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药材需要“九蒸九晒”?
九蒸九晒,指采用反复蒸和晒进行中药炮制,因药材品种的不同会有差异,主要目的是为了纠偏药性或增加有效成分,减少毒性成分。
蒸一般指用水蒸气蒸煮药材,在此过程中对木柴、容器和蒸煮的时间以及季节都有所要求。
蒸药一般以蒸透为度,然后取出药材摊开足晒,雾天或雨雪后不宜马上晾晒,早晨露水较重时也不行,一定要保证药材完全干透。
“九”,是表示多的意思,可以是九次,也可能大于九次,也可能是在二次到九次之间,中药材蒸晒的次数以颜色、光泽和形态作为评判标准。
哪些药材需要“九蒸九晒”呢?
1.何首乌。
《本草纲目》曰:“此物气温味苦涩,苦补肾,温补肝,涩能收敛精气,所以能养血益肝,固精益肾,健筋骨,乌发,为滋补良药”。制首乌在临床上已被使用数百年,要求的炮制方法为“九蒸九晒”,炮制后的何首乌颜色乌黑,有光泽,呈角质状。
古代中医对九蒸九晒后的何首乌切割工具也有明确记载。宋代的《证类本草》记载:“九蒸九曝,乃可服,忌铁器,用铜刀切片,酒净拌,入黑豆九蒸九晒入药”。
2.地黄。
地黄最早出现于《神农本草经》中,是“四大怀药”之一。在诗歌《地黄》中有两句诗:“四物为君八味首,九蒸九晒制须精”。《本草纲目》曰: “以好酒入缩砂仁末在内,柳木甑于瓦锅内蒸令气透曝干,如此九蒸九( 曝) 乃止”。
“ 九蒸九晒”后的地黄应以色黑味甘为佳,例如宋代的《本草图经》中曾有 “汁尽色黑,味甘如怡糖”的记载。
3.黄精。
黄精的“九蒸九曝”在明代的《本草纲目》中记载:“单服九蒸九曝食之,驻颜断谷,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本草从新》中也有“黄精去须,要九蒸九晒用,每蒸一次,必须用半月方透”。 黄精“九蒸九晒”后的标准应为色黑、味甜、滋润。
传统工艺背后的现代论证:
1.何首乌。
现代研究表明何首乌在“九蒸九晒”过程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明显减少,泻下作用减弱,并且随着大黄素含量的减少,何首乌对肝脏的毒性也会降低;这说明何首乌“九蒸九晒”后可减毒。此外,生首乌炮制后还原糖的含量明显增加,补益作用增强,是补肝益肾的良药,而且在治疗头发早白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2.地黄。
生地黄性寒凉血,反复蒸晒后可以使药性变温和,味道变甘甜,具有益精填髓,滋阴补血,借助酒力行散,更有利于补血。
研究发现熟地黄的核心成分可作用于免疫和神经系统,尤其对老年疾病和免疫性疾病有显著功效,同时还可以保护肝脏,补肾壮阳,这说明地黄“九蒸九晒”后可以缓和药性。此外,地黄反复蒸晒后,厚重之气散失,消除了湿腻之性,补益功效增强。
3.黄精。
生黄精中粘液质含量很高,对喉咙有明显刺激作用,现代实验发现,在反复蒸晒过程中粘液质会发生分解,多糖含量逐渐减少,起到减毒作用。反复蒸晒后的黄精补益功效增强,可补脾润肺,温补肾阳。
(本文改编自百度)。