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解:祸福相倚

2023-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言雄南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涡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祸与福互为因果。得意是失意的开始,失意是得意的起端。这是老子对人生得失的辩证思考,一切事物都在对立的状态中交替变化。“塞翁失马,焉却非福。”祸到了极点,福就来了。福到了极点,跟着便是祸了。互为因果,循环交替。但是“孰知其极”,谁知道什么是祸的极点,什么又是福的极点?

知道了这个道理,就是不要做到极点,就是事物相互转变的临界点,就是“其无正”。 所以,事事都要留意,不要做到极点,享受也不要到极点,不然就会乐极生悲,发生危险。不要太正了,正到了极点,就是“不正”,矛盾双方就会朝相反的一面转换。

为什么做人不要太正呢?因为“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循环往复不断转化思想的具体阐述。一个东西偏了,把它扶正,扶得过了,又偏向了另一边。至于说什么是对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切在于各人的看法,矫枉过正,正也成了“不正”。同理,为“善”过度了,也是问题。凡事一过就错。过与不及都是毛病。不聪明固然不好,而聪明太过的人,属于“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们对此的困惑实在太久了,不懂得这些道理。所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做人要方正,但不要因为“方正”而割舍所有,就是要有所包容。方正到割舍其他,就是不能容物。为人清廉,可是不要廉得像刀割一样,连肉也削掉了。

“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做人要直爽,讲直话当然对,但如果太直了,就容易恣肆无礼。人要聪明,要有志气,要有光亮。但不要太亮,太亮会让人觉得刺眼,从而引来腹诽或者祸患。

上面的几句话,说明了人的行为,方正、清廉、直爽、光明是好的,但不能太过,太过了就会转化为割、刿、肆、耀。只有深知“大道”的圣人,才能以“道”自守,保持行为的正确而适中。

所以,道家的清净无为,其实是教我们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要学会舍弃,学会随时纠正自己的言行。因为善得太过了就“善复为妖”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