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一读111
《论语》公冶长第五19
【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大意】子张问到:“楚国令尹子文三次出仕为令尹,没有见他喜形于色;三次被罢官,也没见他有不开心怨怒的神色。他自己当令尹时施政的情况,一定都告诉新来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是尽心尽力了。”子张问:“那他算不算仁者?”孔子说:“这是为国尽忠,尽职尽责,是不是仁者呢,不知道。”
子张又问:“崔杼弑齐庄公,齐大夫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去到他国,说这儿的臣子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便又离开再到另一国去,他又说,这儿的臣子还是和我们的大夫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了。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算清高了。子张问:“那算不算仁者呢”孔子说:“这是理所应当的,是不是仁者呢不知道。”
【一点启示】凡事先问应该不应该。应该做的就勇敢去做,不应该做的既使再有利,再欢喜也不应做。每个人在不同时期会遇到不同困境,要主动调整自己才有自主性,活得才能更有价值。遇到不合适的便逃避躲开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浅谈】
(1)进退揖让大学问。令伊子文,令尹,官名,类似后世的相国,子文是封号。楚国名相,姓斗名豰於菟。道德学问有大修养,三次为相,一点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三次被罢官,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神色。“自毁其家,以纾国难”,孔子誉其“忠”。对楚国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贡献。
(2)春秋战国,北方守旧,楚国新气象,创新性強。
(3)人在下台与上台之间,尽管修养很好,而真内心淡泊的并不多。一旦重新被起用,不喜形于色很难。当然,人逢喜事精神爽,亦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上台依然本色,不以己悲不以物喜,大丈夫矣。下台时朋友安慰,自己却说休息求之不得不一定是真心话。唐人语:“世人都说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古今中外都一样,不足为怪。
(4)不喜不愠,真修养,此其一。上台终有下台时,如同爬山,上山很难,下山也不容易。向上爬很费力很痛苦,一定小心。下山满不在乎,不慎终如始,往往这时容易摔倒。从爬山看人生就明白了。
(5)演员亦如是,再好的明星演十年后就默默无声了。看惯了的面孔就会生厌,需要新人上。所以同是一个人,换个活法蛮好,此其二。
(6)权位名利之间,人人都说对功名富贵不在乎。但如果有人问我喜欢金钱吗?我一定说是。问我有吗?我老实回答没有,老子亦云良贾深藏若无。当然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该取之不取,危险之财不动。名、利说不要,便不是老实话。富贵荣华虽喜欢,但决不乱来,这是坦白话、良心说。从这看,令尹子文大了不起。
(7)令尹子文最难得的是,一定详详细细告诉接任的人该怎么办,对国家尽忠职守,对自己尽职,不为个人利害得失,把接任当做接班人,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了。
(8)孔子的仁,是极高的境界与对人的评价。夫子认为令尹子文这样的行为是忠,是什么就是什么,别什么都往仁这个上面靠。
(9)崔杼是齐灵公时的重臣,功勋卓著,非常有能力,所以齐庄公继位之后依然很看中崔杼,但庄公却私会崔子妻棠姜,羞辱之,崔杼在庄公与棠姜私会的时候,将其杀死,报了私仇的同时也发动了政变,扶立齐庄公的弟弟上位,为齐景公。
(10)臣子弑君在当时为大罪,史官三次被杀依然不听崔子解释秉笔直书。陈文子抛家舍业,不同流合污,去国离乡。但在他邦看到的依然是权臣当道,礼崩乐坏。
(11)尽忠是爱国,清高是爱名。都是好名好物,外在东西,与仁,道的外在体现不相干。达到仁的境界,必是合道之人,行所当行,坚守大道而勇往向前。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没有到最后一刻,无法盖棺定论仁这个境界。
(12)濯足沧浪那得清!陈文子偌大家产抛弃,逃离齐国,流浪到他国。看到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混蛋。清高之人,其实比较自私,只爱自己的名声,连忠臣也算不上。否则为什么自己国家有难,弃而不就。这里看不惯,那里看不下去,难道国家清明太平了就非要请你来住吗?清廉之士最高成就也到此,类似于佛家的小乘境界。
(13)清廉之人批评别人什么的都很中肯有道理,唯独看不到自己的自私。天下大事让他们去做就很糟糕,没有担当。人生要有大成就一定要从艰难困苦,艰辛磨砺中去体验。遇事只知道洁身自爱、去躲开,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酸辣苦涩都尝过,才知道什么是幸福甜蜜。富贵功名,起起落落都经历过了,了不起时是这样子,起不了时还是这样子,永远保留平淡的本色,才是大丈夫。这才有资格谈什么是仁。
(14)见危受命,见义勇为才是大仁。古人诗云:仗义每从屠狗奉,负心多是读书人。人生经历体验过了,此言不虚。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