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宇宙公民」高效阅读训练营2期

《上手》|高效掌握一项技能的方法

2020-09-03  本文已影响0人  宇宙公民妙娟

不相信眼泪的北上广深人,相信他们计划清单上列满了各种待学习的技能。

你是否会也有很多待学习的计划清单,因时间不够用而焦虑?更担心掌握了这些技能会不会黄花菜都凉了?

《上手》这本书来帮大家解围。这是一本关于高效学习方法的书。

作者徐岑,是幻灯片设计师、讲师、内容产品师。先后于互联网发布幻灯片设计与制作视频教程、英语学习方法论视频教程、指弹吉他视频教程,以及摄影、烹饪教程等,并于“得到”平台发布关于学习与研究的两门精品课。

被朋友们评价,可在48小时内完成别人两星期都完不成的任务,也可以用三到六个月将一项技能掌握到像是专业水平。

《上手》这本书道出了作者的高效学习的秘密。但在封面会看到“严禁未成年人翻阅”。

因为,“快速上手”强调直奔主题,未成年人还是学生时期,需要全面的学习认知原理和规律,如果倡导实用主义,必然会导致不知所以然,甚至出现严重不平衡的知识体系。当然,作者也指出,成年人学习中,不满足“露一手”,想“永远零失误”,则需要用研究的方法“上”手一件事。

一、什么是上手?

上手有两层含义。

——“上手”是指学习,练习,模仿,达到掌握。

——“上”手是指研究,达到精通。

比如,学习弹好一首summer上台表演是“上手”,而学习弹好钢琴曲是要成为朗朗一样的钢琴大师则是“上”手。

在学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是要“上手”还是“上”手?

但无论当下是学习还是研究,都要有目标意识,作品意识和局外意识。

也就是说:我要干什么?我要干成什么样子?我现在在哪里?

比如,阅读100本书,目标可能是通过某项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力、可能是培养阅读兴趣。目标意识就是要清楚自己阅读是要干什么;
为了培养阅读兴趣,“坚持每天读书1小时且输出读书笔记。”这是清晰自己要干成什么样子,也就是书里说的作品意识;
而局外意识就是将自己抽离出来,类似于站在迷宫之上看迷宫。清晰的看到自己现在处在哪个位置,与目的地有多少距离;

带上三个意识,便为上手一项技能开启了行动之门。

二、如何“上手”(学习)

快速上手的关键是要有任务驱动,这个任务可能来自于工作,也可能来自于生活。

【以任务来驱动学习】

·  职业强迫

职业强迫中的“有业”与“无业”,并非指企业或个人聘请你,而是“反求诸己”。

意思是,我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时,无论有没有人聘请并付工资,心态上都要有一种自觉,将所学技能用于“自己聘请自己”的实际场景中,并以此获得收入。

比如,转行写代码,天天在家扣书,其效率太低。但又着急能尽快上手,以此某得一份工作。

这时,即便没人聘请,也一定要个写代码的实际职业应用,然后像上班一样,先干活,遇到问题再学,以此循环直到“上手”。

·  以教为学

教需要对知识进行重新加工梳理。

即使照着书本教,也需要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晰。且在教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不自觉的在所教的内容叠加上自己的理解、案例和思考,这也正是为什么要说“教是最好的学”。

比如,全职妈妈带娃,既没有因聘请而需要即刻上手某项技能,也没有因不能上手某项技能而影响生活的压力。
那全职妈妈是不是就没有上手某项技能的任务驱动呢?

当然不是!

可以把上手某项技能的目标,设为教会他人并以此能获取收入。

如此以来,会自动在学的过程中,关注和思考作用旧知识更清晰的理解和论证新知识。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想要学英语如果是为了能和孩子做日常的对话,那就直接学习日常对话的语句,一边用一边学。

而非去报一个英语辅导班学语法,或是从初级英语词句开始学习。

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强调的是直奔主题式的学习,以此提高“上手”的速度。

而“上手”是针对单纯靠模仿来掌握的学习对象,是不需要分难度级别的。

“上手”不一定总要从初级开始,“上手”不同于入门。

·  直奔大师

诚然,如果从零着手学习一项技能,且想要走得更远,大部分人一开始,对于看起来有些难度的事总是望而却步。

比如,很多人看别人跳街舞很帅,自己也喜欢。但一想到自己快三十了,体力和柔韧度都不如小孩,就放弃了。

也有一些人,客观分析觉得自己做不到,但最后做到了,而且还超出了自己最开始的期望,从而使人惊奇。

他们会袒露信心和希望在过程中的重要,并且他们在开始后,做到了自己期望的那样,继而又有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期望。

比如,写作这件事,我一直羡慕别人能通过文字,清晰的表达自己。

当我开始动手写后,我做到了我以为我做不到的。

我开始有信心,并希望自己能写出有逻辑、能吸引人、对读者有帮助的文章。

如果真的喜欢或想要做一件事,就直本主题去做,遇见机会就一定不放过,去进行表演操练。

这也正如,“好的开始就是你以为的结局”!

等开始了,到了那里,就会看得更远。

【制造反馈】

“及时反馈”在很多学习力相关的书籍里都反复提到。

举个例子,我们在健身跑步时,有个教练在旁边指导,一段时间后,跑步效果有明显的改进,这里面,教练的指导就是对我们各组动作,节奏等的及时反馈。

学生时代,有老师为我们及时制造反馈,走出校门,职场上、生活中大多没有老师或教练的及时反馈,那我们应该怎么制造反馈呢?

首先,制造反馈,需要先有成果;

其次,在已有成果上发现问题;

比如,
看书可以输出读书笔记、书评、拆书为课ppt、视频分享等;
画画、做菜、舞蹈等可以录制视频,进行回看;

所以,需要对我们的过程和取得的成果进行记录。

在记录的过程中或之后回看,得到客观的反馈,以此促使真正有效的学习。

总结,“上手”一项技能,就是用任务驱动来学习,给自己制造反馈,然后通过反馈提升突破自己的学习瓶颈。

三、如何“上”手(研究)

对一项技能要达到精通,不仅要能熟练的做到,更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对该技能的知识,有系统的、足够量的相关知识背景的文本支持。

而系统、有足够量相关知识背景,是一种主动地探寻能力,不需要练习和重复。

所以,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

学习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只有不断获得对你而言的新东西。

【搜集资料要足量且有节制】

资料搜集是一项能力,针对想要研究的对象,可以上网手机文章、数据、新闻报道;也可以到书店、图书馆翻看书籍;视频、音乐、音频也可以作为资料的一种;同时,还可以搜集他人的观点、采访内容、甚至是聊天内容。

比如,一支球队的教练,对历史上大量的比赛实况进行研究,对自己的队员进行评估,再根据对手优劣势制定战术。

这其中,历史上的比赛、球员的状态、对手优劣势,都是为研究赢得比赛搜集的资料文本。

除了多样,资料搜集中还需要“带有目标意识”,也就是我要研究的目标是什么?要避免不相关或弱相关的信息。

【用批判性思维处理资料】

“批判”主要对应的行为动作是“提问”。

好似质疑,重在思考“真的是这样么”。而不断提问的目的是,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分析事物规律等。

比如,作者自己是“得到”的精品课讲师,自己付费购买了其他精品课程,千万不要以为他是要学习知识!

作者袒露,为了做好自己的精品课,他通过研究这些相似的课程,在寻找做出更好精品课的规律。

首先,设问自己“得到”平台上的讲师授课有什么特点?

其次,通过对搜集的文本进行研究;

第三,对比,从不同方面进行反复的尝试;

人们研究事物的规律和规则,是为了求相似,确保在接下来面对类似事物时能更快的把握。

【研究的输出训练】

研究是自己对新知识的探寻,研究成果化更是我们对探寻的记录和梳理。

将研究结论成果化最好的形式就是写作。

比如,
写一些独立文章;
问答网站上回答别人的问题;
推荐“大象公会”app

这不仅对我们自己有帮助,更能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帮助,所以,研究结论成果化是一件非常值得花时间完成的。

无论想要“上手”还是“上”手,无论是否在北上广深,只要有自己想要练就的技能,那么《上手》这本书值得一看。

无论是“上手”还是“上”手,在一开始时,都需要清楚的知道我要干什么?我要干成什么样子?我现在与我的目标有多少距离?

无论是“上手”还是“上”手,最最重要的是上手去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