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子雯|学院持钻福利社点赞专用专题

学历史必须要知道的知识 《北大国学课》

2023-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精简

在这段时间学历史,其实心中还是有一些疑问的,对所读书籍有一定的质疑,希望看到的书籍都是客观公正的,不要掺杂太多的个人视角在里面,真实的还原历史,让后人真正看到历史的发展规律,今天看到这本书,我心里无比的安心,更有了学历史的热情。

首先这本书的第一开篇就打消了我的顾虑,有些人生来就是带着使命来的,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在捍卫国学这个最核心且传统的的文化与学术,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中国可以是一个经济大国,同时也可以是一个科技大国,但最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

我们经常说的国学是一个什么概念?

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国学就是这个国家最核心且传统的文化与学术,是了解一个民族集体价值观的最佳工具。

其中包含史、儒、佛、道、法、兵、中医、易经、礼节、饮食等等,这些也是我一直关注和热爱的,这也是构建成我们民族价值观的最基本的框架。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高度发达,在繁忙的高密度的信息的接触中,我们对影响我们最深远的经典国粹,也让人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感觉在日益千变万化的社会需求中变得不是很重要,其实这些都是认知的偏差,就像季老说的那样,这些都可以并存甚至是相互增强的,主要是有些知识我们并没真正的掌握。

虽然学历史,版本非常多,同样一件事一个人,在各个路径中看到的是大相径庭,相去甚远。过去的信息不是很发达,有些耳听图说的事情,传来传去就偏离了事情的本身。我们想要了解历史知识还是要去看官方的写的正史。

史官们笔下的“正史”可靠吗?当权者会不会利用自己的职权来篡改历史?稗闻野史中,到底哪些是真实的,哪些又是戏说呢?事实上,古代史官编撰史书的时候,是需要向最高统治者保密的。虽然天子可以看以前的史书,却不能查阅有关自己的记录。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规定还是被当权者给打破了,总体上来说,正史的可靠性还是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那学历史如何区分正史和野史呢?编年体史书和断代体史书有那些异同点呢?

我们从正史开始学习一下,正史是以帝王传记为主体,配以宫廷和国家大事,主要是由朝廷史官完成的实学作品。

图片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阎步克先生指出,二十四史是我国历史上各朝代由官方编撰或认可的史书,内容多采用正史资料,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到明朝崇祯皇帝为止,共计二十四部,故称“二十四史”。

也就是说,二十四史是中国的正史,最后两部也被收纳成正史。其中包括:

《史记》也叫《太史公记》或《太史公书》,作者西汉司马迁,其中记载是我国远古到汉武帝元年的历史,时间范围约在三千年左右,现存只是这部书的残卷。

《汉书》,作者是东汉时的班固。《汉书》涉及历史时间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的新朝结束,原型是班固之父班彪所著的《史记》后传六十五篇。后续由其妹班超续写。

《后汉书》,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编著,其所涉及的历史时间从汉光帝刘秀建立东汉开始,到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前后共一百九十五年。《后汉书》的内容为本纪和列传。

《三国志》,作者陈寿(三国时蜀国人,蜀亡入西晋),其内容主要为三国时期的历史。

《晋书》,由唐朝的房玄龄主持编纂,内容从司马懿开始,一直记录到晋恭帝,涉及整个晋朝,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过程。

《宋书》,作者是南朝梁朝的沈约,内容涉及南朝宋朝的六十年历史,成书基于何承天、徐爰等史学家的著作。

《南齐书》,作者是南朝梁朝的萧子显,内容记录了南朝齐朝的二十三年短暂历史。

《梁书》,作者为唐代的姚思廉(实际上《梁书》是他与其父姚察两代人共同的劳动成果),内容从梁朝开国皇帝萧衍到亡国皇帝萧方智,前后共五十六年。

《陈书》,同样是姚思廉和其父姚察两代人共同完成的著作,内容从开国皇帝陈霸先到亡国皇帝陈叔宝,前后共三十三年。

《魏书》,作者是北齐的魏收。《魏书》并非曹丕建立的魏,而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氏(后改为元氏)建立的朝代,史学界称为“北魏”。内容从鲜卑族的起源开始,截止到公元550年,东魏(魏后来分化为东、西两魏)被北齐所取代。

《北齐书》,作者是唐朝的李百药。北齐是北魏后我国北方建立起来的王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四国书中,之所以要称齐朝为《南齐书》,就是为了区别这个北齐。本书记载了北齐前后二十七年的国运。

《周书》,作者是唐朝的令狐德棻(“棻”音同“分”)。北周是北魏之后建立起的朝代,前后二十四年国运,由武将宇文泰奠定国基,其子宇文觉立国,史称北周。

《隋书》,由唐朝的魏徵主持编修,内容涉及隋朝的三十一年历史。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后周,建立隋朝,但隋朝很快就消亡了。

图片

《南史》,作者是唐朝的李延寿,内容涉及南朝宋、齐、梁、陈四个小朝代的历史。

《北史》,作者是李延寿,内容涉及北朝魏、齐、周、隋四个朝代的历史。

《旧唐书》,由后晋刘昫主持编修,内容记录了唐朝的兴衰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朝历史的典籍,为后晋皇帝石敬瑭下令编修。

《新唐书》,由北宋欧阳修、宋祁等编纂。《新唐书》和《旧唐书》相比,更加完善,尤其是在典籍律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

《旧五代史》,由宋朝的薛居正等编著,记录了唐朝之后的五个小朝代历史,分别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属于欧阳修私人编写的正史。和《旧五代史》相比,《新五代史》打破了一国一记、一朝一史的格局,改为采用南北两条线索,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历史发展的过程。

《宋史》,由元朝的宰相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宋朝的整个发展历史。本书是在宋朝的《国史》基础上编撰而成的。

《辽史》,也是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耶律氏建立的辽国兴衰过程,其中包括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辽国前后有二百年的国运。

《金史》,还是脱脱主持编修,内容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的兴衰过程。金国前后有一百一十九年国运。

《元史》,宋濂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命令主持编修的,内容为元朝的兴衰灭亡史,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系统的记录元朝历史的典籍。

《明史》,由清朝的张廷玉主持编写,内容记录了朱元璋到朱由检的二百七十六年明朝历史。该书编纂从顺治年间一直延续到乾隆年间,前后超过九十年,其工程之浩瀚、内容之繁杂,由此可见一斑。

《新元史》,作者为民国的柯劭忞(“忞”音同“民”),主要记述的是元朝历史,但比《元史》要丰富很多。比如,《新元史》加了成吉思汗之前的部分蒙古历史,以及元顺帝后人的部分历史。此外,《元史》中的一些错误内容和观点,在《新元史》中也有所改正。

《清史稿》,北洋政府设立专门的编修部门,由赵尔巽主持编修的史书。本书记载了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到1911年清朝覆灭,前后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

郑重声明,以上二十四史均摘自《北大国学课》。

野史是私人编著的,主要是一些有责任的史学家用来修正和理顺被正史扭曲的事实。

有的正史也会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帝王为标准,不过从总体上来看,正史还是上纲上线的。这也就是说有些野史相对来说,更真实,不过也不能否认有些野史是不入流的。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当政者专门设立稗史,在民间采风,把民间的言论、事件编撰成史料,被称为“稗史”。

编年体是我国正史编纂的一种形式,书中内容主要以年、月、日为线索,沿着时间顺序展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是一种与纪传体很不相同的正史编写形式。如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左氏春秋》),和具有史学双璧美誉之一的《资治通鉴》,都是用编年体形式写成的正史著作。

东汉末年的荀悦在编年体史书的基础之上,还首创了断代编年体,就是选取一段历史,然后用编年体的形式进行编修。他的《汉纪》一书,也因此名声大噪,成为断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当然,还有纪传体是一种编写史书的形式,通常正史都会采用这种体例。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进行基本的史实叙述。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天有先生表示,纪传体著作基本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几个部分。

世家,是专门用来记述诸侯的传记称谓。由于这些诸侯虽然有别于帝王,但同样是世代相传,所以取名为世家。

列传,由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先使用。在《史记》中,除了帝王和诸侯的传记之外,其他人物的传记统称为列传。

书,主要记录各朝代典章制度。古人有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法律建设(用于规范政府和人民的行为,其作用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宪法)。

表,首见于司马迁的《史记》,是作者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记忆和理解,用列表的形式对历史时间和事件进行归纳总结。后世在编修正史著作时,多有选用这种形式的。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记述线索,并辅以时间和人物的史学著作。首先使用这种形式进行史书编著的人是南宋袁枢,其《通鉴纪事本末》也在后世中成为该体裁的优秀模本,开创了史书撰写的新篇章。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进行史书编著的形式,最早见于战国时左丘明编著的《国语》,书中记录了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历史,内容分为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即八国国史。

这本书的知识太丰富,非常值得一读。以上所有知识点都来自《北大国学课》。

希望对屏幕前的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