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践行记录

亲者痛仇者快-----为什么倾听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比亲近的人更

2020-02-10  本文已影响0人  胡一凡_非暴教练

#今日讨论#

为什么倾听陌生人或者不太熟悉的人比亲近的人更容易?

当我们在问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的回答可以是原因论,也可以是目的论。

关于这一问题原因论的回答可以有很多视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 关系不同。在不同的关系中,我们会展现不同的自我,会带上不同的面具,会使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 规则不同,对外讲礼仪讲的是权力规则,对内讲心意,以为心里对对方好就行,于是虽然是一家人,反而行为随心所欲。

- 后果不同,这是一种基于利益得失的理性计算,窝里横基本没有什么惩罚,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外面则可能分分钟被打脸。相反,对外的倾听和友善不但可以展现良好的自我形象,还有利于良好关系的建立,

-  期待不同。对于亲近的人,我们装了很多的成见,还有更多的期待。我们渴了,希望有一个人已经准备了一杯水,我们累了,希望对方不要打扰,甚至给予安慰,而亲近的人如果渴了累了,我们却还在想着自己的事情。

- 社会性和自我性的差异。我们是社会动物,公民利禄和追求社会认同被认为是最高价值,在社会关系领域表现出更多的倾听,正是亲社会性的体现。而将倾听更多的放在亲密关系领域,则是自我性的体现,因为只有一个人,将自我放在第1位,他才会顺理成章的重视跟自我最亲近的人。由此我也可以说这是两种价值观的不同。

- 进化生物学和文化习俗的原因,这两者都造成了我们,对外宽容,对内不宽容。在原始的部落社会生存是第一法则,为了生存最重要的是与他人的协作,这时候与部落中不太熟悉之人的合作比小家庭内部的善意更重要。到了现在的多元社会,小族群在内部往往比外部更加不宽容,这种不宽容是增加了背叛的筹码,是提高凝聚力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可以在对当今美国摩尼教、吉普赛人等小族群的研究中看到。

-  还可以用一些思维模型来辅助分析原因,逻辑6。层次模型。可能是延伸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具体场景中的行为偏差,可能是情绪管理和同理心等能力的缺乏,可能是某些限制性信念或者偏见的影响,可能是身份的固化或者家庭中角色的异化,可能是秉持着不同的宗旨与价值观......

- 最后一点可以从倾听本身找到答案。我们说的是同理倾听,最重要的是同在,连接。同在和连接都要求是活在当下,保持临在的正面状态 ,影响我们活在当下的是难以忘记的过去和担忧焦虑的未来,与陌生人和不太熟悉的人,相互之间没有那么多过去和未来,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更容易活在当下,跟亲近的人就不同了,相互的纠缠,共同的经历和关切太多了,这对于我们保持活在当下太难太难。

上面都是寻找的原因,我们还可以从目的论出发,也就是先接纳我们跟亲近之人更不容易倾听这一事实,然后再问自己:我们这样做是出于什么目的?这满足了我们什么需要?

当我们有了觉察力,我们会发现这样做不好,我们希望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对亲近之人更好一点,将宝贵的同理倾听,优先用在亲近的人身上。

我们难以理解自己之前居然做出这种类似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然而我们要先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

我认为我们这样做满足了我们轻松、自在、安全、空间还有释放攻击性的需要。

我们对亲近的人不假辞色,那些暴脾气是因为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他们不会给予报复,这是一个避风港。我们这样做是为了在外面疲惫的身体得以休息,在外面伤痕累累的心得以疗愈,那些紧绷的,伪装的外在的都可以放下,我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以上都只是我个人在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至于对策以后再讨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