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教”和“育”
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
教育,就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无非两种角色,老师&学生。老师扮演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我们学生扮演的角色就是接受传道授业解惑者,都是见证者。从古至今都是一样,教育的地位从未动摇过。但是我们又见证了什么?是学有所成?还是学以致用?
答案什么样的都有,正如钱颖一教授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教授的解释里,提到我们对于教育的认识过于局限在知识上。通过一个简单的假说指明我们受教育的过程,其实是知识不断增长,而好奇心想象力不断递减的一个过程。因此他提议大学除了教学生知识外,还要创造一种环境,尽力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对于钱教授的观点,我很是赞同。在我看来,我们这一代人,其实都是把知识学死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到高考结束,我们都很好的履行了作为学生的责任,但是缺少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还记得高中时的老师说的:“非得把肉喂到你们嘴里才行”,这句话现在想想太对了。我们一直在做被动的学习者,真的是少了那么一份好奇心和想象力。大学之前的学习其实还是为了应付高考,因为老师和家长教育给我们的,也是我们自己所明白的,考的好才有好出路。当真正走进大学,我的想法也发生了改观。大学的确有所不同,这应该就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吧,大学教育即成人教育。
大学给予我们的,是机会和主动。这也是大学教育的本身所在,教会我们自主学习。虽然现在国内外的大学也都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但其实大学的本质都相同,只是环境和条件的差别不同罢了。重要的是看你怎样去利用这个平台,怎样去发挥你自己,怎样去成长你自己。之前在关于大学生活的打卡中,我提到过我自己。其实对于我自己而言,大学给予我的,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平台。我可以在学习之余 ,尽情的发挥自己,让自己在最大限度上有提高。能够不受专业所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增长知识和见识。这就是我的大学教育,让我满意的地方所在。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过大学之道,这个是我在大一的时候参加迎新晚会的集体朗诵篇目,当时也只是理解为大学的道义。今天因为谈大学教育,因此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这句古语出自孔子,原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古语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是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什么叫“大学之道”呢?这里谈到的“大学”,和我们今天普遍所指的高等学府大学概念不是一回事。儒家强调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是君子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能开始研习“大学“,就意味着心理成人的开始、就要求着君子之德的遵守、就开启着光明大道的修行。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句古语中找到方向,大学教育即如此。大学教育中,学习只是必不可少的一面,最重要的还是心理成人。其实可以引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念“助人自助”,老师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在“教”的同时,注重“育”的发展,促进其自我成长,走向人生大道。
教育,不仅是教,更是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