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漫长的告别》
说一声再见,就是死去一点点。
——雷蒙德·钱德勒
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终于看完了《漫长的告别》。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小说,即使不习惯译本的口吻,仍然被它的魅力折服。
说是漫长,其实密集地看了没几天,只是此书风格不落俗套。没有因为是侦探小说就节奏很快,相反的,给人不疾不徐,慢慢道来的感觉。虽然是第一视角,却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掌控着全局,神秘气息笼罩着全文。如果只看上半部分,我相信大多数读者都会摸不着头脑,我一直在等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可是除了大量优美的环境描写以及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似乎几个案件之间毫无关联,有时候我都有种侦探主角已经放弃追查核心案件的错觉。只是真相总是会浮出水面的,那些或犀利,或浪漫的描写,加上一早就设计好的情节逻辑,到最后被串起来,不禁让人感到颤栗,为作者神奇的想象力,以及对人性的深不可测。
也许是作者对语言的把握太好,加上无数的场景和对话,我就像看电影般读完了这部书,最后的谢幕,仿佛能看到屏幕变暗,灯光亮起,而我还怔怔地望着空气发呆,揣测着“英雄”的心理。
说实话,直到看完结局,我还是搞不清作者为什么要创造这样一个侦探形象。仅仅因为凑巧遇见一个人,后来又有几次短暂的会面,那人出事后,不惜冒着极大的风险,想方设法地去调查事实的真相,只为证明那人的清白,或者说,以自己的方式正式与对方道别。也许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如果相信某个人或某件事,就不管发生什么都会一直相信,人生本是以无数的巧合组成,何况是一个正义凛然,无牵无挂、浪漫主义的侦探先生。这让故事具有合理性,平缓扎实的铺陈为案情的侦破埋下了无数伏笔,使披露真相的过程高潮迭起,又让侦探马洛先生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作为教科书级别的经典推理小说,钱德勒最重要的一部作品,确实有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除去故事性,时不时地会出现一些直击人心的语句,以及充满哲理的剖析。我顺手摘录了几段,作为纪念。
令人不悦的永远是小事。
世上没有一个陷阱像你自设的陷阱那般害人。
他笑一笑,伸手胡撸了一下密密的鬈发,然后用食指戳着胸膛说:“马洛,你选择在业余行业中当一个业余人士,眼光正确。所有作家都是废物,我更是最没用的。我写过十二本畅销书,如果能把桌上那堆乱糟糟的东西弄完,也许算十三本。没有一本有一丁点儿价值。我在一个只限千万富翁居住的住宅区拥有一栋迷人的房子。我有个迷人的妻子深爱着我,有个迷人的出版商厚爱我,我尤其爱自己。我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混蛋,一个文学妓女或皮条客——随你用什么词——而且是彻头彻尾的寄生虫。你还能为我做什么?”
他没听我说。他正皱眉思考。“钱有个古怪的特性。”他继续说,“数目巨大的钱好像自有其生命,甚至自有其良心。钱的力量变得很难掌控。人向来是一种可以用钱收买的动物。人口的成长、战争的大开销、无止境的重税压力——正在使人越来越容易被钱收买。一般人疲惫又惊慌,疲惫又惊慌的人是讲究不起理想的。他必须养家糊口。我们的时代公德和私德都在惊人地衰退。你不能指望生活品质极差的人有品格。大批量生产的东西质量不会太高——你不要好质量,嫌太耐久了。于是你改变设计,那是一种商业诡计,意在用人工造成东西过时的感觉。除非使今年卖的东西一年后就不流行,不然明年大量生产的货品就卖不出去了。我们的厨房是全世界最白的,浴室是全世界最亮的。可是一般美国主妇在迷人的厨房里煮不出一顿可口的饭菜,亮亮的浴室基本上用来放除臭剂、通便剂、安眠药和所谓化妆品的产品。马洛先生,我们的产品包装举世无双,但里面装的差不多都是垃圾。”
犀利又现实的文风,精彩的用词,在以上的片段中能略窥一二,这也正是我最欣赏此书的点,能打动你的,不光是真相,还有作者笔下生动的时代和自然显露的美国当代文化。
好的作品就是这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能对人产生影响。这部村上春树读了12遍的书,能一睹风采实乃有幸,希望哪天可以读一读原文,应该会更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