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如何学习,才能获得指数级的成长?
每次学习,和不同的人学习,都会有新收获。上周六校友会的《第八个习惯》读书小组总算聚首开始了第一次学习。在两位培训、人力资源部的资深前辈的带领下,学习的高度在第一次便得以彰显。学习模型、沟通模型vs学习,挑战和支持模型vs学习让我的脑洞大开,惊叹和弱连接的人在一起的学习是多么让人惊艳!
学习模型(learning model)
学习的4个领域: 反省(reflection), 直接的经验(direct experience),知识 (knowledge),技巧(skills) 。基于反省和知识的学习是概念的学习;基于直接经验和技巧的学习是操作层面的学习。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是普通学习,而只有反省和直接经验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但是要获得指数型的学习成长,那必须是结合4个领域的共同学习。多么痛的领悟!!
懂得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懂得的只是知识和技巧。经验很难习得,经验再丰富的老师无论怎样无私的传授,徒弟们不靠自己的试错和实践,经验很难习得。
反省如此重要。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很多人都知道反省的重要性,问题是怎样的反省才算是真正的反省?
沟通模型 vs学习 (communication model)
经验告诉我们基于闲聊和泛泛而谈的沟通是浪费时间,高效能的人士是不会把宝贵的时间花在闲聊上的。我们彼此知道对方越多,我们也就越能互相帮助成长,但这样带来的风险是让别人知道了太多关于自己的信息。
沟通模型告诉我们沟通有五个层次, 依次为: 例行公事/陈词滥调; 事实和信息;信仰/态度;情绪/情感; 亲密关系/和谐一致的沟通。
这让我想起平时碰到的很多沟通情形,例行公事的陈词滥调让人感觉无聊;但是基于事实和信息的沟通也会非常无趣;如果沟通的内容包含信仰和态度则会让人感受到力量和能量;带有情绪和感情的沟通如故事则会感染到人,情绪和感情会蔓延和传播;最高境界是如亲密关系般的和谐一致的沟通。
在工作当中,我们似乎并不能太暴露自己的情绪,态度,避免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不利于工作中有限职位的竞争,但同时这也局限了和别人之间沟通的层次和深度。
挑战和支持模型 vs 学习 (support and challenge model)
同样支持和挑战模型也有四个象限,如果X坐标代表支持,左侧表示支持的程度低,右侧表示支持的的程度高; Y坐标表示挑战,上方代表挑战的程度高,下方代表低,这样就形成了四个象限。支持低、挑战低就会让人产生厌倦;支持低、挑战高就会有压力;支持高、挑战低会非常舒服;支持高、挑战高才会有成长。
反思三个模型在个人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关于个人学习的指数级成长的疑问:
在工作中,我们肯定会运用四个象限中的每一个领域,包括反思,知识,技能和直接经验,但花了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些人获得了指数级的成长而有些人的成长却是线性的? 到底差别在哪里? 1万小时定理是否告诉我们直接的经验才是致胜的王道?
制度型的环境中并不利于个人成长
个人成长要求的环境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无论沟通的模型和支持挑战模型都告诉我们,只有员工和上级彼此坦诚,才能营造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可惜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属不断地被压榨到极限,但双方为了各自的表现并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这样的环境长久呆下去并不利于个人的学习成长。在一个不能做自己的环境,人格和人性被扭曲,个人何以自然成长?
互联网时代的自组织如007为个人成长提供了平台
007得以发展壮大,完美体现了三个模型在个人成长方面的运用。
学习模型: 007写作群通过写作获得直接经验,通过写作反思,这是深度学习,在社群里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获得了靠一个人无法获得的相关领域的知识;
沟通模型: 007战友之间的沟通是开放的,战友们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可以充分、自由、开放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需要有任何顾忌;
支持、挑战模型在007社群的运用就是点评机制,点评有肯定和建议,而且每次来自不同的角度,自己的作文从不同的角度被别人看见,无疑可以帮助看到自己的盲区。
难怪007 1号战友创始人覃杰说作文+点评是007写作群最核心的要求。
学习如何学习,才能获得指数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