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花不以输出为目的的输入都是耍流氓散文

道理都懂,可我就是不想放手

2018-08-02  本文已影响11人  Zen说
Photo by Thought Catalog on Unsplash

阅读完《理性的非理性》一书,有种顿悟的感觉,这十大心理陷阱我都不同程度的陷进去过。但是今天只想和大家谈谈其中一种心理效应——“沉没成本”

或许在我们身上或者身旁的朋友,都曾发生过这样的恋情:

一方倾尽所有,委曲求全,只为求得与对方的长相厮守。她为他放弃工作,做起了家庭主妇,每日烧菜做饭,洗衣拖地。他却红杏出墙,夜夜笙歌,一步步远离家庭。女方的委屈,憋在心里,一再的向对方乞讨来的感情,像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算了吧,既然都已结婚,忍忍吧。

一次又一次的隐忍,最后还是得来一句“原谅他”。

为什么她就是不愿意离开这个男人,过属于自己的生活呢?这么委屈,不是很难受吗?

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个很常见的例子,每天煮的饭菜,吃到最后总会剩那么点,可是实在是太撑了。扔掉吧,又觉得可惜。

于是,硬是撑着肚子把菜全吃完了。这下好了,说好的减肥不能吃多,一不小心又吃了那么撑。

以上这些啊,其实都是一种心理效应在作祟。没错,就是“沉迷成本”效应。


所谓“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是指人们容易因为以前在某件事物的投入而继续投入,即使继续投入可能亏得更多。

换句话说,人们并不是从现在的角度来衡量得失,而是把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都纳入其中。

最早研究“沉没成本”效应的,是美国俄亥俄大学心理学系的哈尔·R 阿克斯教授和凯瑟琳·布鲁默教授。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第一次验证了“沉没成本”效应的存在。

他们设计了三种票面价格的演出票,分别是:

1. 15美元的全价票(无折扣)

2. 13美元的打折票(比全价低2美元)

3. 8美元的打折票(比全价低7美元)

这三种票是随机售出的,也就是说,当购票人来到售价窗口前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买到哪种价格的票。

研究结果显示:买了全价票的观众看演出的积极性明显要更高一些,而他们与其他人最明显的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票没有打折,他们的“沉没成本”更高一些。

可见,在生活中,我们多多少少都会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中。

举在文章先前的例子中,女方因为自己对自己的男人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时间和爱,高昂的“沉没成本”使得她舍不得离开身旁的这个男人,只好继续在这段婚姻中委曲求全,不断的进行单方面的投入。

把剩饭剩菜吃光光也是这个道理,我们是花了钱才买来的饭菜,如果不吃光光,岂不是浪费了?那不就是亏了?你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时候“沉没成本”效应已经在起作用了。

不过啊,就算是了解“沉没成本”的人,通常也会不知不觉的就掉进陷阱里。


“沉没成本”效应还揭示了人类一个有趣的方面:要想让人们去做一件事,最好的办法不是送他免费的东西,而是让他付钱。

因为投入了金钱,而不得不再继续投入其他诸如精力、时间等事物。

但是,“沉没成本”效应并不是长期有效、牢不可破的,相反,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衰减。

想想看,那些交了健身房年费的会员,是不是总是在第一个月里锻炼的特别积极。可是过不了几个月,他们就会减少来健身房的次数,甚至慢慢地几乎就不见踪影了。

这就是因为“沉没成本”的影响力一步步的在衰减,直至最后会消失。

“沉没成本”总是让我们产生一种“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不想放手”的错觉,它似乎总有办法让我们留在过去。

可是未来终究会到来不是吗?

当你受到了伤害,明明很委屈却又不舍分手时;当你明明知道这件事是错误的,却还要不听劝告时;当你在赌桌上因为输了钱,而想要"梭哈"把本钱赚回来时...

那就请你鼓起勇气,告别“沉没成本”带给你的束缚,勇敢的追求一个新的开始带给你的自由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