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生怕死
文/宋慕新
人生最大的问题,不是财色名利,而是生死问题。这是每一个人都要直接面对的,也是谁都逃避不了的。
生死问题不是死到临头才开始思考的,它是人生所有问题中,最困扰我们的。生死问题看透了,想开了,其他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因为与生俱来的欲念,人们总是贪恋各种东西,其中财色名食睡是世俗中人极难免疫的五大诱惑。然而,人们最大的贪却是贪生,对生命的贪,对活着的无底线依赖。“心无挂碍,便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心有挂碍了,那就一定有恐怖,有顾虑。与贪生相应的,就是怕死。
禅宗常说“活在当下”,这四个字看起来特别虚,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却实实在在。我们首先要明白,在时光飞逝中,“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再好再坏的过去已经过去了,再好再坏的未来还没有来到。在白驹过隙的刹那间,我们能抓住什么呢?只有当下一念。
有这么一首流传很广的偈子:
“未曾生我谁是我,
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胧又是谁?”
这首很出名的偈子,是清朝顺治皇帝写的。
顺治皇帝放着龙椅不坐,一门心思要去当和尚。对此历史说法很多,有说真的出家了,龙袍一脱,换上袈裟,隐居五台山了。
顺治皇帝的这首偈子,思考的就是人生的终极问题。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人生一世,意义何在?
这首偈子也体现了佛教的核心理念是讲因果轮回的。“若问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问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位高权重者看破生死,出家为僧的并不鲜见。
在公元527年,南朝梁武帝萧衍亲自到同泰寺出家做住持和尚。
信佛之后,他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以后祭祀宗庙,不准再用猪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灵也吃素。汉传佛教吃素的传统,就是由此而来的。
后来,萧衍又几次入寺做和尚,还精心研究佛教理论。
面对生死,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乔达摩·悉达多可以放弃王位,最后成了佛陀释迦牟尼。
我们所熟悉的达摩祖师,他当初也是放弃接班当国王的机会,出家了。后来达摩东渡,来到中国,先从广州上岸,后到中原少室山面壁九年,开创了中国的禅宗一脉。
这些历史人物放弃世俗中的荣华富贵,遁迹山林苦修,都是为了了生脱死,在他们看来,生死之外都是小事,参破生死,人间无事。
人们只知贪生怕死,却不知生死是客观的,生命如河流一般缓缓流淌,主观意识的贪与怕并不能影响生和死,反而会增加自心的执着与愚痴。去除贪念,生命的河依然在流淌,但你会感到欢喜与自在。
放下不是放弃,放下的是心态,是执着,是无明,是烦恼。生你都不贪了,还会贪图仨核桃俩枣吗?死你都不怕了,还怕被人误解说三道四吗?
放下贪与怕,让生死问题顺其自然,你一定会发现,生命顿时变得清澈明亮喜乐无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