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

《闲话夏朝》大禹的子孙怕雨淋丢了祖业

2020-03-05  本文已影响0人  高若阳

禹王城是我国第一个王朝夏都所在,这里最早叫中国。但囿于历史的尘封,夏后陵、金鸾殿仅保留在文献之中,随着大、中、小三城的发掘,夏朝终会呈现在世人面前。文献、文物、文字是佐证一个朝代的三要素,但本文的考据实非专业性的探索,因故是为闲话。

八杆子打到了孙悟空


大禹的父亲叫鲧,死后化为石。过三年禹生,则是从父亲的肚皮中裂出。孙悟空也是从石头缝蹦出来的,他用的“如意金㧜棒”,原本就是大禹插在海底的“定海神针",悟空与大禹有着某种基缘,看到金㧜棒就有信息相通,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得心应手。禹的功劳是治水,孙悟空花果山住在“水帘洞”,他的看家本领也是“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了不起的带头大哥


禹的儿子启杀益后夺得王位,开创了“家天下”模式。这种“子承父业,代代相传”世袭制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使各个王朝“有序”继承。文明产生来源定居,文明传承依靠世袭,文明发展凭借权力。这种“家天下”的世袭制既稳定了人类社会的朝朝代代,也保证了文明成果的硕硕累累。中华五千年文明能够不断层地延续至今并发扬广大,可以说都离不开老大首创的“家天下”专利。后世的“五胡乱华”“金人屠宋"对文明的摧残,都从另一方面印证了社会稳定是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启夺得天下后,有扈氏不服叛乱,启发动了讨伐战争。并作了最霸气的战前动员《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余则孥戮汝。

嗨!负责六事的将领我明白的告诉你,有扈氏威辱五行,摒弃了三正,我今天受天命讨伐它。车战左侧的刺手不拼命刺杀,右侧的射手你不拼命地射箭,中间驾车的往前冲驾偏了,你都是没有好好效命,拼命的在祖宗前奖赏,不拼命的斩杀祠堂,你的妻子儿女也要连带满门剿尽。

一篇誓言,足见老大的地位气势何等的牛逼!

有人说夏朝只赏不罚,《甘誓》完全可以看出启的赏罚严明,甲骨文中“啟”字形从“口”从“戈”,说清楚了不听话就打,启的名字原来就带着霸气。从《甘誓》中我们也能看出来这种“宣告祖先,诛连家族”的强权统治,以及夏朝实行的“各老其老,各亲其亲””礼乐仁义”治天下,使华夏这个没有“崇拜上帝”的民族,有了自己的信仰,也成为历朝历代“治世安民”的统治法宝。

中国是一个豪迈的称谓。


“中"字的本意,在甲骨文中是上下飘扬两面旗帜,中间“口”字原本是一个指事性的文字符号“点”。意思是两军对垒,阵营前空出来的谁也不能侵犯的那块地。所以“中”既是表示方位,又透着一种威严和神圣。

“国”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起初同今天的“或”字,“口”表示居住人口,“戈”指有武力在外护卫,到金文变成今天的“国”字形,代表有武力守卫的一方独立而有军政体系的主权社会。

据《夏本纪二》夏朝实行“五服”制。


甸服:是距帝都最近的五百里纳税圈。“百里赋纳总”第一个百里圈缴纳全禾,“二百里纳铚”第二个百里圈只缴纳禾穗,“三百里纳秸”第三个百里圈只缴纳剪去芒尖的禾穗,“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第四个与第五个只缴纳谷子与舂米。

候服(甸服外五百里):从天子京城帝都向外辐射的第二个义务圈,其内部也分三个范围,主要任务是替天子服各种差役徭役。

绶服(候服外五百里):从天子京城帝都向外辐射的第三个义务圈,属天子安抚区域,帮助天子向周边民族发布文教,也有武力以保卫帝都安全。

要服(绶服外五百里):从天子京城帝都向外辐射的第四个义务圈,也分为两个范围,“三百里夷”奉行天子平常的法度规定,“二百里蔡”外二百里只奉行天子的刑法。

荒服(要服外五百里)距离天子遥远,只是意识形态的渗透圈。

“五服”每服五百里,以“帝都”为中心,方圆五干里,这不仅是地理上的概念,更多的是政治强权的执行与延伸。

“五服”之外,东为“东夷”西为“西戌”南为“南蛮”北为“北狄”,中原九州号“中国”,神圣不可侵犯。这个传位十四代十七后,前后统治472年的泱泱大夏王朝,可想当时是多么地雄踞豪伟,威震四夷。

夏朝的文字那里去了


史学如今可考的文字是甲骨文,传说大禹时期就有文字“蝌蚪文”,大禹是蛇是龙,治水十三年,文字也是水中的“蝌蚪”象形。



甲骨文中“夏”是个形象字,一人“目瞪发竖赤脚,手持利器”,给人一种“威武”气势,金文中的“夏”也是人形。“页”表头,“匕”示刀,还有代表农具的“耒”,所不同的是脚下还踩着应“天象”的符号,这个具有农耕文明的字型内涵更加丰富了。这也是近年文字学研究提出在甲骨文之前就己经出现的“玉板说”的“夏篆”。

二里头文化有“城墙”有“青铜”,文明的要件很明显,夏朝已制定刑罚“夏有乱政而作禹刑”,这些条文靠什么记载?夏朝“五服”体制完备,统治政令如何传递?夏历应农时合星象凭借什么传承?夏朝就有掌管“典册”的太史令官职,无文如何成典?夏朝学校称为“校”,商为“庠”,周呼“序”,有学校没有文字如何教授?相信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夏朝文字的辉煌终有洞开的一天。

鸣条岗上那场雨


大禹治水奠定了祖宗基业,夏桀王造“酒池”牛饮千人失民心,“鸣条之战”导致夏朝灭亡,也是和“水”扯上了关系。

夏桀王力大无穷,“手搏豺狼,足追四马”,他实行的残酷暴政致使祖宗五百年的江山丢失,也是历史的必然。但关键性的一次决战“鸣条之战”,轰然兵败,却和天降“雨水”的偶然性有关。

商军兵临城下,夏桀率军与其在都城外的鸣条岗列阵,他正岭上督战,忽然天降大雨,夏桀为避雨急急退下岭来,后面的大军不知战况误为夏王溃败,纷纷逃命,乱作一团。桀王南逃,夏朝毁灭。

大禹面对滔滔洪水,气吞山河战天斗地,后世子孙却害怕“雨水”淋湿丢了几百年的祖宗基业,天上夏朝的雨水却落在了商朝的地面上。夏尚青,按照“五行始终”学说,夏朝属木,水能生木,对夏是有相生相助作用,可也是“水”最后害了泱泱大夏王朝。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