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浅深深都是真情 ——读肖培东《我就想
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 杨敏杰
第一次注意这本书,完全是被它“任性”的名字所吸引:在这个语文老师不“深刻”都愧对于中文专业的时代,有人竟敢大喊“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我很好奇:怎样是“浅浅”呢?
真正细读这本书,是在2019年9月有幸现场聆听肖培东老师讲课之后,对这个戴着眼镜诗意的语文名师有了真实的感受与认知。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共有16个课例,每个课例后都有肖培东老师的执教感言以及现场听课老师的感受,还有语文界大家的评课。可以说,每一课都让我收获良多。
肖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首先就是他的课堂十分注重“读”。
刘勰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忘情的诵读是沟通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纽带,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的有利途径。默读,选择朗读,指定朗读,齐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各种读法应有尽有。但在课堂实践中,真正行之有效的朗读又有几次?
我听过的一些公开课有些是为彰显所谓的“读”而让学生不停地读,以至于不管学生读得怎么样,教师都说“棒极了!”有些纯粹是为教师展示诵读功底,赢得学生及评委的掌声。其实这样的“读”就丧失了它的灵魂与意义。肖培东老师的读却是那么忠厚老实,又是那么实在,有价值。
肖老师的“读”是贯穿整个课堂的,哪里有情感的表达就读哪里,哪里能体现人物细微的感情差别就读哪。第一篇《山羊兹拉特》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种读的魅力。一只山羊的“咩”字,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现,情感也不同,肖老师就引导学生读出这情感的不同之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肖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予今长斯校,请更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不但让学生理解了蔡元培的情感,更掌握了演讲稿这一应用文体的特点。《孔乙己》的教学中,更是处处是“读”。“你一定又偷人家东西了!”一个感叹号的强调就让学生从平淡朗读转为高声嘲讽的语气。
我以前总认为只有情感强烈的诗词才是好“读”、适合课堂“读”的,看了肖老师的课例后,才发现原来各类文体都是可以“读”的,都是能“读”出细微情感的!
肖老师最让我惊叹不已的是他对文本、文字的敏锐。
我听过的很多课堂,老师们都极力旁征博引,似乎不这样做就显示不了语文课堂的厚度,体现不出语文教师的深度。但肖培东老师的16节课没有一节是这样。他全是针对课文分析课文,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文本的字斟句酌,一步步理解文本。比如《斑羚飞渡》中对“斑羚群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这句话进行反复揣摩与品读,引导学生明白其中强烈而复杂的情感。再如,《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肖老师对“尽”“合”的比对,“于”和“如”的比对,都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就像人大附属中学的王君老师评价肖老师的课“贴着文本和学生聊,贴着文本教学生读”。这精致,这细腻,这智慧,就是肖老师的“深”。
我想起来我和另一位青年教师对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同课异构时,我大量阅读了能搜集到的所有关于鲍照的资料,课堂上将之与李白《行路难(其一)》、左思《咏史》横向对比,并且引用了鲍照的其他诗歌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把握鲍照的内心状态,启发学生思考鲍照人生的意义:当陶渊明和谢灵运对这个社会,一个是“淡泊相忘”,寄情于田园,一个是“厌恶相烦”,寄情于山水。他们留给世界的就是背影,那这个时候谁去关注这个世界?我们大家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么多看开了的、被这个社会伤了心的读书人,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了,还有谁去关注这个社会、关注这个现实呢?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鲍照就特别重要了,因为鲍照他代表的是下层社会的活力。因为总是要有人去关注社会的、去抗争的,这个社会才能永远运营下去。
我自认为课堂内容丰富深刻,但听课老师普遍觉得听得“累”,扩展补充的内容太多,反而削减了课本选文本身的意义。而另一位老师,抓住“命”字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句,揣摩每一句的情感。课堂就显得轻松许多。那次教学的经验也给了我很对启发。
对于优质文本而言,其文字本身就是开发不尽的宝藏!
肖老师最让我感动与敬佩的是他的真情与爱。
是什么滋养了这充满诗意的课堂?其实就是爱,是发自内心的对语文的热爱,发自肺腑的对生活的热爱。“面对满纸的花瓣,你会采撷哪一朵芬芳你的课堂?在哪一块土地上种花,都需要注入你的心。”“这堂课,我想和他们一起种花。我望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春天。”“那一年在苍南教《锦瑟》,也是细雨黄昏,我带着学生一起读‘此情可待成追忆’,内心却早已经飞到千百年前某个冷雨日子。下课铃声响起,仿佛人生的决绝离别,内心的灯盏在那一刻熄灭,我坐在那里,神情恍惚,很久很久不能回神,仿佛魂魄与肉体已然分离。从此,我怕上这样的课,每上一次,都是时光与我的共同焚寂,都是生命与文字的一起沦陷。”每看一遍肖老师的执教感言,我的感动与敬佩都会更深一层。
忧心经典前的不尊重,忧心阅读时的敷衍与随意,才有了对“咩”字的反复品味,品出了丰富的情感。看到真相以后的愕然与战栗,对社会苦人的深切悲悯与同情,才有了《孔乙己》教学中的关于“记得”的惊天一问。喜欢语文的诗意与浪漫,才有了对“春酒”二字的反复品读,读出了十足的情意。
卡莱尔说:“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肖培东老师让我明白浅浅深深都是真情,真心热爱文字、热爱文学、热爱课堂,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教师!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感恩生命中遇见那么多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