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听100节课(74)听柯柯老师阅读交流课《打架》
张老师今天上的这篇文章来自台湾作家凌拂的文学作品《打架》,千字左右。我刚才也在网络上找到了这篇文章读了几次,我发现,作为班主任,我真是太需要把这篇文章带到课堂里去让学生看一看,毕竟,班上打架的同学真是层出不穷。
上课伊始,张老师就出示了三副图画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他们都在打架,接着介绍文章及作者,这本书是著名作家凌拂写的,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接着,张老师带着默读课文,通过三个自测题,引导学生阐述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张老师设置的三个自测题特别巧妙,分别指向谁、通过什么方式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支架,就厘清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后,张老师开始带着学生走进这个故事。此时,张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我”和罗二郎打架的原因,这个分析原因的过程更像是学生在剖析自己,学生产生了立体的感受。
随后,张老师引导学生们思考:小说中的老师处理打架的方法好不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经验写出好与不好的理由。这个驱动性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近,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充分地释放,孩子们各抒己见,在思维碰撞中说出自己的想法。这个环节中有一个小组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我感觉设计也很独特。日常生活中,学生们难免会发生矛盾,而透过这次的讨论,学生其实也受到了精神的洗礼。最可贵的是,这份精神的洗礼还是学生自己得到的。这个过程,既关注学生提取重要的信息,也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设计别出心裁。
最后,张老师引导学生延伸思考:人类的第一次打架可能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打架的艺术》这本书,再综合提问:如果要给打架立几条规矩的话,你会立几条怎样的规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了生活。
学生的收获岂止是打架呢?张老师看到有个学生说在心理咨询师待了四个小时浪费学习的时间,张老师很明确地讲出了明白道理更是一种学习,我想这节课的意义更多的是对于品德的锤炼,更多的是对于未来是否能够打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