗行动,以1946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的“铁幕演说”作为序幕,1991年底苏联解体结束。

第一篇,讲述冷战的政治起源。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利亚斯特,一幅横亘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下。”——温斯顿·丘吉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横亘全球的一场历史浩劫,但它对之后历史的影响也是格外明显。其中,对于冷战的形成最为明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和苏联都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美国依靠大西洋彼岸的地理优势,远离二战战火,并且通过售卖军火大发战争财;苏联则和纳粹德国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保证自己在通过暴力手段扩张领土的时候德国不会突然上门找自己的麻烦。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直接把美国拉入战争泥沼;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剑指苏联,对苏联发动“闪电战”入侵行动,甚至一度打到莫斯科门口。

美国和苏联就此参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苏联和美国打的完全不是一场战争:

“美国从二战一开始就被迫采取全球视野,因为它不仅要与德国并且还要同日本作战;苏联在二战中一直保持对日中立,只是在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才对日宣战。尽管共同目标是打败法西斯德国,但是美国和苏联的战争目的与战略有明显的不同,其主要区别也许可以称作美国的目的“广泛”,而苏联的目的“专注”。德国入侵苏联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苏联的战争努力专注于国家存亡,这使得苏联领导倾向于用领土得失来评估战争胜利。美国领土上的珍珠港海军基地也受到攻击,但日本不可能占领夏威夷,更谈不上占领美国本土。除了要实现使德国和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个当前目标外,美国还企图建立一些国际行为的原则,这些原则在大西洋宪章里得到了明确的阐述。”①

简单点说,苏联因为德国的全面入侵,面临灭国危机,所以苏联必须举全国之力,抵抗德国入侵;美国虽然丢了个珍珠港,但是美国的本土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以当时日本的军力,加上日本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的军种指挥体系,日本虽然打掉了珍珠港,但是进攻美国本土的可能性几乎为0。

这就使美国和苏联在当时的思维出现了决定性的差异:苏联必须保家卫国,而美国不仅和轴心国作战,还想借此机会让国际秩序重新洗牌,为自己的霸权之路扫除障碍。

于是,1941年,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苏联也表示了同意意见,但这一态度使得三大国家对大西洋宪章的理解更加模糊。

在分析时,请各位记住:

任何主权国家的对外活动都以维护、最大化本国利益为第一目标。

《大西洋宪章》可以说基本达成了同盟国目标的交汇,而宪章中的大部分条款都被原封不动地移入《联合国宪章》,为后来的战后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同时成为了战后秩序形成的基本框架。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德国和日本伙同意大利发动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战争,还打破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的国际力量平衡。证据就在于斯大林在1942年纪念布尔什维克革命胜利25周年讲话中提到的“两个阵营”:

“德意联盟的行动纲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散布种族仇恨;建立“优等”民族的统治;征服其他民族并侵占他们的领土;在经济上奴役被征服民族并掠夺他们的财富;消灭民主自由;普遍建立希特勒制度。英苏美联盟的行动纲领则是:消灭种族特权;维护民族平等及其领土的不可侵犯性;解放被奴役的民族并恢复他们的主权;主张各民族有权根据自己的愿望处理自己的事务;在经济上援助受战争破坏的民族,并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恢复民主自由;消灭希特勒制度。”②

发现什么了没?

斯大林同志的每一句话都在强调自己和轴心国之间在任何领域的冲突,并且宣扬自己的行动的“正义性”。这一段讲话直接就把国际秩序给“二元化”了。由此,在战后出现了大量的权力真空的时候,同盟国因为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而产生几乎不可调和的冲突。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轴心国还是冷战的思维结构的最初作者。

(未完待续)

①②:《五十年战争:世界政治中的美国和苏联》 (英)理查德·克罗卡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