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背影里温暖的爱
爱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辛酸那么苦痛,只要还能握住它,到死还是不肯放弃,到死也是甘心。 ——三毛《背影》
记得我最初接触三毛的作品,还是在高中。那时我还在看着一些青春小说伤春悲秋,朋友告诉我不妨读读三毛的散文。我便找来看了,然后发现比起无痛呻吟的小说,三毛的文章更加触动人心。
那时我还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对人间悲苦知之甚少,并不曾意识到这温暖的世界还有各种各样的辛酸和痛苦。也许是经历太少,即使我之前翻过了许多文学名著,但由于书中对于苦难的描写离我的生活太远,我并不能深切地体会到这一切。而三毛的这篇散文让我渐渐明白,也许苦难也是生活的常态。正是在痛苦里才更容易感受到平日里看不到的温情。
三毛的这篇《背影》,是写于荷西去世后。之前我一直很羡慕三毛,可以游山玩水,身边还有爱人相依。漂洋过海,在国外也活得自在悠闲。她的日子如细水长流,处处透着温情、自由和浪漫。然而一切随着荷西的意外去世而消失了。那时三毛已经心力交瘁,父母远远地从中国赶来,抚慰心神俱疲的女儿,她只顾自己内心悲痛,竟是对父母也十分漠然。三毛每日里去忙着办各种事,忙着去清扫坟地,整日沉浸在失去爱人的巨大的悲痛里,竟也是丝毫没有想到,在这异国他乡,父母语言都不通是怎样去生活了?那么多日子里,她都没有去问过父母的饮食起居。直到她偶然看到母亲从超市买完蔬菜及生活用品出来的情形:
“母亲腋下紧紧的夹著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的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著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的拖著。”
“眼前孤伶伶在走著的妇人会是我的母亲吗?会是那个在不久以前还穿著大红衬衫跟著荷西与我像孩子似的采野果子的妈妈?是那个同样的妈妈?为什么她变了,为什么这明明是她又实在不是她了?”
“这个憔悴而沉默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多么深的悲伤,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诉说了个明明白白。”
······
“荷西去了的这些日子,我完完全全将父母亲忘了,自私的哀伤将我弄得死去活来,竟不知父母还在身边,竟忘了他们也痛,竟没有想到,他们的世界因为没有我语言的媒介已经完全封闭了起来,当然,他们日用品的缺乏更不在我的心思里了。是不是这一阵父母亲也没有吃过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想到过?”
······
我想她也是过于悲痛,这些年来自己在海外漂泊,什么苦也都自己承受。潜意识里,大概也以为这痛苦,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可她却忘记了,孩子承受的疼痛,到了父母那里是要加倍的。她遭受这样的变故,母亲也是深受打击,那样深的悲痛埋在心里,却不敢说出来,还要强打起精神,守着悲痛的孩子,并且丝毫不敢给她带来一点困扰和麻烦。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天使罢,即使翅膀已经老硬,也要张开双臂为孩子遮蔽风雨。看到母亲那样蹒跚的踽踽独行的背影,本以为无泪可流的三毛终于又泪流满面。孩子们真情流露的时候,好像总是背著父母,父母向孩子展现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
正是这样深沉的爱,让我忍不住流泪,让我想起久久不见的父母,是否在家中为我牵挂?每次我回到家,母亲总是喜悦的,父亲则走出门去,或者是去拉些柴回家罢,又或者是去买些我喜欢吃的菜,我总是看到他沉默的背影,慢慢走出院子去,一次又一次,岁岁年年如此。唯一改变的是,父母那日渐苍老的容颜,也许某日,他们也要步履蹒跚了吧。每想到这种情形,我总是觉得心酸并且温暖。那背影,总是散发着浓浓的温暖,让远走他乡的学子,每每回忆起来,也有了面对风雨的力量。
我也正是从三毛这篇带着歉疚和悲痛的文章里,才明白了文字的力量是如此震撼人心。而最好的文章,总是源自生活的。只有我们自己对于生活中的喜乐哀愁有所触动,我们才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深切的欣喜与刻骨的悲痛,都那样触动人心。三毛这篇文章没有什么词藻的修饰,就是用平实的文字融入了内疚与心酸的感情,但却是那样触动人心。她让我们看到父母的爱总是藏在身后,体现在背影里,她这样提醒着我们去感知父母无悔的付出。从此我喜欢上了散文,那样舒缓的文字,娓娓道来,却将情感表达的那样清楚。字里行间,竟有那样大的魔力,让无数读者为之扼腕嗟叹,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