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己的参考系——《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
2017.4.27读书笔记
第9章、第11章
锚定效应无处不在,有时是由于启发效应,有时则是因为调整不足。
暗示是一种启动效应,它会有选择地找出相应的证据。系统1会尽量相信内容的真实性,这会激活一系列的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会使我们更容易受骗。系统1试图建立一个将锚定数字视为真实数值的世界。锚定效应和暗示的存在联系,二者都能通过系统1的自主运行得到解释。
调整就是刻意去寻找离开锚定数字的理由,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的活动。从锚定数字开始,估测它是过高还是过低,接着让大脑从锚定数值上“转移”并逐渐调整估值,当我们不确定是否应该继续调整时就会停止。调整不足是软弱或懒惰的系统2的一种失误。
锚定效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需要举例说明时,如果有参考例子,我们自己思考时会受到例子中出现内容的限制;比如购物时,只标有一个价格的商品(尤其是自己心目中对此没有一个预想价位时)我们很难判断是否合理或者划算,但是有一个划掉的价格做比较时,我们会更容易选择有对比价格的商品……正如大众媒体虽然无法引导人们怎么想,但是可以引导人们想什么。
更多的时候,我们是被自己的大脑控制,而非控制着自己的大脑,而他人则在想办法引导我们的大脑向对其自身有利的方向思考和做决定。系统2虽然更理性、能更深入的思考,但却是更懒惰或者软弱的,需要有意识地唤醒并磨炼增强。
认知和行为的改变
1、寻找(建立)并不断调整对自己有帮助的参考坐标,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其他方面。了解、顺应并学会利用我们的思考方式,在有参照的前提下能更好的行进。
2、换位思考(为对方着想)来尽可能的避免锚定效应的影响,尤其是避免非理性消费时。《断舍离》中提到的根据需求来选择购买的物品、《神奇手帐》中记录购物心情等方法都是建立自己的心理坐标的一种方式。
3、记录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收获或者不足,以便更好地分析和认识自身。尽管这样的记录可能存在启发性问题替代目标问题的可能,但是持续的记录能够提供尽可能有效的参考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