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二十年,七十年的区别 !

2017-03-16  本文已影响71人  躺躺

选题出于阿尔贝 加谬的《局外人》,这是本阐述“存在主义”的书,书中讲“人和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荒诞而乏味。而乏味,或多少与本文所契合。

人活二十年,七十年的区别 !

这是件残忍又无聊的事,但谁扰我,扰我此时,扰我无法入睡!于是便妄自菲薄写上一篇,以遣寂静,所以接下来的都是一家之言,胡乱的言。

我习惯从标题入手,标题大概能纳为两个字一个词:人字、活字、“时间”。这两字一词可能过于虚妄,但却又无比有效的剖析。

              (人)

先从“人”字入手。假若一个人连自己面目都识不清,怎么能厘的清一生的各种难题。

什么是人?

最开始是动物,由生至死,不抵抗、顺从自然的种类,正如同各种兽。然后经过30多万年,“人”才开始从地上站起,变成了“人”,但我们又是如何又从众多“兽”受中脱颖而出的呢?

《人类简史》有个说法:八卦。作为还是动物的人类和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他们爱打听八卦。而这所带来的收获便是信息。

且不提人类的诞生,除了信息,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先分析分析八卦!

简单的说:两个人聚在一起讲另外一个人。就是八卦。而这之后所隐含的便是最重要的,人因八卦而成为群体性动物。

“群体”所有的注解都是说:多数的、有共同点的才是群体。但他们从不说:

成为群体的同时,要承担保护其他人的责任

成为群体性动物以后,还是动物的人类开始为彼此的安全操心、为彼此的欲望操心(性和猎食)、为彼此的喜好操心。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一阶段:人是自愿成为群体性动物的,他们乐于承担彼此之重。(人的属性受到矫正)

接着文明诞生了,狭义讲:国家,国家机器的诞生,直接促使着儒学理教、法明刑规,各大驯化人野性的鞭子出现。

而国家和鞭子之所以出现,大抵可以看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一个人的一生幸福不幸福,产生更加彻底影响的是——人的自身。

生来的不同,带来了阶级性。(猴群,狼群)阶级性所带来的优越让人痴迷。因此生来不凡的人,凭借暴力,让次之的人臣服。

但这大多是小部落,随之人口基数的无数倍增长,这就让个人能力显得局促,于是开始凭借智力管理了。

这时候因为人口基数的越来越大,一并出现的是大量规矩。规模化造成的规矩化。历史上出现的各大政治理念。究其本质:是如何更好的管理人。

(某工厂在开始只有两个工人时,中午老板会买酒买肉来,胡吃海喝一顿,但公司规模做大之后,没穿工服都要罚钱)

为了更好的管理,甚至造神,造鬼。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一阶段:社会(群体)需要人成为守规矩的人。(人的行为在受到矫正)

说到现代,不得不说社会规范化、安全化,这是件好事。一切都步入正规了。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现在的人身上烙满了历史的印子,通过资本主义灌溉的商品社会令现在的人越来越“愚昧”了。

愚昧在甚至不去做过多选择,世俗圆满大致囊括在“钱权”二字。张望历史,历史的人也相像,求官求财也是大多数。

但最致命的是:上一代人对下代人的要求决计不会如此狭隘。古人是一种空泛的,对美好的盼望。

古人对儿子说:做一个有用的人,做一个为国所用的人。而现在大多说:做一个有钱的人。

下一代人丧失了选择的认知,选择的机会。

古代和现代对钱权的执求,前者源于对生活的期望,后者则更多的是源于攀比和嫉妒,一种人云亦云的说法。

现代人是很难饿死,冻死的,但他们为什么不敢去做别的选择?用首诗的选段来表明立场:

这人间,不过是你我的一个诉求!

你我又何必这般小心翼翼

现代的人是被历史和文明驯服了的猴子。大多都在追逐同一个目标,他们本有无数的目标。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这一阶段:人习惯成为群体性动物。(人的思想受到矫正)

什么是人?

一个由欲望和责任凝成的聚合物,承担着太多的目光,他们之间的大多数正在用上辈人的结论来修改自己剩下不能狂妄的八十年。并为此感到庆幸。

             (活)

讨论“活”这个字,当然还要从“人”身上去讨论。稻田盛夫有首小诗这样写道:

我也想糊涂一点点

无奈早已开法眼

如果将菊与刀当做两种象征,那么稻田盛夫他选择的是一把刀,这为他带来了什么?

财富,名望,自我满足,前两点可以肯定他已获得,但第三点有待怀疑。举两个人为证“丘吉尔、希特勒”,前者可能想成为个作家,后者倾向画家,他们可能都没有自我满足。

一个人原本是让别人满足是最容易的,让自己满足是最难的。但现在无论是让自己,还是让别人都无法满足。

这原因可能与每个人的成长相关,个人的成长环境、个人与外物的接触相关。一个人所接受到的信息,都在影响这个人的历程。

选一段鲁迅的“故乡”来佐证: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

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

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

也说不出话。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活法”将受到其成长环境影响刺激,令一个人更加适应环境及社会。这一方面,自然不用多谈。(卖萌的熊猫,原本也吃肉。)

但比起环境影响,更根本彻底的一点还是“认知”因素,康德一生没有走出过小镇,但他的哲学理论,却是何等的宏伟。

犬儒主义的“第欧根尼”,一个不值一提的人,来描述他一幅场景看看。年老邋遢的第欧根尼躺在太阳底下的一个木桶里,有人想请他喝酒,站在了他面前,第欧根尼一直在不耐烦的挥手说:别挡住我晒太阳。

魏晋的竹林七贤也不必讲了。我们只需要知道他们和当时的社会,完全的格格不入。

虽然他们的所作所为,和时代所推崇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但无疑他们是自我满足的,这一点无需讨论,仅观自身:谁不会学着谄媚。如果他们想成为世人,谄媚还是挺容易学的。

他们一定是极少数!他们的认知模式太出格了,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这样。这个说法必定有人提出。

但唐伯虎就不大服了,众所皆知唐伯虎前半生宦海沉浮,好个凄凉。但后半生却成了个花农。这是因为他认知的改变,则让他生活发生了巨变。

因此,认知是能够改变的。而认知的改变将直接带来生活的变化。

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提倡追求“最大幸福”,个人的最大幸福应当是极度自私,不惜有损旁人,但这就边沁的认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的认知,将更加彻底的影响其活法。

以尼采的说法刺激一番: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超人”,但一定要做出改变,否则一直都是末人。

时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活法,大概是“远方”,摘一段句子:

转山西藏便皈依佛门,泛舟云南就结草为庐,打马草原才投身生活。那全都是傻瓜,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说这话信这话的人全都是强说愁的人,他们一点也不懂山山水水的境界。

是的,“远方”可能他们一点儿也不懂,不可名状。但无须要讲:远方之余你我他,应是一个避难之所。而这段文字还表露的是一种期许性,对未来的盼望和希冀。

这阶段的人大概20~30岁左右,这个阶段的人其“认知”已经建立的比较成熟,但还没完全腐烂,发臭。他们还有期许,不会安安稳稳的去重蹈每一天。

对未来期许性的重要程度:

一个展望未来是大好的人,一个未来荒芜的人,他们俩个的行事及选择绝不会出于同个模式。他们会因为披露了些许的未来,而去选择自己的“活法”。

一个想成为医生的人,他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及卫生;一个想成为运动员的人,会补足自己身体所需要的机能;一个想成为流氓头头的热,他只管打架喝酒;一个没理想的人,他说就这样吧。

而一个得了不治之症的人,大多会选择放弃眼前的事业,尽量让生命有更多的体验(还坚持留在岗位上的,是责任太多)。

我们还可以从多方面来诠释,比如宗教,佛教教人今生忍耐、结善,许人来世千百种好;道教教人做个方外的人,许人长生。

比如工作,老板很少对员工说:加工资福利之类的,他们会说:公司上司,员工的未来。

比如学校,在初高中时,老师会对学生说,你们这时候好好努力,大学有的是时间玩。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未来的期许性,将影响一个人的活法。

活法可以被认为是种生存法,这本来是没有优劣高下的,只讲究何种更适合自己,但这需要建立在一个认知程度上,否则便有无穷的烦恼,无穷的麻木。

                    (时间)

时间,分为自然的、人设的两种,太阳升落、四时循环、地球的变迁是自然的;挂在墙上的钟、子午线、则是人设的。先把这区开。

人们根据自身的特征来设置时间,因此需要讨论的是人和时间的关系。

柏格森认为:时间是绵延不断的,他认为真正的时间唯有在记忆中有可能存在。我借用他的观点,来描述人和时间的关系。

时间和人的一大特质是被描述,我们要相信,所有发生在现在的事,是没有意义的,那只是简单的行为,但在那一刻以后,他的意义才发生,被描述出来,是所有事情的意义。

我们可以想想,比如一个人此时在舞池里热舞,他快乐吗?一个人吸毒,他快乐吗?一个人求爱,他快乐吗?

一点也不,他只是在亢奋而已,是血液在挤压他们的神经系统。

所以可以得个结论,人和时间的关系是被描述的关系……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