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野史集锦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

曾经固若金汤的中条山防线,为何被轻易攻破,成为国军最耻辱的惨败之

2024-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史迷途

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十一、岌岌可危

1941年初,中条山战场的中流砥柱,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的第四集团军被蒋介石以“防止赤化”为由调离,其他驻守中条山的部队也大都被撤换,换成了拼凑的杂牌军。

1941年3月,主管中条山防务的第一军战区令卫立煌也被蒋介石以“亲供”为由而滞留四川,取而代之的是对中条山防务一窍不通的何应钦。

而在此前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破裂,蒋介石严令对八路军严防死守,不得在晋南中条山一带活动。

劲旅调走、主官撤换、友邻反目,国共合作打造的屹立数年的中条山钢铁长城,正不可避免地开始崩塌。

这一切,被日本华北占领军司令官多田骏看在眼里。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是攻破中条山,消灭中国军队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开始调兵遣将,精心准备。

就在这时,一个对多田骏更为有利的契机出现了。

苏联为了避免东西线同时面对强敌,和东方的死敌日本握手言和,以全力应对西方德国的威胁。苏联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这是一笔交易,苏联解除了日本的威胁,却将这个巨大的忧患完全抛给了中国。

至此,日本在北方没有了后顾之忧,他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全力对付中国。日军方面随即做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决定。”

日军立即把关东军两个主力飞行大队第32、38战队调往山西运城和河南北部的新乡机场;又抽掉21、35两个师团以及第3、第9、第13三个混成旅团开往华北。

日军调集重兵,急赴华北,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华北中国军队的最后一块根据地——中条山。日军要借此契机,扫荡中条山,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困扰多年的心腹大患。

加上日军华北的2个师团,中条山下,日军已陈兵十万,虎视眈眈。

此时中条山中国守军虽有8个军、19个师、17万人,加上游击队,总兵力达到20万。但这些部队大都是七拼八凑的杂牌军,装备极差,缺乏训练,而且初来乍到,对中条山的地形地势、战场态势知之甚少。他们与装备优良、训练有素的日军相比,有天壤之别。而且此前卫立煌在中条山驻军26万,对阵日军5万,才勉强不落下风。

此时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国军兵将不熟防务,中条山正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但从蒋介石到中条山诸军将,并没有感到黑云压城、山雨欲来的压力。因为此前日军在中条山屡屡受挫、一败再败,他们认为日军不敢贸然进攻中条山。而他们收到的消息和情报,也确定日军此次进攻的重点不是中条山。

十二、惊天阴谋

自4月底起,日军就放出要强渡黄河,南取洛阳,西攻西安的谣言,迷惑中国方面。又在同蒲铁路上每天从临汾、侯马开出装载渡河器材和军队的军列到黄河要津风陵渡,大张旗鼓的卸车,做出准备强渡黄河的假象。其实到了晚上,日军又悄悄的把这些装备和人员全部原车拉回,周而复始……。

日军声东击西的策略收到了效果,国民党高层频频接到日军要强渡黄河、控制豫西、进逼西安的情报信息。此时,实际负责中条山防务的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信以为真。随即在河南洛阳召开召集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长以上干部开会,研究应对日军强渡黄河的防守策略,并对中条山地区兵力部署进行了重新调整。

何应钦以南北走向的绛垣大道为中心,把中条山防守一分为二。西部是曾万钟的第5集团军防守,下辖唐怀源的第3军,高桂芝17军,孔令勋第80军等。在东部有刘茂恩指挥的14集团军防守,下辖武庭粼35军、武士敏98军、刘戡第93军、赵世霖第43军、裴昌会第9军等。

由于不知确定日军的进攻重点,何应钦竟然把中条山的20万守军一字摆开,没有纵深配置和后援预备队。这对防守地形相对狭长的中条山来说无疑是兵家大忌。但更为严重的是,他对所属部队的战斗力和稳定情况一无所知。竟然把思想消极、战斗力最差的80军摆在中条山最西端的战略支撑点,也把军心涣散、思想起伏的43军部署在中条山连接黄河另一个战略支撑点垣曲。

如果这两点在日军攻击下一触即溃,就会严重的动摇整个中条山防线,造成一泻千里,全线溃败的局面。这一失误已让中国军队自断一臂,而且他在中条上摆开了一字长蛇阵,不分轻重,没有以重点防御核心为区域来配置军队。当某一点遭到攻击时,其他部队在崎岖的山路间很难及时来援,容易被日军各个击破。

中条山战场还未开打,何应钦已摆出一付被动挨打的架势,中条山的防守部署八花九裂、漏洞百出。在火力猛烈、勇猛强悍的日军面前危在旦夕。

但中条山国军的隐患远不止这些。

此时中条山区疫病流行,士兵染病甚重,逃亡严重,各部队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额。很多重要设施如医院、通讯中心无人防守。更要命的是,大战在即,中条山地区不但没有粮食储备,而且诸多军队已面临饥荒。

由于日军长期封锁中条山地区,守军只能靠黄河沿岸为数不多的几个渡口维持供给。而且粮食只运送至渡口。要各部士兵翻山越岭自己去背。即便如此,由于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嫡系部队与杂牌部队又分三六九等、差别供应,很多杂牌部队连日常粮食和战备物资都难以保证。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条山大战在即,却库无弹药,军无存粮,一旦日军封锁渡口,守军就会不战自溃。

由于中条山物资匮乏,军队中就有不少人搞起了物资流通,倒卖粮食、军火甚至鸦片。明为解决部队补给,实为中饱私囊。而高级军官听之任之,于是各军军纪败坏,大肆经营。大量日本特务间谍乘机化作商人,大量向中条山地区渗透。曾经水泼不进、铁板一块的中条山,已经成了日本特务和汉奸随意进出、到处活动的方便之地。

于是,中条山各级部队的指挥部、医院、弹药库、通讯中心等机密核心机构被日军摸得一清二楚。甚至中条山中国军队上到军师,下到营连的各级指挥官的名字,日军都能了如指掌。

营门大开的中条山在日军眼里一览无余,已没有任何机密可言。日本人甚至放出狂言,只要开战后1小时,他们就能瘫痪中国军队的指挥机构。事后证明,他们所言非虚。

这些详尽细密的情报,为日军华北占领军司令官多田骏的作战布置提供了充足的依据。他有针对性的布署部队,确定进攻路线。

在中条山东段,多田骏布置了两个师团对阵国军一个军,日军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中段偏北方向,日军只有一个师团对阵国军两个军加一个师,日军处于劣势;但在中条山地形狭窄的西线,多田骏布置了3个师团,这是日军重点进攻的区域。

多田骏在东西线布以重兵,就是准备依中条山势东西夹击,北线从中间快速穿插,将中国军队完全分隔。然后向东西两线迂回,切断中条山与黄河南岸的联系,堵住退路,将中国军队分割包围,用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其实,此战略实施起来难度较大。第一,要求日军东西线同时快速突破,中国军队一触即溃。但只要东西线前沿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争取时间,其他部队就能增援夹击,使日军陷入被动。第二,要求日军坦克、装甲车等机械化装备在黄河沿岸与主要公路快速推进,所以中条山地区的道路要完好无损,畅通无阻。如果道路被中国军队破坏,日军快速机动的机械化优势不复存在,战略意图也很难达到。

但是,多田骏偏偏赌对了。中条山西线的前沿和中条山连接黄河的重镇垣曲。防守的都是一支战斗力极其拉胯、一触即溃的部队。而绛垣大道和黄河沿线公路在日军实施进攻时,一如既往的完好无损,畅通无阻。

为了达到战役目的,多田骏准备了抗战以来最大的特种兵空降行动。他们将根据日军特务、间谍提供的情报,开战后将在中条山中国守军的集团军、军、师各级指挥中枢旁从天而降,出其不意发起攻击,一举瘫痪中国军队的战场指挥机构。

此外还有大量特务,汉奸潜伏在中国军队的弹药库、医院、通讯中心附近,只等战斗一打响就实施爆炸和破坏……。

日军对中条山的进攻已万事俱备,只等那最后的致命一击。但此时的中条山国民党军队却因为错误的判断、物质的缺乏、情报的泄露、防守的漏洞而思想松懈、一片混乱,浑然不觉即将到来的是前所未有的灭顶之灾。

十三、斩首行动

1941年5月7日。日军万炮齐发、飞机轰炸,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从东、北、西三个方向中条山发动了进攻。

日军诸兵种密切配合,攻势无比凌厉,中国军队的前沿阵地瞬间被炮火炸弹覆盖,方圆数百里的中条山笼罩在一片浓烟烈火之中。

面对日军突然发动的多路猛烈攻击,没有做好战斗准备的中国军队一片混乱。在飞机轰炸、重炮轰击、坦克开路的协同攻击下,还没等中国军队回过神来,前沿阵地已一个个被突破。中国军队仓促应战,只能边打边退,苦苦支撑。

战到打响不到一个小时,一队队日军开始空降在中条山中国军队的军、师以上指挥机关附近,向这些指挥机关发起突袭。潜伏的特务也纷纷出动,奔向中国军队的弹药库、电信中心、医院等重要战略设施处。

瞬间,中国军队在中条山上的数处军火库被炸,野战医院被焚,通讯电线被割断。中国军队的指挥机关,瞬间瘫痪。

第五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的指挥部也不能幸免。

曾万钟的指挥部设在马村,此地三面悬崖,一面临水,进入马村只有一个峡谷——阎王峡。峡谷外围有两个警卫连驻守,不远处还有两个连随时支援。阎王峡两侧陡立的山崖上配备了重机枪火力,完全可以封锁峡谷。他们以为在这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敌人要攻击除非从天上飞下来。

但敌人却真的从天而降,阎王峡后面的楼山上有一片开阔地,日军特种兵几天前就开始在那里空降,到战斗开始前已聚集到二、三百人,并携带了大量的迫击炮和重机枪。

当日军总攻开始后,楼山上的日军突然从山顶往下攻击,日军携带的迫击炮迅速干掉了悬崖上的重机枪,然后迅速向警卫部队轰击,重机枪也居高临下疯狂扫射,曾万钟的警卫连遭到敌人突如其来的围攻,很快伤亡殆尽。曾万钟只带着剩几个贴身警卫 ,仓皇逃往东山,经柳沟到南涧沟躲藏起来。

第五集团军的指挥部被日军连锅端掉,其他部队的指挥部也遭到日军特种兵的攻击陷入瘫痪。就这样,开战仅仅数小时,中条山中国军队各级之间就失去了联络,只能各自为战,恐慌混乱,节节抵抗迅速变成大溃退。

十四、一溃千里

西线的80军首先溃崩溃,数万人坚守的阵地不到一天就失守了。日军迅速突入西线阵地。第3军溃散、暂编34师也弃阵而逃,只剩17军还在苦苦支撑。但其他部队的溃逃让他们的侧翼完全暴露。随即被日军包围……。

在西线兵败如山倒的同时,东线也好不到哪里去。中国军队在日军发起攻击时未做抵抗就开始溃散,放弃了孟县、济源一带的阵地。封门山失守后,国军一溃千里,纷纷向黄河南岸逃命。驻守黄河南岸渡口的裴昌慧第9军竟然放弃了黄河北岸的渡口,经官阳渡口向黄河南岸撤退。但在南渡黄河的过程中,日军大批飞机赶到,对渡河的中国军队进行猛烈轰炸。半渡的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浮尸满河。

北线的日军担任中路突破,将中条山中国军队拦腰斩断的尖刀任务。他们以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一路向南,快速突进。而此时位于中条山中部,贯穿南北的绛垣大道竟然完好无损、畅通无阻,日军轻轻松松就突进到了横亘在绛垣大道上的险隘——横岭关。

日军在横岭关遭到了东北侧赵士粼13军、西北侧高桂滋17军的顽强抵抗,双方鏖战,形成胶着。但不久后,13军首先溃退,17军腹背受敌,终于不支,横岭关失守。日军长驱直入,直指中条山黄河岸边的战略支撑点垣曲。

5月8日晚,日军的坦克装甲部队向垣曲县城猛烈轰击,日军特种兵也在中国守军后方空降,前后夹击。驻守垣曲的43军迅速溃败,垣曲失守。

日军攻占垣曲,控制了黄河要塞茅津渡,随后,日军装甲部队沿着未被破坏、完好无损的黄河公路,扫荡黄河沿岸的各渡口,完全控制了黄河北岸。把中国军队往黄河南岸的补给线和退路完全切断,第5、第14集团军被日军分隔南北,日军的包围圈初步形成。

同时,日军兵分两路向中条山东西包抄。东路于12日攻克邵源,与东线济原的日军汇合;西线于11日进驻五福涧,与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这样,中条上的中国军队几乎完全被日军在绛垣大道分割那两个大包围圈里成为瓮中之鳖,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

日军于11日开始从南到北进行蓖梳式扫荡。日军各部军互相协同,拉起密网,步步紧逼,意欲将包围圈中的中国军队悉数全歼,不放过一人。

十五、浴血中条

中国军队几乎弹尽粮绝,边打边撤,一步步陷入绝境,西线的第3军在尖山遭到日军的重重包围。军长唐淮源率领这次滇军部队拼死突围,伤亡殆尽。在最后时刻,他对部下说:“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投降的军师长,此例千万不能从第3军开”。说完饮弹自尽,用热血捍卫了中国军人的尊严。

当中条山中国军队各防守阵地丧失殆尽后。只有防守在东北方的武士敏98军还在苦苦支撑。他与日军血战一昼夜,击溃了日军2000多人的数次进攻。给日军以巨大杀伤。日军丧心病狂,开始发射毒气弹,98军阵地立时被一片毒雾笼罩,牺牲众多,阵地失守。但这次战斗击毙了日军滨田大佐以下700人。但这竟然是日军在进攻中条山时损失最大的战斗。

武士敏率部突出重围,进入八路军根据地太岳山区,与陈赓率领的八路军并肩抗日。不幸于1941年9月29日在山西泌水县东峪地区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

5月9日,西线国民党80军溃散后,27师师长王竣带着参谋长陈文杞和一些战士,依然奋力与日军作战,直到弹尽粮绝,全部壮烈牺牲。

27师副师长梁希贤率一小股部队奋力阻击日军,在打光了所有的子弹后,带头纵身跃进滚滚的黄河,其余战士也纷纷仿效,无一人投降。

仅5月9日这一天,国民党就有3位将军同时殉国,中条山之战的悲壮惨烈令人嘘唏。

国民党中条山守军号称20万人,但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土崩瓦解,崩溃之快、伤亡之重,令人匪夷所思。但国民党军从上到到下的错误判断、思想松懈、准备不足,情报泄露、防守漏洞,酿成了这一抗战史上的惨败,也是抗战史上为数不多的惨剧与悲剧。

据日本《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记载,Y在中条山战役中,中国军队战死、被俘近8万人,总伤亡超过10万。而日方伤亡统计仅战死673名,负伤2292名。(中方统计日军伤亡9900人)死亡对比,触目惊心,这是史无前例的大溃败,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认为:“这是抗战史上最大的耻辱”。毛委员也指出:“此次中条山损失,实为上海战役以来最大损失!”

中国军队在华北最后一块根据地终于沦陷,使黄河以西、以南彻底暴露在日军的威胁之下,但所幸日军在中国其他战场并无进展,虽攻下中条山,他也已无力南下或西进。只能放弃中国中国这块硬骨头,选择转头进攻东南亚,抢夺欧美殖民地。从这个方面来说,中条山虽然沦陷,却在数年的浴血保卫战中拖住了日军,捍卫了中国的西北和西南,使中华民族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所以中条山保卫战意义是重大的。

中条山战役结束数天后,在山中躲藏多日,饥饿昏迷的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被附近的村民发现救起。几天后,他坐上了村民为他准备的羊皮筏南渡黄河。行到中流,他转头看着满目疮痍的中条山,想起昔日纵横驰骋的千军万马,想起固若金汤的钢铁防线,不由得悲从中来,热泪盈眶。

国民党军队自此从华北、从中条山彻底消失,但中条山并未成为抗日的真空。共产党八路军在国民党军撤退后,迅速进入了中条山,千山万壑间又活跃着八路军抗日游击队的身影,他们在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继续奋战,一直到抗战结束。

所以,中条山在中国抗日军民的精神中从来没有失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